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凱風 計科憲
在鎮安縣回龍鎮宏豐村的河道平川處,一個個食用菌大棚正在建設;從宏豐村村委通往貧困戶家的崎嶇山路上,背陰處依然殘留著厚厚的積雪;住在半山坡的貧困戶程章文家,因大雪冰凍水管吃水成為了難題……這些,都是郭琴生前一直牽掛著的大事。
2017年12月30日,鎮安縣婦聯干部、駐回龍鎮宏豐村“第一書記”郭琴,在回縣城對接完扶貧工作后回村的路上,突發車禍,經搶救無效不幸遇難,年僅44歲。
宏豐村東西狹長20多公里,村上有396戶1346人,貧困戶就有145戶393人,是鎮安縣回龍鎮面積最大、貧困程度最深的村。
2014年4月,郭琴被派駐到宏豐村成為一名扶貧駐村干部。雖然只是駐村工作隊隊員,但她不應付、不退后,一進村就從最基礎的摸清村民實際情況開始,走遍了宏豐村的溝溝岔岔,對宏豐村的基本情況了如指掌。
“她剛來村上時,我就是這里的支書,前后相處了近4年。剛來時,她沒想到村上這么苦,但她工作兢兢業業、任勞任怨,比誰都能吃苦。”宏豐村支書侯期乾說。
2017年5月,鎮安縣脫貧攻堅數據清洗工作進入關鍵時刻,面對村“兩委”班子力量薄弱,郭琴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去找鎮黨委,主動請纓擔任村“第一書記”。
“我和郭琴曾經在東川鎮共事過一年,她是那種踏實干事、特別讓人放心的干部。2015年10月我到回龍鎮工作,和她再次成為了同事,這次,她主動爭取‘第一書記’,她說經過前兩年的摸底,對村情民情很了解,做‘第一書記’可以更好地開展工作。”回龍鎮黨委書記項行安說。
6月5日,郭琴接到組織正式任命,她第一時間將組織關系轉到宏豐村。此時,距離她兒子高考只有2天。
當上“第一書記”之后,郭琴再次開始了摸底、調研,身影遍及全村9個組的角角落落。她走訪貧困戶、老黨員、返鄉能人,召開群眾院落會、支委會,分析研判村上致貧的主要原因,謀劃產業脫貧的思路。她向鄉親們保證,一定要在自己擔任“第一書記”期間讓村子“挖掉窮根”。
如今的宏豐村,擁有食用菌種植,黑豬養殖,中藥材種植等五大產業,在脫貧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子。村上養殖生豬900頭,建設食用菌大棚2萬平方米,村集體經濟積累11.6萬元,被確定為陜西省、商洛市“三變”改革試點村。
而半年前,郭琴卻為村上的養殖、種植產業難發展的問題操碎了心。當時的宏豐村已經確立發展養殖、種植產業發展的思路,但確立何種項目、如何拿到啟動資金是擺在郭琴面前的一道難題。
為解決村里半山坡發展養殖產業的難題,郭琴開始尋求上級幫助,多次向省農業廳駐村領導匯報。在省農業廳支持下,郭琴帶領村班子成員到西安宜騰萬邦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學習黑豬養殖,并積極爭取萬邦公司項目技術支持。萬邦公司老總被郭琴的誠心和激情所感動,不僅提供技術支持,還無償捐贈給宏豐村500頭黑豬仔,解決了半山坡群眾產業發展難的問題。
彼時的宏豐村,村里勞動力大量外出,土地大面積撂荒,如何發展才能富民強民?郭琴開始為現代農業園區的啟動費盡心思。經過實地考察,與村委會成員經過多方協商,郭琴最終確定了利用河道平川地建設規模化現代農業園區,發展食用菌產業的思路。
為盡快啟動建設,郭琴先后10多次到縣發改局、農業局等部門匯報溝通、爭取項目、尋求支持,憑著一股“事不辦成誓不休”的韌勁兒,最終使食用菌產業園項目成功落戶到村上。隨后,郭琴又聯系村上能人,以村集體擔保借資、能人墊資等方式,籌資30余萬元,解決了啟動資金的難題。
目前,整個園區已完成90個大棚建設,全村146戶貧困戶先后通過地租入股、扶貧資金配股等形式參與到園區發展中。宏豐村的食用菌產業園也成為市級農業扶貧項目產業園。
為做好宏豐村產業發展的保障,郭琴還牽頭將村上僅有的一條通村水泥路由3.5米加固拓寬至6.1米,規劃了127戶農戶的入戶道路和院落硬化項目,認定了18戶危房改造對象和15戶民居改造對象,確定了30.8公里的村組產業路的拓寬和修復工程,力求把項目建設安排到群眾的心坎上,做好群眾脫貧致富的基礎保障。
“郭琴包戶的時候,都是挑環境最惡劣、家庭最困難的貧困戶,她說要包就要包到山上去,‘第一書記’就得走在前面,帶領條件最差的貧困戶脫貧,才能更凸顯我們工作所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提到郭琴所包的貧困戶,侯期乾很是感慨。
39歲的劉貴平是郭琴生前幫扶的貧困戶,他的父母年老多病,家庭生活困難。郭琴到村后,經常看望劉貴平的父母,了解實際情況,制定幫扶計劃,不僅幫劉貴平申請了村生態護林員崗位,還申請了易地扶貧搬遷房。
“我去山上巡山時,會在朋友圈發照片,郭書記看到之后會第一時間給我發信息,讓我注意安全。還告訴我,要時刻關注手機信號,沒有信號的地方不能去。”劉貴平說。
郭琴生前還利用自己的關系幫劉貴平找到了保險業務員的工作,并在朋友圈幫他宣傳,親自教他如何跑業務。“經常到我家看我爸我媽,不嫌我家臟,比我姐跟我爸媽都親。”
如今的劉貴平,已經重拾了信心,有了盼頭和愿望。他準備跟村上申請一個食用菌大棚,學著種植和管理,把日子一天天過得好起來。
“她對貧困戶的關心到了細致入微的地步,一到冬天我們這里會燒炕取暖,她還會打電話給貧困戶,讓他們晚上把門留個縫,以防發生危險。”侯期乾說。

程章文和陳永蘭是郭琴包扶的5戶貧困戶之一,居住在不通公路的半山腰,步行往返需要兩三個小時,這還是郭琴所包貧困戶中離山下最近的一家。陳永蘭腿部有殘疾,程章文患有心臟病,生活在大山深處的他們,兒女都不在跟前,自己又沒有勞動能力,連最基本的生活都無法保障。郭琴了解到兩位老人的情況之后,第一時間幫他們申請辦理了低保,平時一有空就去看望他們。
“郭書記包扶了我們之后,經常來給我們講政策,比我們的兒女都好,女兒一年也回不了幾次家,可郭書記一個月就來看我們好幾次,每次來都問我們身體咋樣。問家里有啥困難給幫忙解決。”63歲的程章文一直念叨著郭琴的好。
以前他們老兩口沒有收入,只能吃些自己種的玉米,自從享受低保和國家的扶貧政策后,生活有了改善。老人不停地說,他有啥困難都會給郭書記打電話,郭書記態度好得很,一點兒都不煩,感謝政府的好政策和郭書記的幫扶,現在日子比以前好多了。
出事那天,郭琴身上還帶著從縣殘聯給貧困戶曾學紅代辦的殘疾證。出殯前的夜里,宏豐村百余名群眾自發到村委要求到縣殯儀館為郭書記送行。
44歲的郭琴,在宏豐村待了近4年,常年奔波在危險的山路上,始終把群眾放在心上,真正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用個人的辛苦換取了貧困群眾的幸福。
宏豐村的群眾說,郭琴是宏豐村群眾很信任的“第一書記”,辦事實實在在,待群眾如親人,人緣好;回龍鎮鎮領導說,郭琴愛學習、責任心強,是干部的榜樣,即使脫貧攻堅任務重、壓力大,也從沒有一句怨言;郭琴的親人們說,郭琴終于可以休息一下了,她的兄弟姐妹們將在扶貧道路上完成她未完成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