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學 管理學院,四川 成都 610225)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增長,物流行業發展迅速,電子商務的蓬勃興起也為傳統運輸企業的發展壯大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在響應綜合運輸服務“十三五”發展規劃、加快社會經濟發展及物流現代化發展的背景下,第三方物流企業的數量在不斷增多,市場出現同質化現象,使得運輸企業之間的競爭不斷加劇,而物流服務能力作為企業提高服務水平、獲取競爭優勢的基礎,逐漸成為衡量一個運輸企業綜合實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傳統運輸企業不得不調整自身的發展戰略,逐漸向現代物流轉型升級。而成都市作為我國主要交通樞紐城市和全國物流節點城市之一,其運輸企業物流服務能力的需求急劇增加,研究成都市運輸企業物流服務能力的現狀具有十分緊迫的現實意義。基于此,本文對成都市運輸企業物流服務能力的現狀進行研究,探尋其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議。
物流服務能力是指企業為滿足客戶的需求所創造與配置的資源,以及對這些資源進行整合的能力[1]。它反映了企業向客戶提供的從接受顧客訂單開始到商品送到客戶手中為止而發生的所有物流服務活動的綜合實力水平,這種水平的高低直接或間接影響著企業的競爭力和盈利能力。
國內外學者對物流服務能力的研究主要圍繞著物流服務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方法兩方面展開。陳鐵巍,馬士華(2007)以評價角度與服務對象不同為依據,提出物流能力主要為內部能力及外部能力,物流服務能力是滿足客戶需求的外部物流服務能力,即輸入端和輸出端在運行過程中外部化的能力,主要是由外部的需求個體的感觀及滿意度來評價[2]。周敏(2011)總結出包含外包風險要素在內的評價物流服務能力的指標體系,指出物流服務能力主要包括信息溝通能力和運作能力兩方面[3]。馬麗娟(2012)利用可量化的創新服務能力、基礎服務能力以及柔性服務能力這一指標體系對整條服務供應鏈的能力進行了定量的評價[4]。Hilletofth(2011)揭示了在運輸過程中的貨物就像儲存在可移動的倉庫里,可以更迅速地派送到目的地,可以提供相對較短的客戶響應時間,而不必在各地設置倉庫儲存貨物[5]。齊新宇(2014)提出鐵路運輸企業應構建綜合物流服務鏈,在企業內部實現儲運服務一體化,創新鐵路貨車運用以實現鐵路移動倉儲服務[6]。
(1)外部環境。為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充分發揮現代物流業在產業體系中的基礎性、先導性和戰略性作用,顯著提升國際國內的互聯互通以及大力改善物流發展環境,國家和各級政府相繼出臺了多部關于物流行業的戰略規劃。2014年國務院印發《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年)》(國發[2014]42號),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技術先進、便捷高效、綠色環保、安全有序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2017年《成都市現代物流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也出爐印發,指導成都市加快建成國際區域物流中心,促進成都市現代物流業的發展。
(2)內部環境。至2017年,成都西部區域物流中心已基本建成,隨著西南部中心城市的區位優勢越來越明顯,其社會經濟發展迅速,物流需求量逐年增加,物流企業的數量不斷增多,行業內競爭逐漸加劇。科技的進步、人工智能的興起使各物流企業為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從而加大對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物流方面的投資,更加重視物流的“精細化”與“智能化”。運輸企業作為成都交通運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成都市物流產業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其轉型升級需要持續大力推進。
據國家郵政局統計,2017年成都市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長9.6%,貨運總量為27 103.1萬t,同比增長3.6%,其中公路貨運量為26 245.2萬t,占總貨運量的約97%,同比增長4.3%,見表1。

表1 成都市主要運輸方式貨運量
作為國家物流節點城市之一,成都市的物流需求總量在持續增加,這就對其運輸企業的物流服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成都市政府對現代物流和交通運輸業發展的大力支持下,運輸企業正逐步向現代物流企業轉型升級,其物流服務的質量在不斷提高,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運輸企業物流服務能力專業化。傳統運輸企業在運輸的專業化程度上具有相當的優勢,它們擁有一定規模的運輸隊伍、運輸網絡以及客戶資源。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這些優勢在整個物流體系中已不復存在,企業的轉型升級迫在眉睫。隨著現代物流的發展,四川省汽車運輸成都公司、成都汽車運輸總公司等運輸企業紛紛通過自建或外包等方式搭建了企業自身的物流信息系統,物流信息化的意識增強,初步實現了物流的信息化,加快了信息流通,提高了企業整體的效率,使企業的專業化物流服務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2)運輸企業物流服務能力柔性化。這是一個消費多樣化、生產小量化、流通高效化的時代,為了響應市場不斷變化的需求,成都市運輸企業正不斷的對現有資源進行整合和創新,以此提高企業物流服務能力的柔性。
(3)運輸企業物流服務能力增值性。成都市擁有完善的物流基礎設施體系,在此基礎上,一些企業開始在服務能力的增值性上做文章,如四川富臨運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運輸企業通過加盟、并購等方式實現了資源的整合,有效提高了企業的物流增值服務能力。近年來四川省汽車運輸成都公司、成都汽車運輸總公司等運輸企業結合“互聯網+”的思想共同打造了“益來客運”平臺,整合了資源的同時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實現企業的增值服務。
成都城市共同配送創新模式的成功反映了運輸企業利用專業化運輸優勢,提升了其物流服務能力的柔性化和增值性,已成為全國城市共同配送的試點“樣板”。它將各個企業的相關物流資源進行整合,使資源的利用實現最大化,車輛滿載率提高,用車量減少,大大降低了企業的運輸成本,提高了運輸效率,增強了企業服務的柔性,同時推動了物流的綠色化發展,實現了物流環節的增值服務。
成都市運輸企業的轉型目前已經有了很大程度的推進,近年來企業對“互聯網+”的實踐仍在繼續,但總體仍處于一個發展探索的階段。
電子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不斷推動著物流業的現代化進程,而物流現代化的一大特點就體現在物流的技術性上,即物流的信息化、自動化和智能化。成都市運輸企業已基本實現信息的采集,但在信息的共享和交換上仍有待加強,同時企業的自動化設備較少,智能化水平不高,如企業的運輸和裝卸設備之間缺乏有效的銜接,并且大部分成都市運輸企業都還不具備信息技術的自主研發能力,企業的物流服務水平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近年來成都鐵路的快速建設和發展對人們的出行方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特別是在出行路程較遠時,越來越多的人們選擇更為方便快捷的鐵路客運或民航客運,導致公路客運量出現了較為強烈的下滑趨勢。據國家郵政局統計,2017年成都市客運總量為21 084.2萬人,其中公路客運量為10 052.9萬人,同比下降23.1%,見表2。

表2 成都市客運量
以上數據不難看出,成都市的公路貨運量同比增長率大于公路客運量同比增長率,但由于行業管控力度逐漸增大,傳統運輸企業在公路貨運上的發展空間縮小,基于公司發展和物流成本考慮,四川省汽車運輸成都公司、成都汽車運輸總公司等大型運輸企業目前仍著重于在客運方面尋找發展突破口,包括借助“益來客運”平臺不斷嘗試提供各種個性化定制服務,但目前看來效果并不理想。
物流包括運輸、倉儲、流通加工等多個方面,而傳統運輸企業在過去更多的是注重其中的某一個環節。但隨著其向現代物流的轉型升級,企業部門的多元化建設加強,同時在轉型過程中進行的企業加盟或兼并等方法都對企業原有的傳統管理機制有很大的沖擊,尤其體現在轉型過程中最為關鍵的信息化管理方面。傳統運輸企業在信息化建設方面起步相對較晚,其管理體制機制還需進一步完善。尤其對于大型運輸企業而言,其管理機制的轉變相對困難,各子公司之間信息傳遞的時效性和標準化還需進一步加強。
運輸企業在進行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雖然能夠取得大量的數據信息,但其中很大一部分的數據并沒有進行深度挖掘,數據利用率低,存在著潛在的信息流失。同時由于傳統運輸企業在轉型前的信息化程度較低,對較多且相對獨立的信息來源所帶來的數據難以實現統一有效的管理和利用,這導致企業失去了很多了解市場真實需求以提高企業競爭力的機會。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物流技術也在不斷的提升。基礎的物流設施設備是運輸企業向現代物流發展中的一個基礎性資源優勢,成都市運輸企業可以借鑒國內外現代物流相對發達的城市在物流技術應用方面的優秀經驗,同時結合自身發展特點,將物流技術的應用更進一步融入已有的物流信息系統中,同時更新現有的物流設施設備,提高企業物流服務的信息化、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
轉變企業原有的傳統管理理念,在企業進行兼并或聯盟后,需要根據企業自身的特點和區域的發展環境,以客戶需求為導向,明確企業整體轉型升級的戰略目標,并根據企業的目標不斷優化企業的資源配置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從而根據客戶需求提供一體化的現代物流服務,同時進一步將“互聯網+”思想融入到企業的管理中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實現企業管理的流程再造,有助于企業管理體制機制的進一步完善,從而提高企業物流服務能力,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進一步完善企業的團隊建設和人才培養。首先要保證企業全體員工在思想上對企業戰略轉型目標的認同,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其次要根據企業目標優化企業的組織結構,明確各部門的職能,加強企業在信息技術等方面建設,維持企業整個信息系統高效穩定的運行。在人才培養方面,可以考慮加強政校企合作,采用“產學研”相結合的培養模式。
物流信息化是現代物流的一個重要表現。目前運輸企業的基礎信息化建設已初步完成,給企業帶來了大量的數據信息,但要將各個企業的物流資源實現有效整合,同時實現客戶與企業之間信息的互通,提高成都市整體物流服務能力,就需要進一步加強成都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
從企業內部來看,將企業從不同渠道獲得的數據信息進行標準化管理,能夠便于企業的信息化管理,同時提高數據的利用率,挖掘數據的真正價值,可以幫助企業針對市場的真實需求來提供個性化的物流服務,同時為企業制定發展戰略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撐,推進企業的轉型升級,結合運輸企業自有的資源優勢,可以有效提高企業物流服務能力。
[參考文獻]
[1]劉露,趙啟蘭.倉儲型物流企業服務能力評價[EB/OL].http://www.paper.edu.cn,2006.
[2]馬士華,陳鐵巍.基于供應鏈的物流服務能力構成要素及評價方法研究[J].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2007,(4):744-750.
[3]周敏.基于外包風險分析的物流服務能力評價[J].上海管理科學,2011,(5):49-51.
[4]馬麗娟.供應鏈物流服務能力及評價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2,(1):26-27.
[4]劉大鵬.物流化背景下的貨物運輸聯盟合作與博棄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10.
[5]Per Hilletofth,Olli-Pekka Hilmala,Frida Claesson.In-transit distribution strategy:solution for European factory competitiveness[J].Industrial Management&Data Systems,2011,111:20-40.
[6]齊新宇.基于綜合物流服務鏈的鐵路貨物運輸物流化相關問題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