向春燕
【摘 要】光電信息產業的迅速發展需要足夠的人才支撐,當前光電信息人才的培養質量不盡如人意。通過對某市開設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的不同層次院校培養方案進行比較,發現當前該專業培養存在專業培養目標界定不清、專業培養目標達成的路徑不明、考核評價方式相對單一等問題,對此,本文要提出充分調查,做好培養目標的頂層設計;圍繞培養目標展開培養模式、課程體系的設計;豐富考核評價方式,落實“教-評-改”的動態環節。
【關鍵詞】工程教育;培養方案;光電信息專業;本科
中圖分類號: TN0-4;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2095-2457(2018)05-0106-003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opto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 requires sufficient talent support, and the quality of the current photoelectric information talents is not satisfactory.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level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opto-electronics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ograms in a city,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unclear professional training objectives, unclear paths for accomplishing professional training goals, and relatively uniform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methods. In this regard, this article should propose a full investigation, do a good job of the top-level design of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round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to develop the training model, the desig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enrich the assessment method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eaching-assessment-change” of the dynamic link.
【Key words】Engineering education; Training program; Photoelectric information major; Undergraduate
“近年來,光電信息技術產品正以每年兩位數的驚人速度強勁增長,使之成為了20世紀末發展最快的產業。產業的迅速發展必須以人才為支持,這便指向了光電信息人才專業培養方案的制定,專業培養方案是各專業人才培養的藍圖,決定了要培養什么樣的人以及怎么培養等關鍵問題。本研究以某市開設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的5所院校的本科專業培養方案為研究對象,期望通過比較定位不同的院校之間光電信息專業本科人才的培養方案的設置情況,以窺見當前我國光電信息專業本科人才的培養現狀。
培養方案包括培養目標、學習年限、課程設置、社會實踐、培養方法等各項內容,這些可以總結為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培養模式、考核評價四個部分,回答了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培養效果如何的問題。
1 培養目標
1.1 辦學定位與專業培養定位
以上各校辦學定位與專業培養定位基本一致,體現了高等學校辦學層次的差異,如A校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為辦學目標,其專業培養目標也設定為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和創新性研究型人才;E校以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其專業培養目標也相應設定為應用型高級復合人才。但也存在專業培養定位不清的情況,B、C、D三校都定位于培養能從事研究、設計、開發和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這樣的目標寬泛而不切合院校實際,不具有指導意義,一方面院校資源有限,這種全面撒網式的人才培養無異于資源浪費;另一方面,教師開展教學,進行教育評價需要明確有效的培養目標作為指引,這樣的培養目標對上述活動的開展都不具有指導意義。
1.2 人才培養規格與要求
五所院校都對人才培養規格和要求進行了的說明,從涵蓋方面來看,都包括了思想品德、身體素質、業務能力、業務范圍等要求,但大部分學校都沒有對“美”提出要求,除D校提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專業人才外,其他四校都沒有相關要求,這說明當前不同層次高校幾乎都沒有認識到美育在工程技術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地位。
B、C、D三校培養能從事研究、設計、開發和管理工作的專業人才,包含了至少三個不同層次的人才培養,這種多層次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中并沒有對不同層次人才所應掌握的知識和具備的能力進行區分,沒有體現出不同人才培養的差異性。雖然現代工程的復雜性要求各層次各崗位的專業人才掌握多種知識,具備多重能力,但不同崗位類型必定有所側重。
2 課程設置
2.1 總體課程
(說明:E校沒有劃分業基礎課與專業課程,統一歸入專業基礎課中)不同院校課程體系可統一歸結為以下四類:公共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以及集中實踐課程。五校的學分總量在150-180分之間,從各校學分比例情況來看,D校公共課程的學分明顯低于其他四校,這說明D校除設置“兩課”、英語、數學等常規課程外,較少設置其他增長學生視野、拓寬學生知識面的通識類課程。E校以培養應用型高級復合人才為目標,但該校的集中實踐環節學分數目卻是五校中最少的,這樣的課程設置顯然不利于專業培養目標的實現。
2.2 專業基礎課課程結構
從五校專業基礎課學分分布情況來看,D校專業基礎課學分數最低,而專業課學分數最高,說明該校將大量時間用于專業課程的學習中。E校的課程設置中不區分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課程設置既沒有按照學科邏輯,也沒有按照解決問題的邏輯展開。
專業基礎課為學生進一步進行專業學習奠定基礎,各校都設置了專業基礎課,但覆蓋的類別略有不同,這與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的性質和各校專業培養目標相關。A校要求學生具有堅實數理基礎,掌握電子科學技術、光信息科學和計算機等領域較寬厚理論,因而在專業基礎課程中設置了電學類、光學類、計算機類課程;C校畢業生受到良好的數學基礎、電子學基礎、半導體物理學、光電子信息技術等方面的培養和鍛煉,這些在專業基礎課程設置中均有體現;B、E兩校在專業培養目標中沒有明確說明學生需要具備哪些基本理論、基本知識以及基本技能,缺少評價專業基礎課程設置的標準。此外,A、B、C三校都設置了專業導論課程,有利于幫助學生盡早進入專業學習狀態,找準角色定位,“導論課程的目的是為學生快速地對工程實踐和工程師角色提供機會”。
2.3 專業課課程結構
A、B、C三校的專業課程都以模塊的形式呈現,課程以技術型課程為主,雖然不同院校課程模塊有所不同,但都應與培養目標相呼應。通過課程模塊與培養目標的對比發現,只有B校的專業課程模塊內容與完全覆蓋了培養目標提出的內容,而A校設置的課程模塊中沒有光電傳感與光通訊系統方面的知識,但這卻是培養目標中規劃的學生畢業后將從事的工作內容之一,這樣的課程設置顯然無法支持培養目標的實現。C校將專業課程分成了光電傳感與技術、光通信技術兩大模塊,但在培養目標中卻沒有明確界定學生未來需掌握的知識領域或工作領域,專業課程的設計失去了根據,不具備足夠說服力。
3 培養模式與評價方式
培養模式是培養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學思想、觀念的指導下,為實現一定的培養目標,構成人才培養系統諸要素之間的組合方式及其運作流程的范式,是可供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在教學活動中借以進行操作的既簡約又完整的實施方案。”培養模式的優劣直接決定了培養目標的實現與否。
以上各校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培養模式大致相同,第一學年以公共課程為主,教授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和能力;第二學年學習專業基礎課程,掌握專業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第三學年學習專業課程,學生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不同的專業領域進行學習,課程以技術型課程為主;集中實踐環節主要在第四學年展開,包括專業實習、畢業設計等。
以上各校無論從院校發展定位、院校條件還是專業培養目標來看,都有很大的差異,但卻設置了基本相同的培養模式,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怪的現象。早在2009年,劉獻君就曾指出,很多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存在“呈現出趨同化,沒有與自身的條件、定位相結合”的問題。8年以后,這樣的問題依然存在,可見,培養模式趨同化是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一個“頑疾”。
以上各校雖然對學生應掌握的知識和應具備的能力進行了界定,但是都沒有在培養方案中指出采用何種考核評價方式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和能力具備情況進行檢測,大部分課程都是以期末一張書面試卷告終。
4 總結
本研究通過對以上各校培養方案的對比分析,發現某市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不同層次類型專業培養方案大都存在以下問題,包括:
4.1 專業培養目標界定不清
專業培養目標界定不清主要指:專業培養定位沒有側重點,不能結合學校特色和資源合理確定人才的重點培養方向;人才培養規格與要求不夠具體,不能針對專業培養目標制定具體的、可操作的人才培養規格與要求。
4.2 專業培養目標達成的路徑不明
專業培養目標的達成需要多方因素共同發揮作用,包括培養模式、課程體系以及考核評價等,只有這些因素緊緊圍繞培養目標展開,才能確保培養目標的落實。但目前各校培養方案中,培養模式、課程體系以及考核評價與培養目標的達成關系不明確,無論是培養模式、課程體系還是考核評價方式,各校基本相似,哪怕將不同院校的課程體系以及考核評價互換也看不出有什么區別,很難確保培養目標的達成。
4.3 考核評價方式相對單一
書面考試是當前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各大課程的主要考核方式。對于一個培養工程類專業人才的專業來說,工程實踐能力才是首位,但各大課程卻著重于考察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而不是知識的綜合應用情況,這與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的本質背道而馳。
5 某市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培養方案改革的幾條建議
5.1 充分調查,做好培養目標的頂層設計
培養目標的制定需要綜合考慮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涉及高校、學生以及用人單位等利益相關者,高校制定培養目標既需要充分考察自身辦學條件又需要充分調查社會需求情況。B、C、D三校沒有制定出定位明確的培養目標,最有可能是對自身能培養出什么樣的人才以及這些人才能在何種程度上滿足社會需求這兩個問題把握不到位,而要真正準確把握以上兩個問題,則需要進行全面充分的調查,包括針對學生、教師以及用人單位的調查。
5.2 圍繞培養目標展開培養模式、課程體系的設計
培養目標直接決定了培養模式的構建與課程體系的設計,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的設計反過來又制約著培養目標的實現,因此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的設計必須圍繞培養目標展開。
5.2.1 課程體系與培養目標之間呈現多對多的關系
培養目標具體化為多個可操作的培養規格后,需要明確課程與培養規格之間的關系。課程體系中每門課程都圍繞著一個以上的培養規格展開,某一培養規格也需要通過一門以上的課程落實。培養規格與課程構成一個多點網狀結構,每一課程都應該明確其在網狀結構中的位置,同樣,每個培養規格也需要明確其實現路徑。
5.2.2 培養模式與培養目標之間呈現一對多的關系
培養模式具有可移植性,不同院校可根據自身的發展定位、軟硬件條件以及培養目標設計合適的培養模式,當前針對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比較成熟的培養模式有CDIO、PBL等。
5.2.3 豐富考核評價方式,落實“教-評-改”的動態環節
考核評價是落實培養目標、確保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環節,當前考核評價方式單一,能夠考查到的方面十分有限。采用靈活多樣的考核評價方式,以檢測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的專業能力和工程能力。同時發揮考核評價的督促作用,以評促改,實現培養方案改革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