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基 鄭會娟 劉志欣
摘 要:運用文獻資料法和對比分析法,對京津冀體育產業的發展現狀和協同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京津冀三地體育產業規模不斷增長,并在積極探索體育產業協同發展之路。但存在體育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低、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協同發展機制不成熟和體育產業結構雷同的問題。提出了緊抓京津冀協同發展和冬奧會兩大機遇、培養高質量體育產業人才、促進體育產業集群發展和規劃體育產業具體合作項目的建議。
關鍵詞:京津冀 體育產業 協同發展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1(b)-0158-02
2014年2月,京津冀協同發展正式上升為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體育產業的協同發展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迎來了重要的發展契機。2015年7月,北京聯合張家口獲得了2022年冬奧會的舉辦權,籌辦冬奧會成為京津冀體育產業發展的又一重大機遇。隨著京津冀三地經濟的快速發展,三地體育產業不斷發展。隨著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深入,京津冀體育產業的協同發展已成為必然趨勢。探索京津冀體育產業的發展現狀和在協同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于推動京津冀體育產業的發展,提升京津冀區域經濟競爭力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文以京津冀三地的體育產業為研究對象,對京津冀體育產業的發展現狀,體育產業協同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等方面進行研究。
1.2 研究方法
文獻資料法:研讀體育產業方面的書籍,通過中國知網檢索與本研究相關的文獻資料,通過國家統計局、國家體育總局、京津冀三地的統計局、體育局官網及相關網站獲得相關數據,并對數據進行整理、歸納和研讀,為本文的撰寫提供理論依據。
對比分析法:將京津冀三地的宏觀經濟數據和體育產業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同時也與發達國家和我國體育產業發達省份的體育產業數據進行對比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京津冀體育產業的發展現狀
2.1.1 體育產業發展總體情況
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體育產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2015年,我國體育產業總規模達到了1.7萬億,增加值5494億,占同期GDP的比重達到了0.8%。京津冀體育產業也呈現出快速增長的勢頭,體育產業的規模、增加值和占地區GDP的比重不斷增長。2010年,北京市體育產業的總規模和增加值僅為558億元和113億元[1]。北京市2016年統計年鑒中顯示,2014年,北京市體育產業規模1055.7億元,增加值191億元,占北京市同期GDP的0.9%。天津市體育產業的規模不斷增長,占地區GDP的比重不斷提升,根據天津市體育局的構想,在“十二五”期間,體育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2008年,河北省體育產業總規模為66.98億元,增加值28.59億元,占河北省同期GDP的比重僅為0.18%[2]。河北省體育局和河北省統計局聯合發布的公告顯示,2015年,河北省體育產業規模836.1885億元,增加值為254.2564億元,占同期GDP的比重為0.853%。通過以上數據的縱向對比可以看出,京津冀三地體育產業的總體規模不斷增長,增加值占地區GDP的比重也在不斷提升。
2.1.2 三地體育產業協同發展情況
目前,京津冀三地正在積極探索體育產業協同發展的道路。2010年8月3日,京津冀三地體育局局長簽署《京津冀體育產業合作協議》;2014年7月,三地共同簽署《體育協同發展議定書》;2015年3月,三地共同簽署《京津冀體育產業協同發展意向書》;2016年8月,《京津冀體育產業協同發展行動計劃》征求意見會在北京召開;2016年12月17日,三地體育局領導共同簽署《深入推進京津冀體育協同發展議定書》;在三地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中,都將推進京津冀體育產業的協同發展寫入其中。可以看出,京津冀三地對體育產業協同發展非常重視,并且在積極探索體育產業相互融合、協同發展的道路,以期達到1+1+1>3的目標。
2.2 京津冀體育產業協同發展存在的問題
2.2.1 體育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還比較低
近幾年,京津冀體育產業的總規模、增加值和占GDP的比重不斷增長,但與體育產業發達國家和我國體育產業發達省份還存在很大的差距。2014年,京津冀三地中,北京的體育產業規模最大,為1055.7億元,天津和河北均未達到千億級別。三地體育產業增加值占同期GDP的比重在0.8%~1%之間。在發達國家,體育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能夠達到2%~3%[3]。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京津冀體育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還比較低。即使與國內體育產業發達省份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在長江三角洲地區,各地的體育產業公告顯示,2015年,上海體育產業總規模為910.13億元,增加值為351.22億元,占同期GDP比重為1.4%;江蘇省體育產業增加值達到818.96億元,占同期GDP的比重為1.17%;浙江省體育產業總規模為1508億元,占同期GDP比重為1.07%。福建省體育局和統計局發布的公告顯示,2015年,福建省體育產業總規模和增加值居于全國第一位,體育產業的總規模達到3138.72億元,增加值為1061.56億元,占同期GDP的比重達到了4.1%。通過以上數據的對比分析可知,京津冀體育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還比較低,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2.2.2 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
經濟的增長可以有更多的資金投入到體育產業市場,體育產業的市場化運作又能帶來經濟總量的高增長率[4]。經濟的增長無疑將對體育產業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但經濟發展水平的嚴重不均衡將給體育產業的協同發展制造障礙。國家統計局官網數據顯示,2013—2015年,京津冀三地GDP和人均GDP在不斷增長,河北省GDP總量高于北京和天津GDP總量,但在人均GDP上與京津還有較大的差距。北京和天津的人均GDP是全國人均GDP的兩倍以上,而同期河北省的人均GDP比全國人均GDP還要低很多。2013年,北京、天津人均GDP分別是河北省人均GDP的2.43倍和2.57倍,2014年,北京、天津人均GDP分別是河北省人均GDP的2.50倍和2.63倍,2015年,北京、天津人均GDP分別是河北省人均GDP的2.65倍和2.68倍。不難看出,在人均GDP這項重要指標上,河北省與京津兩地的差距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三地經濟發展水平內部差距較大,促使生產要素特別是優質生產要素加速向北京聚集,三地發展差距進一步擴大[5]。北京和天津體育產業發展快,定位高,河北整體發展緩慢,產生了過大的體育產業梯度落差。京津冀三地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平衡,給三地體育產業的對接帶來了困難。
2.2.3 協同發展的深度不夠,機制還不成熟
近幾年京津冀三地就體育產業的協同發展開展了一些活動,已取得一定的進展,但從體育產業合作的深度和廣度來看,還處于初級階段、探討階段,還缺少行之有效的具體方案等。北京作為我國的中心城市,曾成功舉辦2008年夏季奧運會,自身體育產業發達,具有場館設施完善、體育人才資源豐富等優勢。天津作為直轄市,無論是在經濟發展程度還是體育產業的發展程度都遠優于河北省。河北省由于受到行政區劃的影響,經濟水平和體育產業的發展水平與北京和天津都有著較大的差距。這直接導致了京津冀三地在體育產業方面合作意識不強、組織形式松散的現象。雖然三地就體育產業簽訂了合作協議,但執行層面的務實項目合作還沒有完全跟進,實際效果并不理想。總之,京津冀體育產業協同發展的深度還不夠,合作的層次還比較低,規模還比較小,機制還不成熟。
2.2.4 體育產業結構雷同
從三地的“十二五”體育產業發展重點來看,都將體育健身服務業、體育競賽表演業、體育旅游業、體育彩票業等作為重點發展產業,所確定的體育產業發展方向基本相同,差異性和互補性不明顯[6]。京津冀體育產業的協同發展已經被寫入到三地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中,但由于地域壁壘的障礙,三地主要是根據自身體育產業的需求探索發展路徑,還無法形成體育產業資源信息共享、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合作模式。盡管三地體育產業發展存在產業梯度,但是區域內的體育產業合作還比較少。由于地區本位主義的影響,三地之間出現了明顯的體育產業結構雷同現象,存在一定的惡性競爭,資源的利用比較分散,體育產業還無法做大做強,制約了體育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1)近幾年京津冀體育產業規模不斷增長,增加值占地區GDP的比重在不斷提升,體育產業取得了一定的發展。
(2)京津冀三地正在以京津冀協同發展和籌辦2022年冬奧會為契機,積極探索體育產業協同發展之路。
(3)京津冀體育產業協同發展存在協同發展機制不成熟、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體育產業結構雷同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比較低等問題。
3.2 建議
(1)目前,體育產業人才的數量同體育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仍有較大差距,要充分利用三地高等教育資源,尤其是高等體育院校資源,以京津冀體育產業需求為導向,探索體育產業人才培養機制,培養更多高質量體育產業人才。還要鼓勵普通高校、高等體育院校與體育企業、研發機構合作,聯合培養體育產業人才。
(2)要抓住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和2022年冬奧會這兩大歷史機遇,完善京津冀體育產業協同發展的各項政策法規,構建科學合理的體育產業協同發展機制,推動協同發展。要緊抓機遇,完善體育產業市場體系,提升體育產業管理水平,促進京津冀體育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3)京津冀三地政府要加強合作,立足區域整體競爭力,明確體育產業定位,進行合理布局,進而產生集群效應,降低體育企業經營成本。要制定區域整體規劃,將三地體育產業資源有效整合起來,制定集群發展目標,以便形成集群優勢,使體育產業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4)京津冀三地體育產業各具特點,要充分利用差異性和互補性,規劃體育產業具體合作項目。只有開展具體的合作項目,才能促進京津冀體育產業的協同發展取得實質性的發展。三地應以籌辦冬奧會為契機,把冰雪體育產業合作作為突破口,在制定冰雪運動發展規劃、聯合舉辦冰雪運動賽事、冰雪體育產業人才培養、組建冰雪運動隊等方面開展具體合作。
參考文獻
[1] 王會寨,盧石.北京體育產業的現狀及發展方向[J].當代北京研究,2012(2):18-20,52.
[2] 袁庚申,王昆侖,梁富銀.京津冀體育產業對比分析及河北的發展策略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1,37(12):42-46.
[3] 李亞慰.區域體育經濟產業布局與結構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4.
[4] 何勝保.“京津冀都市圈”體育產業結構演化與經濟增長的耦合關聯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6,28(1):18-22,27.
[5] 薄文廣,陳飛.京津冀協同發展:挑戰與困境[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110-118.
[6] 馮文.京津冀體育產業合作發展研究[D].北京:首都體育學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