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華 李冰 范東 鄧林
摘要:構建完善的環保信用制度和綠色金融體系是加快經濟綠色化轉型,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推動力。本文通過分析目前江蘇省環保信用制度和綠色保險發展現狀,集中對環保信用制度對綠色保險的指引作用及當前存在的法律指導缺失、環境信用評價的準確性和及時性、以及缺乏有效的反饋約束機制等問題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環保信用制度;綠色保險;江蘇
中圖分類號:X1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18)03-0007-02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8.03.003
Abstract:Building the environmental credit system and green insurance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nvironmental credit system and green insurance system in Jiangsu Province, this paper concentrates on the leading function of environmental credit system on green insurance and the issues such as the absence of legal guidance, the accuracy and timeliness of environmental credit evaluation and the lack of effective constraint mechanism.
Keyword:Environmental credit system; Green insurance; Leading function
黨的十九大報告全面闡述了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部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常保綠水青山,就需要科學的經濟發展方式。因此需要全面深化綠色發展的制度創新,完善綠色金融的制度設計,使金融系統成為經濟系統綠色轉型的支撐平臺,從而使得綠水青山真正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自然生產力。本文深入剖析江蘇省環保信用制度和綠色保險的發展現狀,并分析環保信用制度對綠色保險的指引作用及其存在問題。
1 江蘇環保信用制度與綠色保險發展現狀
在環保信用制度和綠色保險方面,江蘇省率先走在前列,開展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江蘇省環保信用體系建設工作從2000年起步,對企業環境行為評價和信息公開進行探索;2011年江蘇省環保廳被江蘇省政府確定為首批“應用信用信息和信用產品示范部門”;2012年開始推進實施全省環保信用體系建設試點工作;2013年啟動企業環保信用動態管理工作,發布《江蘇省企業環保信用評價及信用管理暫行辦法》。2016年發布的《江蘇省環保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6-2020年)》,在吸收企業環境行為評定及信息公開制度基礎上,明確了企業環保信用動態管理程序,建立了企業環保信用等級的“修復”與“降級”機制,提出了對各種環保信用等級企業的激勵與獎懲手段,使企業環保信用評價效能進一步放大[1]。環保信用評價的關鍵是其信用等級結果的社會公眾效應及成果的政策擴展對企業形成社會監督壓力,進而提升企業自覺的環保意識和環保動力。通過建立與金融、證券、保監等部門的聯動機制,實行綠色金融,成為新形勢下一項行之有效的環境經濟政策。綠色保險,作為一種重要的綠色金融產品,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進行環境風險管理的一項基本手段。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是我國綠色保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企業發生污染事故對第三者造成的損害依法應承擔的賠償責任為標的保險。近年來,江蘇以推動內河船舶污染責任保險和污染高危企業環境責任保險為重點,推進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試點工作。截至2015年末,江蘇省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投保企業數量位居全國首位,是第二名的4倍多。目前,全省已實現十三個地級市試點全覆蓋,試點工作走在全國前列,為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推廣做出有益探索。無錫是江蘇乃至全國最早實施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試點的地方,由于太湖藍藻的爆發,無錫市醞釀環境風險責任保險試點工作,旨在通過開展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試點工作,幫助參保企業提升污染治理和環境管理水平,切實把各類環境風險消滅在萌芽狀態,最大限度地降低各類環境風險事故的發生。截至2015年年底,無錫市累計參保企業4164家,涉及化工、鋼鐵、污水處理、危廢處置、印染、電鍍、熱電、焦化、制藥等多個行業,參保覆蓋面逐年擴大,累計承擔責任風險41億元;試點六年來,無錫市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工作共對3000多家企業進行了環境風險現場勘查與評估,出具評估報告3000余份,匯總14大類、118小類問題,幫助企業排查出較大環境污染安全隱患3033個,發現問題16005個,提出環境安全相關建議19038個,為企業安保人員進行風險防范培訓4000多人次[2]。通過試點工作,確保了無錫市生態環境安全,有力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保障了企業持續發展和群眾的權益,為無錫市的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和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做出了貢獻。環保信用制度對綠色保險的指引作用主要體現在通過對不同環保信用等級的企業實行不同的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費率,環保部門定期向保險機構提供環境保護領域失信企業的有關信息,保險機構將失信企業的失信記錄作為厘定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費率的參考,實行差別保險費率機制,通過發揮費率的杠桿調節作用,達到“褒揚誠信、懲戒失信”的效果。2013年,江蘇省環保廳聯合江蘇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出臺了《江蘇省企業環保信用評價及信用管理暫行辦法》,辦法中指出各級環保部門應當與保險機構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和失信聯動懲戒機制,對于環保信用等級為綠色和藍色的企業,環保部門應建議保險機構降低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費率,而對于環保信用等級為紅色的存在嚴重失信行為的企業,環保部門應建議保險機構提高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費率。《江蘇省環保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6-2020年)》中也明確指出各級環保部門會同保險機構對環保守信企業予以優惠的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費率,對環境失信企業提高費率,從而使守信者處處受益、失信者寸步難行。
2 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部署和要求,環保部門積極推動企業環境信用信息公開,建立和完善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制度,促進部門間信用信息共享和獎懲聯動,取得了積極成效。但是,企業環境誠信意識和信用水平仍然整體不高,建設項目環評未批先建,排污單位超標排放、暗管偷排、篡改、偽造監測數據和騙取環保專項資金等嚴重違法失信行為仍然突出。目前,我省環保信用制度對綠色保險的指引力度還不夠,尚不能實現保險的“綠色化”。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問題:
2.1 環保信用制度和綠色金融的法律指導缺失
在法律方面,企業環境信用評價立法層級較低,在法制建設方面還比較匱乏,尤其缺少發展“綠色金融”的基本法律制度、實施“綠色金融”的監管制度及正向激勵方面的政策支持制度等。雖然有很多的相關文件發行,但并沒有一部環境信用方面的法律去實施,使得其在實踐過程中尤其是出現法律問題時,會出現打擦邊球的現象。加強法律方面的監管,是實施企業環境信用評價的保障。
2.2 環保信用評價的準確性是引領綠色保險的關鍵
研究表明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費率是制約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廣泛推廣的重要瓶頸[3]。不同行業存在不同的環境風險,而且同一行業由于其生產工藝、生產規模的不同而產生不一樣的環境風險隱患,因此其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費率必然不盡相同。同時保險機構普遍欠缺對環境領域的技術識別能力,這給保險費率的厘定帶來了更大的困難。而環保信用制度對綠色保險的指引作用主要體現在通過對不同環保信用等級的企業實行不同的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費率,保險機構將環保部門定期提供的企業失信記錄作為厘定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費率的參考,因此環保信用評價的準確性和及時性是引領綠色保險的關鍵。目前環保信用評價模式主要是環保部門對企業的環境行為進行評價的二元模式,這種評價模式不僅會增加環保部門的工作量,而且可能會導致公共權力的濫用。其次不同行業由于其本身環境行為特點的不同,對其進行環保信用評價的指標需要有所側重,而目前的環保信用評價指標為固定的三大類41項評價指標,因此其評價結果對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費率的指引作用就會減弱。
2.3 缺乏有效的反饋、約束及監督機制
目前環保部門只是將環保信用評價結果定期通報給保險機構,而保險機構并沒有向環境部門反饋對于評價結果的具體應用,尚未實現一個有效的聯動機制。而且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會涉及到環保部門、保監部門、保險機構以及企業等多主體,目前的法律條文中對各主體的責任進行了一定的界定,但是各機構相互之間并沒有形成有效約束和監督機制,因此可能會出現由于自身利益的沖突而導致各部門相互推諉的情況。
3 結語
首先,政府應該加大對環保信用評價及綠色保險的支持力度,加快立法建設,夯實環保信用評價和綠色保險的法律基礎;其次,在環境信用評價時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和公眾參與機制,形成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同時優化評價指標,使其既科學又使用;最后,環保以及保監等部門應該加強溝通,建立信息共享、反饋機制和約束監督機制,實現信息的深層次共享,從而真正實現環境信用評價對綠色保險的引領工作。
參考文獻
[1]王向華,賀震,李冰.江蘇省環保信用制度與綠色信貸發展指引研究[J]. 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7,42(5):130-132.
[2]劉鴻志,王志新,侯紅.將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引入環境風險管理——環境風險管理的無錫經驗[J].環境保護,2017,45(10):28-31.
[3]郭金龍,周小燕.對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賠償機制的思考[J].環境保護,2017,(10):18-21.
收稿日期:2017-11-22
作者簡介:王向華,博士,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環境管理及環境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