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 禾(本刊見習記者)
土地包干到戶以來,藍田縣小寨鎮董嶺村民經歷了兩次大事件。一次是2010年流轉土地搞合作經營,種植2000多畝核桃,村民收入打了翻身仗。一次是2016年土地入股搞“三變”改革,農民變成股民,人均純收入13800元,高出全省4404元。
土地流轉、規模種植,帶來村民收入的巨變。然而,管理松散的問題越來越明顯,成為產業做大的一大阻礙,用現代企業經營替代合作社的呼聲越來越高。
2013年,鄰近的白鹿原影視城開工,董嶺村支書李田利從董嶺村的地理優勢看到了發展的新方向——走休閑農業的路子。2015年,董嶺村農業文化主題公園旅游發展規劃出爐:董嶺村一方面需要加快原有核桃產業的適度規模化經營,實現產業的升級發展,另一方面需要對全村實行功能區改造,進行統一的規劃設計。
然而,實施起來難度不小。董嶺村大多數青壯年常年在外打工,鄰里關系淡漠,再加上農民小家散戶思想,“一家一戶擁有資源,有可能出現一戶不愿意,全村推不動。”土地難以順利流轉,阻礙了村里的規模化經營。
為此,李田利多次跟隨市、縣有關部門前往貴州、浙江等地學習取經。他又專程前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找到一直關注著農地產權比例化市場流轉制度、長期在董嶺蹲點的李錄堂教授,兩人一“碰”,想到一塊去了:董嶺村應該探索建立“以土地集體公有為主,非集體(農民)土地所有為輔”的土地集體公有制度。李田利由此萌生了“股份制改造”土地的想法。

2016年3月,藍田縣小寨鎮董嶺村村民李向田(右)簽訂《雙重保障型農地產權比例市場流轉試驗合同書》
2015年11月,村“三委”廣泛征求多方意見,決定進行股份制改造,收益按照51%歸集體、49%歸農戶的方式進行股權量化,股份化以后的土地收歸集體統一經營。
既然土地可以股份量化,那么其他資源為何不可?董嶺村的“三變”,開始了。
2016年3月,董嶺村三資清理工作全面展開,邀請專業公司對全村現有耕地、林地、辦公樓、商業用房和現金進行全面核算。以2016年7月1日為改革基準日,按照戶籍關系認定符合成員資格的股民596人。在此基礎上,對全村2100畝耕地林地、1075萬元集體資產和150萬元現金,分別設為A、B、C三種股,按照51︰49的分配比例,投入到西安盛康創農業股份有限公司。
這家西安盛康創農業股份有限公司,是董嶺村將原先存在的董嶺核桃合作社和西安盛康創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進行改制而成的。
村民說,“現在,我們每個人都知道自己在集體經濟組織中有多少的持股權,連辦公樓里的一把椅子我都知道他值多少錢,我在里面占了多少錢。”
操作中,董嶺設置了設立公積金、提供雙重保障,資源資產平分、股民公平進入,支部零控股、一票否決權三種獨特做法,確保改革公平有序,確保農民利益。
所謂“公積金”,就是規定集體經濟組織收益總額的49%直接以現金的形式發放給股東,其余的51%留在集體,作為本金,以滾雪球的方式增值。
這個公積金,既可以用來理財、賺取利息,還可在股東發展產業需要資金時,作為貸款抵押。
資源資產重組,成員公平進入。不同于別的地方按村民現有資源入股、記股。董嶺的改革,把確權為村集體的那部分土地、資產、資金平分。“只要是集體成員,所持有的股份一模一樣。”同時把股權流轉限定在本村股東之間,防止股權流失。
支部零控股,一票否決權。董嶺村“三變”改革后,全村出現兩個新組織:村資產管理委員會、集體股份制經濟合作社。股份制經濟合作社在村“兩委”的指導下獨立運營,村資產管理委員會代表村委會全程監督,對重大投資項目,支部可以一票否決。
2017年春節前夕,全村股東已享受到第一次改革紅利,每家分了一袋米、一袋面、一桶油;今年4月,部分群眾已分到400多元的股份紅利。
2016年,村民李向田一家5口人從山上的老房子搬到了山下干凈整潔的二層小樓里,通過村里的股份制改造將自己50畝核桃地流轉出去,不僅解決了核桃的銷路,還可以享受每人每年的現金分紅,李向田一家的收入也翻了幾番。“村黨支部當時聯系了縣里信用社幫我們擔保,解決了我們開農家樂的資金問題,現在一個月收入都能達到一萬塊錢。”
村民王春燕的丈夫去世后,家里沒有了賺錢的門路,她帶著兩個孩子和年邁的婆婆共同居住。“三變”改革后,王春燕徹底從土地中解放出來了。“土地我就不用管了,有專業的公司運營,光等分紅就行。我還能去做其他工作,增加收入。”
現在,王春燕在白鹿原影視城打工并將自己一半房屋出租,每月收入2400元。4月份,王春燕家每人分紅410元。全家四口人拿到了1640元。前一段時間,村里還利用村級公益金為她家四口人交了養老、合療、保險,解決了她的后顧之憂。再加上今年年底的分紅,王春燕一家的生活逐漸寬裕起來。
“三變”改革將村民從土地中解放了出來。借助白鹿原影視城的發展,全村現有70余戶經營房屋租賃,戶均年收入超過1萬元,最高達到5萬元。100多人實現就近打工,月工資收入最低1500元。6戶經營農家樂,收入非常可觀。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由2014年的42戶減少到現在的6戶,其中五保戶5戶、D級危房戶1戶,人均年收入超過3015元。2016年,董嶺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800元,高于全省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04元。
通過“三變”改革,董嶺村業態的變化、分紅的收益,再加上社會福利的補充,李田利告訴記者,嚴格意義上來說,董嶺村已經沒有貧困戶。“我們之前做了統計,‘三變’改革把村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通過村民在影視城打工、村民房屋出租,2016年一年收入增加240萬元,集體經濟組織的596個股民,人均增收4050元。”而在一年前,董嶺還是個有1/4的貧困戶,絕大多數的青壯年外出打工的貧困村、“空心村”。
在董嶺村實施“三變”之后,集體所占土地產權及收益總額的51%留在集體,村集體集中管理社會事務的能力大大增強了。
因為臨近白鹿原影視城,停車場收入是村里收入的大頭。但是在修建停車場等發展項目用地上,過去難協調、難推進,村民自發經營,競相壓價攬客。現在村上統一管理后,收費標準統一,價格科學合理,待客環境迅速得到改善。村里張貼的村級收益分配表標明,停車場收入60萬元,場所租賃也有5萬元。
許多原來想不到不敢想的事,現在說干就干。董嶺村原本的空置房屋也重新發揮作用,村里借鑒浙江等地的民宿經濟,請來專業設計師打造,把70套空置房建成民宿房。建成后,游客住在這里既能感受藍田本土鄉愁鄉味,又能有五星級酒店的享受。后續董嶺村還將建設生態停車場、董嶺大酒店,繼續完善做好大景區的配套設施功能,做景區的下游產業,提高群眾收入。
2016年7月,中國·白鹿原影視藝術小鎮項目正式簽約,投資30億元。項目建成之后,僅物業一項就要突破1億元,除了留足集體的,村民人均將在10萬元以上。
其實,董嶺村還有更大的抱負:聯手周邊村落,建設影人創意生活區、影視娛樂體驗區、山谷雅苑度假區等三大功能區,將董嶺一帶建成西安的“好萊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