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山壁,原名秦桃彬,當代著名作家。曾任邢臺縣文化館干部,河北省文聯專業作家,《河北文學》編輯,河北省作家協會主席,河北大學教授。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一級。作品曾獲莊重文文學獎、冰心散文獎、孫犁文學獎、河北省文藝振興獎、河北省政府圖書獎等?!赌赣H的河》等六篇散文入選中小學語文課本。
解放初期,每省一報一刊,省文聯與文化廳合署辦公,辦一個《河北文藝》,面向村劇團和街頭文藝,發表劇本和曲藝為主(北京市的刊物干脆就叫《說說唱唱》)。編輯部經常關門下鄉。后來不斷增加文學成分,1956年改名《蜜蜂》。
中學時期,我愛上了文藝寫作,試著給《蜜蜂》投稿,有一首兒歌《小棗樹》:“小棗樹,彎彎腰,樹上掛著黑板報,表揚哥哥勞動好。畫又畫,描又描,生怕一字寫不好。手捂心,心在跳,手捂嘴,嘴在笑。忽聽背后有人叫,書記拉著哥哥到。張大姐,臉發燒,雙手搖紅了一樹棗?!薄睹鄯洹钒l了,還加了編者按,據說是張慶田老師選的稿。
1958年刊物隨省會搬到天津營口道58號,天天有人提著瓶瓶罐罐要打蜂蜜。看門的老邊說,俺們這兒的蜂不吐蜜,只吐字。這一年興起新民歌運動,倡導工農兵方向,刊物發表作品,作者名字前要冠以工人、社員、戰士字樣。我當時是大學生,不在重點培養之列。課上正講唐詩宋詞,加上情竇初開,學寫愛情詩,比如《歇工》:“歇工哎,井臺變成梳妝臺,人眼是鏡子,對坐梳起來。嫂嫂看妹妹,直把嘴笑歪,頭發蓬松像堆柴,怕人不識女秀才,墨水染兩腮……梳著梳著妹發呆,梳子溜下來。嫂嫂回頭喊奇怪,是哪個刁羊倌,鞭聲單朝這邊甩!”還有《水火》:“咱倆結婚時,有過多少波折,你娘嫌我憨,我爹說你潑,算命先生說八字克,你是水,我是火。湊巧今天全應著,你開鍋駝機管水,我在鐵匠爐看火。你因那潑性格,馴服了一條龍,我有這憨力氣,打出來好家伙,你娘我爹到處說:俺一家出了倆勞模?!蹦菚r愛情詩是禁區,屬小資情調。編輯看中又不能發,壓了兩三年,舍不得退。最后煞費苦心,變了個戲法,讓鐘鈴寫一篇文章批評《歇工》,又由田間寫一篇文章,表揚《水火》,發在同一期上。讀者反映強烈,也給愛情詩的解禁找了個臺階下。
1962年大學畢業,田間、張慶田鼓勵我到農村去,一猛子扎到邢臺縣。編輯部先后派韓放、魏茂林看望,鼓勵指導。青年作者下到生活中,如魚得水,《詩刊》發了幾個組詩,《河北文學》長詩、短詩連篇累牘地發,劇本《轟雞》剛彩排,《河北文學》就發了增刊,幫助我總結《在生活中學步》,推薦參加全國青年作家會,大會典型發言。其實對青年作者厚愛,絕非只對我一人,張峻、郭澄清、申躍中,都是如此。發現了一個康傳熹,十幾歲,小說編輯王澤震三下井陘,連發三篇。編輯部把發現培養青年作者作第一要務。
1965年底我與張峻等調省文聯當專業作家,第二年便碰上“文革”,與《河北文學》編輯部的同志共受國難,一個熔爐里煉了六七年,越來越感覺到這是一個優秀的團隊。主要領導田間、李滿天不是掛名,真抓實干。張慶田、張樸善于團結作家,劉哲是個實干家,編輯劉懷章、沈金梅、王澤震、張庚等都能獨擋一面。省委宣傳部管文藝的副部長遠千里,寫過一篇《談刊物的風格》,重點說《河北文學》尊重、團結作家,作家們的風格就是刊物的風格。作家們有了佳作,發給自己的刊物,《紅旗譜》《鐵木前傳》《水向東流》《“老堅決”外傳》《小兵張嘎》,包括劉真的短篇,馮健男的評論,都是先在自己的刊物上發表,這樣才保證了《河北文學》成為全國名刊。六十年代,李滿天、張慶田主持的兩個短篇小說專號,產生了巨大影響?!逗颖蔽膶W》與《延河》成為全國短篇小說的旗幟。
1972年省革委成立文藝組,執行原省文聯的職能。阮章競任組長,不久調走,換上田間,老文聯的干部陸續被召回,換湯不換藥,也摻合了幾個新人。專業作家編制取消了,省內外幾個部門挖我去寫劇本,我還是首選當編輯。張慶田主持再創《河北文藝》,在棉紡三廠租了兩間房子,抽漁民詩人李永鴻講故事,大家幫忙,完成了長詩《紅菱傳》,發表在試刊號上。試刊三期,1973年正式出刊。田間主編,張慶田、劉哲、肖杰具體負責。編輯陣容也夠強大,理論組沈金梅、吳泰昌,小說組王澤震、鄒尚庸,詩歌組王洪濤和我,美編張庚,四梁八柱撐得起來。先后推出了鐵凝、賈大山、王安憶、賈平凹、陳沖、湯吉夫等的小說,發現了劉小放、蕭振榮、張學夢、姚振函等青年詩人。我還兼管劇本曲藝,發表了馮思德、崔硯君等人的處女作。當時的《河北文藝》(1980年恢復《河北文學》),以健美的姿勢,獨秀于全國報刊之林,發行量飆升到十七萬份。
我在《河北文藝》《河北文學》工作了十年,是此生最愉快、奮進的十年。全身心地融入高雅的藝術氛圍和光榮傳統之中,得恩圖報,受惠于前,施惠于后,前輩怎么幫我,我就怎么助人。后來進入省文聯領導層,分管刊物,把繼承發展《河北文學》的光榮傳統當做己任。愿她越來越好,不想聽到一個不字。
也還有個不得已的事,刊物的名字經常被變換,隨遇而“按”,《河北文藝》《蜜蜂》《文藝哨兵》《新港》《河北文學》《河北文藝》《河北文學》《小荷》《當代人》,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傳統還在。現在《當代人》辦得不錯,每期必讀,能感覺到一脈相承。堅守傳統,堅持風格,為人民寫,為人民看,為人民喜聞樂見,刊物就會有生命力,長生不老。
編輯:安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