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恩伊
世濤公司的“膽大”,加上政法大學相關領導的“僥幸”,共同促成了這筆漏洞百出的“生意”
4月18日上午,中國政法大學學術委員會前副主席、教授方流芳,先后接到13個電話。來電都提到一句話:“蓋子終于揭開了!”
一天前,有不具名人士將方流芳此前微博片段整理成文,標題起得很吸引眼球《校恥:中國政法大學被騙6500萬,沉默十年反成被告》。
文章稱,2008年,政法大學與北京世濤基業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世濤公司”)簽訂商品房購房合同,法大為此支付6500萬。合同所涉地塊是一處軍產,而缺乏基本資質的世濤公司,與該處軍產沒有任何法律關系。
上文發表當日,政法大學官微發布聲明,稱此文表述嚴重失實。聲明指出,近期,學校已通過司法途徑起訴世濤公司,法院支持了學校全部訴訟請求,判決已經生效,正處于申請強制執行階段。
《中國新聞周刊》拿到了這份一審判決書【(2017)京01民初156號】。從這份判決書可知,2017年3月,法大以合同無效起訴世濤,由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進行審理,法大勝訴,世濤被判賠償損失共約1億元。判決下達的時間是2017年12月。
此時距合同的簽訂,已過去近十年。
在中國政法大學昌平校區的北區,從方流芳的辦公室窗戶望下去,稀疏立著幾棟老舊的六層磚樓。法大的教職工就住在此處。
方流芳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第一次聽說家屬院即將整體搬遷,是在2009年10月。
當時,他陪同履新不久的中國政法大學校長黃進在歐洲訪問。校長對他說,這個搬遷項目,是他任上需要完成的一個重要任務,已經和有關公司簽訂合同。方流芳那時還不知道,校長口中的合同,此前在校內曾引發很大爭議。
2007年,政法大學為擴大教學科研用地面積,決定將北校區內的教職工家屬院遷出,通過房屋置換的方式,另尋他處整體搬遷。
一位知情人士對《中國新聞周刊》透露,通過校內人士牽線搭橋,校方獲悉世濤公司剛獲得一處地塊,在昌平區府學路10號院的北京昌平某離職干部休養所內,正好位于法大南校區東門斜對面,地理位置很好。
《中國新聞周刊》拿到了世濤公司與該干休所簽訂的《合作建房合同》,合同簽訂于2006年8月。根據該合同,世濤出全資為干休所修建4棟住宅樓,用于安置干休所離退休干部,并負責原有住房的拆除工作。干休所則轉讓給世濤約19207平方米土地的使用權。
2007年7月9日,世濤與政法大學簽訂相當于“購房預約”的《團購住房協議》。7月17日,法大先行向世濤支付定金1000萬兀。
但《中國新聞周刊》調查發現,在這份協議簽訂的一個月前,世濤手中的《軍用土地補辦出讓手續許可證》就已經過期。
研究房地產和土地交易多年的方流芳指出,過去,“軍轉民”的一種傳統方式,是通過頒發《軍用土地補辦出讓手續許可證》,將軍用土地“定向”轉為民用。憑借此證,開發商可以向地方政府申請立項,和土地管理部門簽訂正式的《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并辦理《國有土地使用權證》,完成土地出讓、權屬過戶手續。“這樣做既把國家劃撥土地變成可轉讓土地,同時又避免了公開的招投標。”
2007年1月31日,國土資源部、財政部和解放軍總后勤部聯合發出《關于加強軍隊空余土地轉讓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軍隊空余土地轉讓必須在當地統一的土地市場公開進行。
也就是說,土地“軍轉民”的傳統方式一律停止,不得再定向、定價、定項目,只能通過掛牌招標公開出讓。
但新規在文末特意指出:已領取《軍用土地補辦出讓手續許可證》的,可按原有規定辦理,并在2007年6月30日前辦理完畢。而世濤所獲許可證上載明的有效期,也是到2007年6月30日。
另據《干休所合作建房項目整改方案說明》,2007年土地新規頒布后,由于干休所與世濤的合作建房項目已列入符合軍隊土地轉讓條件的名單中,由市國土資源局牽頭,協同市規劃委、市發改委、市建委進行相關審批,要求名單中的項目于2007年12月31日前完成土地轉讓手續辦理,即在上述新規的基礎上延長了半年。
按照政策規定,在與市國土局簽訂正式的土地出讓合同之前,首先需要由市發改委批準立項。但是,因為這個項目到發改委時已過2007年12月31日,發改委拒絕立項。
因此,直到許可證過期,世濤也沒有成功受讓土地。并且由于政策的變化,傳統的《軍用土地補辦出讓手續許可證》已經成為歷史,無法補辦。這意味著,位于昌平區府學路10號院內被政法大學看中的這塊土地,性質始終沒有改變,是軍隊所有。
2008年10月20日,法大和世濤簽訂正式的《購房合同》。法大以6700元/平方米的單價,向世濤公司購買建筑面積約40700平方米的商品房項目,共包括三棟住宅樓和一棟樓的地下車庫。約定在2010年10月31日前交房。
值得注意的是,該合同的“項目建設依據”,只列有《軍用土地補辦出讓手續許可證》一項。而此時,世濤公司的這一許可證早已失效,也不再可能辦理《國有土地使用權證》。
據了解,合法的商品房銷售必須“五證”齊全,除了《國有土地使用權證》,還須有《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施工許可證》和《商品房預售許可證》。
據法院判決書和世濤提供的文件,在簽訂合同前,世濤所有的資質文件只有四個:一是已經過期的《軍用土地補辦出讓手續許可證》;二是總后勤部對世濤與干休所合作建房的批復;三是北京市國土資源局于2008年1月出具的“同意通過用地預審”的函;四是北京市規劃委于2008年3月給發改委開具的“規劃意見”復函。
這里的“函”不是正式文件,不具有法律效力。
一位不愿具名的世濤公司高層人士對《中國新聞周刊》坦言,他們確實沒有“五證”,唯一的許可證也過期了,但是在和法大簽合同前,已經給法大出示了公司的全部材料,并沒有隱瞞和欺騙。
“比如我這個車是個半成品,你就愿意買我這個半成品。”這位世濤高層人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2008年3月19日和4月培日,世濤兩次給法大發函,要求盡快簽訂正式的購房合同。第一份函中,世濤表示“該項目進展順利,已進入項目的規劃方案設計和審批階段”;另一份函中,世濤稱“項目獲得市規劃委審批認可后已兩個月”。兩份函中,都沒有提及,由于已過政府規定的最后期限,發改委拒絕立項。
有知情人士透露,此前,2007年6月,法大發現世濤的許可證過期后,曾有擔憂。但世濤方勸說:這個雖然過期,但還有一個半年時間的時效(即許可證的最后期限比新規延長了半年),“我保證給你跑下來”。
這位知情人士質疑,即便如此,按常理推斷,最遲到2007年年底,世濤的立項未通過之時,法大就應確認其資質存在問題,停止合同的談判。
事實上,法大并非沒有人對世濤提出質疑。2008年4月22日、5月28日、6月2日和6月16日,中國政法大學法律事務辦公室曾先后組織四次專家論證,并形成了一致意見。
《中國新聞周刊》拿到的論證會紀要載明,論證形成的意見是,合同所涉土地目前仍是軍用土地,不能作為民事合同的標的,合同標的不合法,合同無效。并且,該土地的建設項目缺乏合法性手續。
“購買合同‘實、名不符,現階段不宜簽訂合同。”會議紀要如此表述。
然而,2008年10月,學校無視法律辦的意見,在世濤五證全無的情況下,teAR擇與其簽約。
根據相關規定,對于這種標的額過億的房地產交易合同,需要經過嚴格的集體決策審核。首先,需要職能部門和分管校長過目同意,隨后提交至法律辦審核。法律辦給出法律意見后,學校召開校長辦公會集體討論,形成書面決議。再將該決議報請黨委常委會進行二次表決,仍無異議,則校辦才會同意提供校長印,在合同上蓋章。
并且,一位知情人士指出,理論上,法律辦具有一票否決權,如果法律辦出具否決意見書,學校則不應簽訂合同。
多位內部人士質疑,在世濤明顯缺乏資質,且法律辦明確出具否定意見時,為何校辦會和常委會仍“一路綠燈”?
前述知情人士認為,在這件事上,當時主管基建、資產和后勤,全程跟進此事的法大一位張姓副校長應負主責。目前,這一信息尚無法證實。
2017年12月,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楊帆根據信息公開的相關規定,要求法大就此事公開信息,被拒。楊帆向教育部申請行政復議,再遭拒絕。他隨即提起訴訟,此案將于2018年5月9日在海淀區人民法院開庭審理。
前述知情人士還指出,在2007年簽訂首個團購協議時,校方繞開了主要職能部門拆遷辦和基建處(合署辦公),讓資產處主導前期談判。世濤方面也證實,2007年與之接觸較多的法大人員,就是一位李姓的資產處副處長(在2008年4月一份世濤致法大的函上,有這位副處長的手寫簽名)。
一位基建處工作人員向《中國新聞周刊》證實,直到網上公開了判決書,他才知道2007年法大還和世濤簽了一個“預購協議”,支付了1000萬元定金。并且,該協議沒有動用校長印。除了法大校章外,上述提到的張姓法大副校長,在“代理人”一欄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2008年8月25日,政法大學向世濤公司支付購房款1000萬元。11月3日,法大再向世濤公司支付購房款2500萬元。
2009年10月20日,雙方再次訂立《關于購房合同的補充協議》。協議中寫明:因世濤施工許可證尚未辦理完畢,為保證工程順利開展,法大要再次支付世濤2000萬元。
前述知情人士透露,得知要再追加2000萬后,當時的資產處處長金龍河和財務處處長徐揚(現為分管基建的副校長)都拒絕撥款。
徐揚稱,只有校長黃進和書記石亞軍兩個人都在申領支票的報告上簽字,他才敢簽(支票)。據了解,學校的每—張支票單據都在財務處有存檔,由誰簽收,一目了然。
2009年12月4日,法大向世濤公司支付購房款1000萬元。2010年1月22日,又支付購房款1000萬元。至此,法大向世濤支付了全部購房款6500萬。
然而,這筆資金的來源和去向,仍有很多疑點。前述基建處工作人員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涉及這種大宗房產交易,法大的資金主要來自兩個渠道:一是教育部或發改委的專項撥款,二是自籌,一般是通過校友資源獲取贊助。
但方流芳表示,按照財務收支兩條線的規定,校方真正可以自行支配的,只有人事費和辦公費。他指出,家屬院置換項目屬不動產基本建設,必須要通過教育部向發改委申N2_項,發改委批準立項后,向財政部申報資金,財政部將資金直接撥到教育部后,法大才能啟動這一項目。
2014至2015年,方流芳先后三次找到法大黨委書記石亞軍,當面要求校方披露6500萬資金來源,有沒有經過教育部批準,以及是否屬于基本建設資金。
除了資金來源,另一個關鍵問題是:6500萬去哪兒了?
在2009年10月簽訂的《購房補充協議》中,法大和世濤約定設立“共管賬號”,交換章印。世濤副總李成民的個人名章由法大保管,校方的財務專用章由世濤保管。每支出一筆資金,都需要雙方同時蓋章。
多位校內人士就此提出疑問:既然每筆支出都需要雙方同意,法大究竟如何履行和監督“共管賬戶”?最終是放任世濤直至交房期,也沒有將這筆錢用于給法大建設商品房。
一個最明顯的證據是,直到約定好的最遲交房日2010年10月31日當天,在昌平區府學路10號院內,應當交付法大的7、8、9號樓,還沒有一棟開工。
2011年4月,交房時間已經過去五個多月,建房現場擬建樓盤上的舊建筑還未拆除,建設前期的基本征地手續仍未到位,“開工”遙遙無期。
《中國新聞周刊》獲得的一份材料顯示,法大黨委專題聽取世濤公司《關于我校團購住房進展情況的簡要匯報》,世濤稱,在不改變《購房合同》條款內容的前提下,為了啟動換核發土地證操作手續,建議法大選擇建設公租房或限價房。兩相對比,法大傾向于選擇限價房。
5月3日,針對世濤的匯報,法律辦經專家討論后一致認為選擇限價房的方案存在很大風險,因為該方案的前提,是將學校家屬院改造項目和世濤無法繼續開發的項目捆綁在一起,所有立項都以學校名義進行,法律后果也由學校承擔。
世濤的角色由開發商轉變為代辦人,雙方實際的買賣關系不復存在。法大被推向前臺,而世濤卻可以借此脫責。法律辦建議,可以和世濤另行簽訂代理協議。
但校方再次無視了法律辦的意見。
據一審判決書,2011年6月、11月,法大和世濤連續兩次給北京市國土資源局聯合發函,請求將昌平區府學路10號院建設用地劃撥至世濤公司,世濤按保障性住房建設,定向安置法大教職工。
2011年至2012年,法大多次給昌平區政府和北京市政府發函,請求推進項目。
知情人士透露,到了2012年底,世濤方來到法大拆遷辦公室,說“跑不動了”。
2013年,有疑似知情人在網上發帖,對此事進行部分披露,“法大受騙說”開始在校內流傳。自此以后,每年的教職工代表大會上,都有教師提出質疑。每次,校方的回答都是“合同正在實施中”。
2015年12月,法大再次給北京市政府發函,請求將昌平區府學路10號院項目土地直接劃撥給法大。
前述世濤高層人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2014年底,分管基建的法大副校長徐揚和招投標及采購管理辦公室主任金龍河:前資產處處長)找到世濤,稱受法大委托,要求和世濤及軍隊土地管理部門協商,探討直接將土地轉讓給法大,并口頭承諾待項目明朗后再簽訂協議。
這位世濤高管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個項目的特殊性在于,無論怎樣,政法大學都想要這塊地,不管用什么形式都行。”
方流芳指出,對昌平區府學路10號院這個地塊,如果軍隊和北京市政府能夠達或一致,軍隊同意無償將土地整體移交給攻府,政府再將土地直接劃撥給政法大學,法大的確可以在避免招拍掛的情況下,轉變其軍用土地的性質,建設經濟適用房。
“但這只是理論上的說法。現實中,人家怎么會無償把一塊這么好的土地給你政法大學,這是天方夜譚。”方流芳說。
到了2016年,法大的態度開始變化。2016年3月15日,世濤致法大的函中載明:從2015年底至今,世濤多次與法大磋商,要求在目前的大好形勢下,先與法大簽訂框架性協議,其他內容隨事態的發展再行確認。但法大以種種理由未能完成框架協議的簽訂。
前述知情人士指出,當時,法大和世濤的合同已經成為“一個爛攤子”,“沒人管了”。校內各有關部門對此事的態度是“沒人拒絕也沒人同意,沒人反對也沒人簽字”。
2017fg3月,政法大學以合同無效起訴世濤公司。
判決書稱,由于世濤與法大簽訂商品房購房合同時世濤未取得商品房預售許可證明,合同應當認定無效。世濤需要償還法大6500萬,并以此為基數,按照同期中國人民銀行貸款基準利率的1.3倍為標準,共賠償損失約1億元。
方流芳另外算了一筆賬:如果法大選擇以合同違約起訴世濤,按照合同中對違約責任的界定,逾期未交房,自約定交房之日至實際交房之日,世濤每日應支付相當于合同總額(29989萬元)千分之一的違約金。
因此,假定以2018年4月1日為違約終止日,從2010年10月30日算起,法大可以爭取到的最高違約金賠償總額,若按復利計算是80.66億元,按單利計算是21.6億元。
但是,法大沒有以“合同違約”起訴世濤,而是選擇了“合同無效”,顯然是因為訴訟期限的問題。
對于普通的民事訴訟,訴訟時效為二年,從當事人知道或應當知道自己的權益遭受侵害之日起算,超過該期間才向法院起訴的,將喪失勝訴權。
依合同約定,當世濤沒有在2010年10月30日交房時,法大就應當明確自己的權益遭受損害,按兩年的訴訟期算,最遲在2012年10月30日之前,法大應當起訴。
而以無效起訴則不受訴訟期限的制約。最高人民法院于2010年11月發布《關于無效合同所涉訴訟時效問題的規定》(征求意見稿),規定無效合同不適用訴訟時效。
事實上,早在2011年5月,針對世濤的項目進展匯報,法律辦在意見書中已經明確表明:《購房合同》屬無效合同。建議校方嘗試由商品房改為限價房之前,先處理合同問題。
但是,直到近七年后,法大才以合同無效起訴世濤公司。世濤敗訴后不服,但在上訴不久后撤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