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福貴

看了《文史博覽》2017年第11期《看驢皮影:記憶深處的時髦范兒》一文后,我不由想起了藏在我記憶深處一段有關皮影戲的往事。
我家親人都說我“生不逢時”。我生于1933年5月30日,生前半個月,日軍侵占我家鄉河北豐潤縣城關鎮,我家鄉受到日軍蹂躪達13年。我二叔因為支援八路軍食鹽被日軍殺害。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軍投降,豐潤縣城才解放,我家也成了豐潤城內的“堡壘戶”,我父親還被選為豐潤縣首屆人民代表會議代表。
13歲的我,積極參加了兒童團,站崗放哨,跳秧歌舞,打霸王鞭,唱《王二小放牛》,看“有1500年歷史的中國電影——驢皮影”《一件血衣》《楊玉民反正》。這是兩出抗日連續劇,連續演出了幾十天。演出的是來自燕山深處冀東抗日根據地的“新長城影社”。乍一聽“影社”還以為是演電影,看了才知道他們是演“驢皮影”。
他們在縣城衙門口大影壁前搭了一個戲臺子,掛上一塊六尺長、五尺寬的白布。鑼鼓一敲,四股弦兒的胡琴一拉,高亢激昂、悠揚婉轉的“皮影調”——“咳腔”,響徹云霄。而親切動人的“老呔兒影調”,好像一雙無形的大手,把全城能走動的居民都拉到戲臺前邊來,人山人海。隨著緊湊的梆子聲,上來了一尺長的驢皮雕刻的活動人影。男女老少,古往今來,各具特色。每個驢皮影人都是精美的雕刻藝術品,一舉手,一抬腳,各有不同。在說唱、動作上,極盡夸張之能事,卻又不出格,不虛假,不落俗套。正是“一口敘說千古事,雙手能舞百萬兵”。每晚壓軸的好戲前面都要加演短劇,相當于廣場電影前的《新聞簡報》。
比如,他們在新編現代戲《搶糧》中,刻畫了兩個偽軍頭目。一個又矬又胖,大肚子;一個又高又瘦,長長的眉毛,其長度甚至超過下巴,好像漫畫人物一樣。那兩個驢皮影人一出場,立即博得全場大聲喝彩:“真像西街的張疙瘩、王大蝦!”我甚至認為:它們比真人還像真人!
胡琴拉響過門,唱影人捏著喉嚨、尖著嗓子唱了:
“長眼毛,大肚皮,二人一見笑嘻嘻。冒壞水,出主意,跟著鬼子出發搶東西!”
最奇怪的是他們不拘一格,故意把兩個壞蛋的形象特點又顛倒過來唱,極盡諷刺挖苦之能事:
“長眼皮,大肚毛, 二人一起瞎抓撓。 你砸鍋,他搶糧,搶了東西往城里跑!”
唱腔剛停,全場爆發出山呼海嘯般的叫好聲、怒罵漢奸聲。
演出的《抓丁》,刻畫一位老實農民到城里賣黑棗,被站崗的偽軍攔住,要抓他做壯丁。唱影人用典型的唐山老呔兒話一問一答:
“站住!干啥的?”
“賣黑棗兒的。”
“呸!大清早就碰見你賣黑棗兒的,真倒霉(民間俗語把被子彈打死說成是‘吃黑棗兒),你得跟我走!”
“哎呀,老總,別發火,請你吃一把黑棗兒吧!”
全場鼓掌大笑。
我和前排一群孩子大叫:“就是要給他一把‘黑棗兒吃!”
1945年10月,新長城影社在城關鎮演出的節目達20多部,既有《搶糧》《抓丁》《火燒潘家峪》《四十里鋪之戰》等短劇,又有《楊玉民反正》《一件血衣》等連續劇。我作為他們的“小粉絲”,經常跟著他們連軸轉,甚至要求參加劇社。我問他們一共有多少部戲?他們說:“我們只會300部。我們師傅說有上千部!”這更增加了我對影社的崇拜。
有一天我跟隨他們到駐地,看到劇社只有8個人,一箱驢皮影,擠住一間小屋。但是,室內整潔,還有長槍、短槍。我這才知道他們本身就是八路軍。這就更讓我驚奇羨慕,我立即要求參軍,但因為年紀太小而未成。但是,新長城影社的“唱影”宣傳帶給我的影響,為我16歲參軍南下打下了伏筆。
2014年6月21日,已經是82歲耄耋老人的我,為了尋找犧牲在湖南邵陽的102位河北籍烈士的姓名,長途跋涉來到河北豐潤縣楊家鋪烈士陵園。
楊家鋪,是一片革命的熱土,這里曾發生過一起震驚中外的突圍戰。1944年10月17日凌晨,參加冀熱邊特委擴大會議的干部和警衛部隊800余人,被3000多名日軍偷襲包圍。在特委組織部長周文彬、副秘書長李杉、宣傳部副部長呂光、第四地委書記丁振軍、軍分區衛生部長王少奇等領導下,拼死突圍,浴血奮戰。但由于敵眾我寡,周文彬、李杉、呂光、丁振軍、王少奇、劉景余、馬嶺甫、魏重等430余名干部戰士壯烈犧牲。經過對英烈事跡的進一步了解,我發現冀熱邊特委宣傳部副部長呂光,竟然就是新長城影社的直接領導和創始人。
呂光(1914—1944),1937年入黨,曾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還在陜北公學學習過。他對中國皮影有一定的研究,知道中國皮影是世界公認的“電影鼻祖”,融繪畫、雕塑、音樂、歌唱、演技和文學等藝術為一體。
受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講話精神的啟發,呂光意識到皮影這種在冀東有著深厚群眾基礎的民間藝術形式在宣傳抗日上的作用,發出了成立皮影社來宣傳抗戰的倡議,得到冀東區黨委李運昌書記的同意。李運昌高興地為影社起名“新長城影社”。1943年7月,在遷西縣黃槐峪召開了“新長城影社”成立大會。9月13日進行了首場演出,節目就是抗日新影《田玉從軍》。演出時,附近各村的農民都跑來觀看,第一次從皮影窗戶上看到了自己的同志、親人,甚至是自己的形象,從而掀起了參軍抗日熱潮。
影社戰士既是宣傳員又是工作員,還是戰斗員。呂光派遣他最得力的警衛員穆子厚(參軍前曾帶過影戲班)擔任社長,《救國報》的編輯陳大遠、山樵兩同志兼指導員。他們身著八路軍軍裝,領導配備手槍(穆子厚為雙匣子槍),演員配備步槍。他們不僅要唱影宣傳,還要參加反奸除特以及“減租減息”工作。不僅在根據地進行抗日宣傳,還隨著大部隊到新區宣傳,參加戰斗。在 1944年10月的楊家鋪突圍戰中,新長城影社的全體隊員也被日軍包圍了。敵我一接火,影社的隊員像其他干部戰士一樣馬上投入了戰斗,先用子彈、手榴彈打擊敵人,然后與敵人展開白刃戰。最后,是特務連長劉景余率領戰士殺了個三進三出,才掩護影社全體隊員突圍,但劉連長和呂光(年僅31歲)等430余抗日將士卻壯烈犧牲了。
一個人倒下去,千萬人站起來。呂光副部長倡導的宣傳抗戰的皮影劇社,猶如“星星之火”。很快,冀東軍區又相繼涌現了抗日影社、大眾影社、燕南影社、長城影社、新樂民影社、灣山影社、長山影社、新慰民影社等20多個“抗日輕騎兵”。同時又創造出了《火燒潘家峪》《楊玉民反正》《一件血衣》《頌軍嘆》《合家歡樂》《齊心殺敵》等緊跟時代的優秀新劇目,為冀東人民奪取抗戰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特殊貢獻。
其中最為人稱道的是“藥捻子影社”。“藥捻子影社”原本是遷(安)盧(龍)青(平)聯合縣的抗日聯合會影社。當時演出過《火燒潘家峪》《張國安反正》《張悅刺特》等劇目,受到群眾歡迎,日軍漢奸對他們恨之入骨。有一天,影社在日軍據點遷安城外3里地的胡各莊唱影,演出劇目《槍斃王朋》,演員在戲中揭發漢奸特務,入骨三分,群眾熱烈鼓掌。日軍漢奸聞訊,出城偷襲。哪知道八路軍早已派出老12團武裝護衛。敵軍剛剛進村,就被事先埋伏好的八路軍戰士打了個漂亮的伏擊戰,共計死傷俘虜敵軍170多名。此次皮影演出是誘敵導火索,因此抗聯會影社在冀東地區留下了“藥捻子影社”的美譽。
1949年6月,第一次全國文代會在北京召開,新長城影社的蘇旭、張茂蘭應邀參加,影社為大會演出了《春秋鏡》,大會授予新長城影社“斗爭的縮影”錦旗,形象地概括了新長城影社的歷史功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以新長城影社為核心吸納其他抗戰中誕生的影社組建了唐山市皮影劇團。1981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全國木偶戲、皮影戲觀摩匯演上,唐山市皮影劇團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最受歡迎,來自新長城影社的齊永恒突破了傳統皮影操縱方法,大膽創新,贏得了雷鳴般的掌聲。之后齊永恒又赴法國、美國、摩納哥等地演出。2006年,唐山皮影戲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