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般人的認識里,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為東漢時期蔡倫所發明。然而,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開展,人們固有的認知也不斷受到沖擊。1986 年發現于甘肅天水放馬灘西漢墓葬的一塊紙質地圖殘塊,就令蔡倫“造紙術發明人”的地位受到了挑戰。
其實,這涉及一個造紙方法的問題。古代有兩種不同的造紙技術體系,一為澆紙法,一為抄紙法。雖然兩種方法都是將植物纖維制成紙漿后造紙,但具體方法是不同的。
先以抄紙法為例:用一個竹簾做模具,把竹簾浸入紙漿池中,慢慢“抄”出池子中的紙漿,讓紙漿在竹簾上鋪成薄薄一層,接下來,把鋪著濕紙漿的竹簾放在旁邊稍微晾曬,過濾一下水分,再用同一個竹簾“抄”下一張紙。等到簾子上的紙積攢到一定厚度,就可以用壓榨工具榨出紙中的水分,把紙一張一張地揭下來晾曬了。
而澆紙法,則是把紙漿澆到每個簾子上,一個簾子只能揭下一張紙。由于紙漿是自上而下澆到簾子上的,最后造出的紙張總體來講較為厚實,且或多或少會有厚薄不均的現象;由于缺乏壓榨水分的過程,造出的紙結構也會較為松散。這些都是與西漢古紙的特征相符的。
也就是說,中國出現的最早的造紙方法,是澆紙法。而蔡倫,則是抄紙法的發明人。之后,這一方法向全世界各地廣泛傳播。
各地抄紙作坊的工人,至今仍有不少把蔡倫奉為“祖師爺”。相傳,農歷三月十七日是蔡倫的生日。在這一天,抄紙匠會放假一天,紀念祖師爺,為祖師爺過生日。但是,采用澆紙法造紙的地方,一般不會紀念蔡倫。這也可以算作兩種造紙方法分屬兩個技術體系的旁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