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亦剛



正如新巧所說,我在寫字上面特別笨拙而不開竅。有一次在日記里我發泄式寫了一段話,大意如下:老子如此天縱奇才,就不相信會寫不好字!
這句話里,包含著深深的挫敗感。
因為,我從未遇到過像寫字如此艱難的東西。
書法里面包含的技巧與觀念,已經建構起一片深不可測的黑色大海。每一次個體的試探與努力,僅僅是投向海水的微小石子,瞬間不見蹤影。
而我扔下的,可能只是沙子,或者粉末。
回顧學藝之路,發現無論是繪畫或者攝影,相比書法而言,簡單許多。個人的切身體會是,一個稍具天賦的人,可以在相對比較短的時間內,解決必須的技術問題,接下來,便可以開始天馬行空的探索之旅——無論是大道或者幽徑,個體已經擁有了相當的孤獨與自由,或遠或近,或深或淺,向天地玄黃發出低吟長嘯。
然而書法太難了。我在門外流浪徘徊,不得其門而入。
書法,原本是我們自然的呼喚與吟唱,向著原野、向著姑娘、向著友人。書法史中的經典,直至今日,依然帶著溫度與呼吸。
然而當下的書法已經失去溫度了!
我看到,在當代,書法如同一只扼住書者咽喉的手。
我們被書法馴化了。經典像一座座冰冷的雪山,我們試圖攀爬的時候,感受與激情也在冷卻。于是,面目繁多、然而毫無生命感受的書法作品,充斥著這個本已虛偽的世界。
我們終其一生,也許只是贏得幾個套路。
盡管如此,我一向尊崇偉大的書寫傳統,我也尊重向古典技法發起一次次沖鋒的諸位先進。但對個體而言,也許把書法看得過高,其實是在給自己設置障礙?我也不知道為何自己對寫好字會有這樣的執念。也許越寫不好越想寫好?
一次心血來潮,加了一個每日寫作的群,這個群的規矩是,每人每日必須一文,否則必須發十塊錢紅包給大家。用手機寫了幾天后,我想,干脆用毛筆寫好了,寫完了拍照上傳。結果,寫到現在,已經寫了兩百五十多篇。
我對于拼貼,一直有種濃烈的興趣。最早的時候,我注意到在歐美,即便是普通人,往往都習慣乃至擅長制作拼貼式的筆記或者相冊。我不清楚,究竟是現代藝術中的拼貼手段影響了普通民眾,還是民眾的拼貼傳統產生了藝術中的拼貼手段?后來,我發現原來中國也有錦灰堆的玩法。
書法的力量,在視覺元素爆炸的今天,已經大大弱化。書法是冷兵器。一般而言,寫日記的話,如果僅僅是寫幾個字,無論字寫得好不好,我總覺得意猶未盡。我想在平面上,讓攝影、涂鴉、書寫、實物……交相混戰,互壯聲勢。總之,達意為止。
有一回和馬超的聊天,讓我印象深刻。他提到日常用毛筆做筆記的妙處。這種類于日常的書寫,順意自然,同時體現出我們書寫水平的底線。習慣用毛筆來做筆記的話,可以在保持自然書寫前提下,不斷有益于提高我們的書寫底線。
誠然。
我把寫好的文字,用手機來進行處理與拼貼,拼貼的素材是有感而發的小畫,或者每日遭遇的視覺材料,諸如運動步數、微博圖片、新發現的古代書跡、襪子標簽、博物館門票……最終,每日發在朋友圈里。如此,似乎和當下生活達成了某種隱秘的和解。
諸般圖像是每日的線索,而書寫如同辦案的偵探,又像個說書的藝人。如此,我似乎可以這般安慰自己:這一日,我來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