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龍
前一妙還在聊著夢想與堅持,下一秒就 一躍入水,獵豹移動CEO傅盛為新 產品造勢的方式有些瘋狂。
2018年3月21日,傅盛在北京水立 方主持“獵豹機器人”發布會,在毫無預 告的情況下跳到了水池中,引發現場一陣 躁動。不過,他更為瘋狂的舉動還是造機器 人本身。
兩年前,主攻移動應用的傅盛放出豪 言:“即使傾家蕩產也要完成做機器人的 夢想。”那時,幾乎沒有股東投贊成票,無 奈之下他只好成立新公司操盤該項目。
但是在造機器人這件事上,傅盛絕非 孤獨的狂歡者。就像移動互聯網發軔之際, 各路手機品牌群雄并起一樣。現在,越來 越多企業盯上了服務機器人這門生意。據 工信部統計,國內相關企業總數超過5 000 家,其中一半做的是面向公眾生活的服務 機器人。
從工業革命開始,科技界就不時掀起 一輪輪機器人普及運動。但每一輪最后都 被證明,僅僅是偽高潮而已。以至于工程師 們自嘲地為其貼上了“古老行業”的標簽。
那么這一次,機器人時代真的要到來 了嗎?

謙謙君子傅盛,向來與人為善。但是在 3月21日那場發布會上,他像一只橫沖直 撞的刺猬。
在一張PPT上,他將許多同行的產品 貼上了“沒啥用+不智能”的標簽,而獵 豹機器人的標簽則是“智能+真有用”。他 甚至揭發了幾個“假”機器人,比如南大 電子研發的機器人“嬌嬌”,以及全球首個 擁有公民身份的機器人“索菲亞”等。
傅盛尊己卑人的做法,在業內引發眾 怒。但是行業存在泡沫的確是一個不爭的 事實。
源源不斷的機器人會議是瘋狂的中國 機器人產業的一個縮影。據會務網站板凳 會的不完全收錄,從2017年初至今,以“機 器人”“人工智能”為關鍵詞命名的各種 全國性會議達50場,平均每月超過2場。 然而熱熱鬧鬧的展會,并沒有給觀眾帶來 多少驚喜。

比如2018年4月9日在深圳召開的 第六屆中國電子信息博覽會,這是中國電 子信息產業最高級別的展會之一。即便如 此,其機器人及人工智能展館里依然乏善 可陳。
展會現場充斥著大量只有基本對話功 能的兒童玩具機器人,有的在演示環節就 “愛搭不理”;某品牌格斗機器人在比劃動 作時,甚至會因為用力過猛把自己帶倒; 連點讀機也進階為教育機器人,高大上了 不止一點點;這邊一堆智能陪護機器人, 那邊又來了個自拍機器人……
難怪主辦方工業與信息化部,這樣概括 當下的機器人產業—一“高端產業低端化”。
當然,不是所有一線創業者都關心這 些宏大話題,他們更在意的是如何為同質 化的低端產品找市場。除了瞄準那些為孩 子買玩具的家長外,身處低線城市、崇拜高 科技的生意人們是最新一群被“安利”的 對象。
“目前小村旗下的餐廳機器人、小芳迎 賓機器人、酒店開房機器人等功能和技術 都處于行業領先。我們一共取得了3項發 明專利。”深圳小村機器人公司董事長黃 山在介紹公司實力時,顯得自豪不已。
雖然放在行業里,這些數據根本拿不 出手。根據知識產權出版社公布的數據,目 前我國機器人相關專利申請量超過13.7萬 件。也就說,總計5000家機器人企業平均 每家擁有專利數超過了27個。
不過,正如小村這個名字一樣,它的目 標客戶來自村鎮鄉野。在那里,能動、會說 話的機器人已經足夠抓人眼球。更何況,黃 山還設計了一套全新的商業模式——機器 人經紀人體系。
具體來說就是小村把加盟商變成“經 紀人”,由他們購買機器人然后“派駐”到 餐廳、酒店等,后者為機器人付“工資”, 一個月788元。這一模式降低了機器人的 消費門檻,小老板們租一臺放在店里,能否 替代人工不好說,但多少能有些聚人氣的 作用。
從中國電子信息博覽會現場展示的這 些產品不難看出,目前市面上絕大多數服 務機器人提供的價值都相當雞肋。但是即 便如此,依然有不少消費者愿意為之埋單。 與其他智能硬件相比,消費者對服務機器 人產品的容忍度似乎更高。
從用戶與兩者的互動關系分析,則不 準理解這一怪象。用戶是在“用”智能硬 件,體驗不好很容易讓用戶失望;但用戶 面對服務機器人,則是以“玩”嘗鮮”為 主,加之它具有擬人化特征,所以更容易提 升用戶對它的親近與好感。簡單地說就是, 朗望越小,失望也就越小。
想要對這場瘋狂的“造人”運動刨根 問底,自然要先為機器人的概念給出界定。 然而,第一步我們就遇到了難題。
因為就我們當下討論的服務機器人來 說,學界業界都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因 此界定某產品是不是機器人,還是商家“炒 概念”,只能看該硬件的市場定位與智能技 術是否匹配。
以國內最大掃地機器人公司科沃斯為 例,其產品擁有較好的避障能力與清掃效 果,自稱機器人消費者也能接受。事實上, 無人機、平衡車甚至智能音響很多時候都 被劃入了機器人的范疇。
但是以未來視角審視,這其實是路線 之爭尚未清晰的結果。即機器人是不是需 要表現為人的形態?
目前,做非人形機器人的創業者是行 業中的大多數。李開復是這一路線的堅定 支持者,他說“我們需要讓機器人做它們 擅長的工作,所以機器人并不一定非要長 得像人。”
而從“精益創業”的理念來說,如果 未來一定屬于人形機器人,那么創業者當 下的選擇似乎也無可厚非。既然當下技術 不成熟,那么不如先把新產品用最簡單的 方式開發出來,再針對客戶反饋意見,不斷 迭代、精進。在機器人領域就是,從某些實 用性功能切入,再一步步趨近于人的能力。
深圳優必選科技CEO周劍卻有個截 然相反的觀點。在他看來,非人形機器和人 形機器人的跨度非常大,從驅動方式、控制 系統到使用場景都截然不同,如果沒有對 應的技術積累,將無法實現跨越。所以“機 器人創業熱就是虛的,80%、90%的公司 都要死掉。試想人形機器人如果實現商業 化,誰會愿意跟一個音箱說話?”
2017年11月,依靠在人形機器人上 的技術突破,優必選拿到了4000萬美元 C輪融資,估值高達40億美元。
周劍為人形機器人總結了兩大優勢: 一,更容易融入環境,無需給它再設置特殊 的使用場景。而智能音響只能固定在某個地 方,輪式機器人不能跨越障礙物等;二,更 容易融人生活,能與人進行全天候實時交 互,和人獲取同樣的信息,更好地為人服務。

目前,國內真正認準人形機器人這個 方向的組織很少,除了中科院、浙江大學等 研究機構外,商業化的公司只有優必選。因 為人形機器人的研發難度是最高的。
技術難題之一就是舵機這個類似于人 類關節的東西。它是整個人形機器人技術 的突破口,也是人形機器人的動力來源。
早在2008年,周劍就已經帶領團隊開 始了伺服舵機的研發,用了將近5年時間, 才把尺寸小、扭矩大的伺服舵機做出來,并 且將價格從幾百元降低到了幾十元。正是 有了它的存在,優必選才能連續推出人形 機器人Alpha 1 Pro、Alpha 2,以及主打 STEAM教育的JIMU機器人。
不過,優必選能夠在技術上實現突破, 部分原因要歸功于營銷和商業化上的創新。
過去幾年,優必選兩度登上春晚舞臺, 還引入了迪士尼、孩之寶等國際巨頭的全 球戰略合作,確立了人形機器人在IP娛樂 市場的創新戰略布局。和迪士尼合作的第 一款產品“第一軍團沖鋒隊員”機器人, 也于2018年初與全球“星球大戰”粉絲 見了面。
2017年,優必選收入超過8億元,其 中超過60%又投入到了研發當中。為了造 出更趨近于人的機器人,周劍正在這條路 上埋頭狂奔。
翻開整個黑科技產業化歷史,一個普 適性的規律呈現在眼前:
那些真正給社會帶來變革的產品,往 往是產業協作的結晶。比如中國之所以能 夠成為手機第一大國,就是建立在整個產 業鏈的通力合作之上。
機器人同樣如此,其中尤其是要讓更 多具有基礎技術的企業走向開放,才有可 能獲得突破。
“未來5到10年,人工智能會像水和 空氣一樣進入每個人的生活,而真正的決 戰也就在這5到10年間。”過去這一段時 間里,科大訊飛CEO劉慶峰經常游走于各 大論壇、報告會,極力為人工智能鼓與呼, 營造一種大戰將至的氛圍。
在他眼中,科大訊飛的對手沒有別人, 就是國內人工智能領域最強大的公司—— 百度。
作為機器人底層技術提供商,百度和科 大訊飛幾乎是熱鬧的機器人產業最重要的 推手。如果說,優必選和同行們的分歧在于 產品形態,那么百度和科大訊飛則在機器人 與人的交互方式上選擇了不同的側重點。
劉慶峰認為,人類輸出信息最自然的 是語音。所以,語音未來一定會顛覆傳統以 鍵盤或觸屏為主的輸出方式。
基于這一判斷,科大訊飛在服務下游 機器人制造公司時以提供語音交互技術 為主。目前市場上主流的語音解決方法大 多來自科大訊飛,比如優必選。后者還在 2015年接受了科大訊飛參投的A輪融資。
科大訊飛在語音識別領域,收獲了大 量的鮮花與掌聲。而實際上,百度的語音識 別技術也不弱。只不過,距離上一次李彥宏 專門為其站臺,已經是兩年前的事了。
百度的科學家們在評估了語音交互的 價值后,給了他這樣一個報告:
人們日常交流中所體現的語義非常復 雜,目前的大數據還不能夠滿足人與機器 復雜的語音交流,更何況大量生活常識沒 有文本記載,機器人根本無法事先學習。
基于以上判斷,李彥宏在發展人工智 能項目時選擇了圖像識別、語音識別、自然 語言處理等全面出擊,具體到在服務下游 制造業時,則更重視提供視覺解決方案。
Boteye就是百度為機器人量身打造的 導航和視覺解決方案。不同于純軟件輸出, Boteye還提供一個相機模組硬件,具有高 精度的定位、規劃導航、建圖和物體識別功 能。它更多應用在人為干預較少,大多時候 自主工作的機器人身上,比如百度無人汽 車、戶外探測機器人等。
語音和視覺,誰才是未來主流的交互 方式?底層技術正站在一個岔路口前,是 從此分道揚鑣,還是殊途同歸?巨頭們的 分歧,為本來就處在迷霧中的機器人產業 制造了更多不確定性。
如果僅僅是情懷驅動,傅盛或許不會 表現得如此激進。客觀地說,做機器人既是 他的夢想,也是獵豹轉型的需要。
2016年4月的獵豹Connect大會上, 傅盛第一次宣布“重倉”機器人。
重換賽道的傅盛,顯然已經預感到獵 豹接下來的故事。2016年以前,獵豹的收 入一直高速增長,但是到了2016年,股價 大跌,被資本市場質疑。獵豹陷入了前所未 有的困境。
傅盛判斷,后互聯網時代正在到來,純 線上的玩法已經不合時宣。他為后互聯網 時代總結了幾大特征:流量垂直化、個性 化、線下紅利期到來和AI創造的新場景。 而這些特征,機器人似乎都能覆蓋。
于是就有了2018年初這一場“瘋狂” 的發布會。
目前,獵豹機器人一共有5款產品,即 接待機器人豹小秘、零售機器人豹小販、兒 童陪伴機器人豹豹龍、小豹AI音箱和無人 值守的咖啡店豹咖啡,它們各自對應不同 的場景,為獵豹創造新的流量入口。
獵豹能不能轉型成功尚未可知。但是 隨著互聯網流量紅利日漸散盡,的確有越 來越多互聯網公司,把機器人視作闖線下 的有力工具。
比如阿里就聯合富士康投資了日本 軟銀旗下的智能機器人Pepper,其特點 是“全球第一個會判讀情感的個人化機器 人”,主要應用于銀行、機場,酒店、高端地 產、健康養老項目等場景。
傳統的家電企業也瞄準了這個風口,不 過與互聯網公司的目的相反,它們希望借助 機器人從線下走到線上,走進物聯網時代。 比如格力正在研發服務機器人“大紅大紫”; 海爾推出了臺式服務機器人“哇喔”。
在機器人這條賽道,不同的創業者帶 著各自的初心加速快跑:有的為了實現科 幻夢想;有的想借熱點,撈一筆就跑;有 的為了說一個資本市場喜聞樂見的故事; 有的為了在未來繼續保持競爭力……
機器人“軍備競賽”的烽火,正從四 面八方燃燒起來。但是誰也無法在短期內 為這一次的瘋狂預測結局。
回顧過去幾十年服務機器人的發展 史,眼前出現的都是一場場夢想踏空、價值 回落的滑稽劇,但愿曾經的劇情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