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黨校采訪實錄編輯室
采訪組:
習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時間,正是從少年到青年成長、確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在你們看來,習近平在這個過程中是否有明顯的思想變化?雷平生
:近平插隊七年中,前后是有一些思想變化,但不好說有明顯的階段。我個人的感覺是,從1969年1月到這年的秋天,他還是個不諳世事的少年。從1970年初到1972年回京,經中央專案辦公室批準允許探望正在隔離審查中的父親習老,他的情緒和思想處于穩定向上、刻苦磨煉的時期,處事已然沉穩自信,也開朗多了。大約應該從1973年后半年,特別是去延川縣馮家坪公社趙家河大隊參加“整隊”工作后,他的思想處于明顯變化的時期。在這一段,他不負眾望勇挑重擔,積極參加農村的生產,帶領農民為改變自己生產生活面貌努力工作。這一段如果一定要講有“轉變”,我認為馮家坪公社書記趙庭壁對這個“轉變”起到了很大的“催化”作用。再就是文安驛公社書記白光興、公社干部劉明升,梁家河大隊支書梁玉明,也都起了各自的作用。
1973年后半年,近平受延川縣團委書記、北京知青陶海粟的鼓勵,以團員身份參加了延川縣馮家坪公社趙家河大隊的“整隊”。近平珍惜這個機會,真心實意努力工作,得到趙家河群眾的交口稱贊,也引起馮家坪公社書記趙庭壁的注意。據近平回隊與我閑聊時講,趙書記曾幾次與他促膝談心,態度熱情和藹,鼓勵他解放思想、放手工作。我認為這位趙書記極善于做思想工作,重視人才。為了使近平放下思想包袱,在交談中,趙書記特別談到了自己所知道的習老當年在陜北的革命經歷和業績,談到了陜北老百姓對習老的懷念和尊敬,當然也談到了群眾與組織對近平的期望。這些談話,從政治上給近平以信任和鼓勵。那幾天,我感到近平已經徹底從幾年來的憂慮和苦悶中解脫出來。趙庭壁書記不僅與近平溝通交談,而且付諸行動。當聽說近平在文安驛公社申請入黨幾次都得不到縣里批準,趙書記就到縣里找文安驛公社的白光興書記商量,要求將近平調到馮家坪公社趙家河大隊來落戶,培養入黨。文安驛公社白書記堅決不肯放人,說這是文安驛公社“自己的人才,自己會用”,“近平的組織關系,文安驛自己會考慮培養解決”。
從這時起,近平不再猶豫、彷徨,充滿信心全身心投身到為群眾奉獻的工作中去。此時他的思想,已經逐漸有了新的人生目標。這是我個人的感覺。

赴延安插隊的知青在北京站合影留念
采訪組:
對基層群眾感情至深,是習近平的顯著特點。請你們結合當時的經歷,介紹一些這方面的事例。雷平生:
好的。先說一件我們剛到梁家河后隊時的事。一開始我們住在農民張馬有及其子張清遠家的窯洞,吃飯在30米外鄰近坡上的張貴林家窯洞。張貴林是一名德高望重的老黨員,他從1936年到1960年間一直是梁家河村的黨支部書記。我們到村里的時候,他的年紀已經很大了。他為了騰出一孔窯洞給我們知青做飯吃飯,和他的婆姨(陜北方言,妻子)我們叫她高老婆兒,還有女兒,以及老母親,全家都搬到旁的窯洞去住。我們在他們家吃了幾天飯以后,張貴林的老母親由于年邁就過世了。家里要辦喪事,遺體沒處停,只能暫時停在我們做飯的那孔窯洞,所以我們就必須搬到別的地方去做飯了。那個時候快過春節了,北京知青剛來,還沒有正式開始勞動,所以也比較清閑。早晨我們二人從住的窯洞里出來,近平就對我說:“咱們到上面去看看。”我倆信步走到張貴林家的院子里。
剛好高老婆兒從窯里出來,對我們的到來有些詫異。近平也顧忌當地有什么忌諱,慢慢地對她說:“聽說您家里的老人過世了,我們能不能進去看看?”高老婆兒很爽快地說:“可以看。”
這位過世的老人,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陜北“鬧紅”時就支持她兒子參加共產黨干革命,是一位深明大義的革命母親。這些情況,我們是不久前剛剛聽村里后隊隊長張貴劉講的,他是張貴林的堂弟。近平進到窯洞以后,面向炕上老人的遺體恭恭敬敬地鞠了幾個躬。我在旁看到這一幕,體會到近平對革命前輩的真情實感,心中十分感動。后來張貴林在與他的交談中,得知對面的知青是當年陜甘根據地主席習仲勛的兒子時,驚訝而喃喃說道:“習仲勛,當年那是要上偉人像的呀!”
采訪組:
這是你們去梁家河后多久發生的事情?雷平生:
是我們剛到梁家河,才只有幾天的時間。近平能夠對農村一位過世的老人、一位老黨員的母親,恭敬地吊唁祭奠鞠躬,這個做法是當時普通人想不到的,做不到的。那時正是“文革”進行的第四個年頭,很多傳統都作為“四舊”或“封建落后”的東西破壞掉了。但近平不那么認為,他完全是出于對1930年代老共產黨員母親的尊重去做這件事的。這是一種真情的流露。從這件事上,我感到近平對群眾和黨員是有真感情的。另一件小事,是在我們到梁家河一段時間以后發生的。那時候我們已經開始在大隊基建隊勞動了。基建隊的工作,包括修建淤地壩等農田基本建設,隊長叫武玉華,是個典型的陜北男子漢,剛強、能干。那時候,他的婆姨、孩子和他一起都在基建隊勞動。他的孩子叫“靈娃”,名字好聽,可惜智力上稍有缺陷。靈娃干活挺好,能頂半個勞力,他家里帶他來勞動,掙個半工,五分六分。但他說話做事都不十分明白,當地話就叫“半憨憨”。靈娃還喜歡惹事,有時候經常亂來,在別人身上抓一把,擰一把,推一下,亂開玩笑。經常說出話來不知深淺惹出麻煩。村里很多人也經常拿他開心,逗他出丑。也有人被靈娃惹得惱了,與他發生沖突,輕則罵上兩句,重則發生肢體沖突,尤其是靈娃媽不在場的時候,個別人趁機擰他幾下,打他幾下,罵他幾句,這個情況都是有的。靈娃媽每次發現靈娃被欺負了,既難過又氣憤,問他:“誰欺負你了?”有時他說得清楚,有時說不清楚,靈娃媽氣得不行,為靈娃經常與別人發生糾紛和不愉快。
我們這些知青到基建隊以后,武玉華和靈娃媽都有些擔心,生怕靈娃和知青們發生沖突。因為知青都是大城市來的小伙子,萬一靈娃惹到知青發生沖突,傷了誰都擔待不起。尤其是當他們知道近平是大干部的孩子,就更擔心了。當我們來到勞動現場的時候,靈娃媽就緊緊地拉著靈娃,不讓他亂說亂動,怕他惹出事來。讓武玉華和靈娃媽沒想到的是,近平在基建隊勞動過程中,一直對靈娃都很和氣,不僅沒有發生過任何矛盾,而且始終都是笑瞇瞇地對待這個孩子。

1969年,北京知青到達延川
那時候,男知青基本都抽煙,勞動中間休息的時候,近平坐在土坎上卷上一支“大炮”,靈娃經常是上去一把就給搶走了,近平對此從來都一笑置之,對靈娃從沒有過疾言厲色。我們知青和基建隊老鄉把這些事看在眼里,武玉華和靈娃媽對此也非常感動,大概之前還沒有誰對他們孩子這么寬容、和藹。近平這個大干部家的孩子到了基建隊,原以為靈娃會惹到他,鬧出點事情,闖出點禍來。但沒想到,有近平在這兒,靈娃反而不受欺負了,愉快自如多了。
幾年以后,近平經群眾推薦、組織選派要去北京上大學,臨行前與大家告別。武玉華和靈娃媽哭得最傷心。他們和近平一起勞動,互相幫助,近平對他們的孩子靈娃也很親切。這對陜北夫婦非常重感情,此時就好像自己一位親人要遠行一樣難過。1993年,近平第一次從福建回到梁家河看望鄉親們的時候,武玉華和靈娃媽都已經去世了,靈娃也已經被送到地方辦的養育院了。近平那次還專門問到靈娃:“靈娃做啥去了?靈娃怎么樣了?”據我們的朋友武暉(也是武玉華的侄子)跟我轉述:當近平知道靈娃的下落后唏噓不已,最后還留了一些錢,托鄉親們帶給他。
近平這個人,心地非常善良。按陜北人的說法,很“仁義”。他在梁家河,對貧下中農,對老人、兒童、殘疾孩子,都是一片愛心,真誠相待。作為一名外來的北京知青,他給鄉親們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