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宗躍
天剛蒙蒙亮,已摘掉貧困“帽子”的王永安又忙活起來。在面條加工機器的轟鳴聲中,看著和好的面粉變成面條,從“貧困殘疾人”變成“小老板”的王永安開心地笑了。他說:“好日子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干部幫扶咱,咱自己更要努力。不然,就對不起國家的好政策。”
王永安曾是西鄉縣柳樹鎮白楊村貧困戶,他自認是個“苦命的人”。幼時,小兒麻痹癥致使他左臂失去知覺;妻子外出務工時,右手臂不慎被機器碾壓致殘;母親常年臥病,兩個兒子尚在讀書。全家5口人,守著3畝薄田,就靠他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兒維持生活。
就在王永安“認命”的時候,西鄉縣打出了脫貧攻堅“組合拳”。從此,王永安家人的病情、孩子上學的困難、脫貧致富的計劃,都成了縣級領導、鎮村干部、“第一書記”、幫扶單位“最牽掛的事”。在一次次噓寒問暖和促膝長談之后,王永安終于再次鼓起脫貧致富的信心和勇氣:“有政府做靠山,我再搏一回!”
西鄉出臺了財政全額貼息小額扶貧貸款。王永安合計著開一家面條加工小作坊。在各級干部幫扶下,他很快從農商銀行申領到5萬元小額扶貧貸款,又湊了一些錢,購置面條加工設備建起家庭作坊,當上了“小老板”。
每天天剛蒙蒙亮,王永安就開始忙活起來。他先將前一天加工好的面條裝到三輪車上,送貨上門。通常要跑20多公里,大部分是山路,來回得花3個多小時,回到家已是八九點鐘。然后,吃點東西填飽肚子,就和妻子一起和面、壓面、晾曬……他說,購買的是優質面粉,加工而成的面條不粘連、不斷條、口感好。加上幫扶干部的大力宣傳,去年他銷售面條近40噸,純收入達6萬余元,實現穩定脫貧。

和王永安情況類似的,還有子午鎮羅家院村二組貧困戶馮義軍。
“有好政策扶持,我一定要加把勁兒,爭取早點兒脫貧!”眼前的馮義軍,讓人很難將他與曾接連受挫,一度背負沉重債務的漢子聯系在一起。
2015年,馮義軍家被評為貧困戶。縣統征辦主任薛發敬成了他的幫扶人。在了解到他的情況后,薛發敬向他介紹了小額扶貧貼息貸款的相關政策,并主動提出幫馮義軍協調貸款,鼓勵他用好貸款,繼續擴大香菇種植規模。
有了幫扶人的幫助,馮義軍發展產業的信心更足了。拿到5萬元小額貼息貸款,他立即找挖機開挖土地20畝,發展30畝吊瓜、200架香菇。努力沒有白費,僅2016年,吊瓜就賣出2.3萬元,香菇賣出4萬元。嘗到了甜頭之后, 2017年他又新發展椴木香菇200架,繼續鞏固擴大產業規模。
在忙著摘掉“窮帽”的同時,馮義軍不忘帶動周邊貧困戶增收。隨著種植規模的逐步擴大,在種植管理上,馮義軍有些力不從心,他一次又一次地到周邊貧困戶家中做工作,說服有勞動力的貧困戶,干一些點菌、摘菇的活兒。一來解決了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二來也讓他們增加收入。經過馮義軍的努力,村上20余名貧困戶僅去年為他點香菇種,每人就賺了1000多元。
在2017年漢中市脫貧攻堅先進個人評選中,馮義軍被評為全市“脫貧致富示范明星”,受到表彰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