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人們的環保意識不斷增強,社會各界越來越關注環境保護工作。在市場經濟體制日益完善的新時期,應逐步開放環境監測市場,加強環境監測市場化改革,這已經是當下環境監測的新思路與發展方向。
關鍵詞:環保;環境監測;改革;市場化
中圖分類號:X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18)03-0161-02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8.03.094
Abstract: As environmental issues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peoples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constantly increasing, and all sectors of society are pay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he new era of increasingly perfect market economy system, the market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hould be gradually opened up and the market-oriented reform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hould be stepped up. This is now the new direction and direction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Key word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Reform; The marketization
最近幾年,環境監測市場化作為改革生態環保制度的重要內容而備受關注。將市場機制引入環境監測工作,激發市場潛能,彌補政府監測力量的缺乏,這不僅是滿足環境管理體系建設需求、緩解環境監測供需矛盾的重要手段,更是積極探索環保新路、建設先進環境監測預警體系的現實需要。有序開發環境監測市場是大勢所趨,對加強環境監測市場化改革具有重要意義。下面就從環境監測的市場潛能著手,思考環境監測市場化的主要特征,并探究幾點建議性路徑,助力環境監測水平的提升。
1 環境監測的市場潛能
中國始終堅持走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市場對配置資源有決定性作用,盡管政府有宏觀調控權利,卻不能讓市場決定配置所有資源,因而明確政府與市場的作用,讓兩者相互配合,這是加強環境監測市場化改革的基礎與前提[1]。較傳統政府壟斷模式而言,環境監測市場化因引入市場競爭機制而改變過去單一的政府供給格局,實現多元化的環境監測服務供給,促使政府更經濟、更高效地履行環境監測職能。而市場潛能的核心在于環境外部不經濟性的自我管理,衍生出環境監測是市場需求與供給,這類環境監測在公共服務范疇之外,專門為個體服務。
環境監測領域的市場潛能主要有企業污染源自動在線監測與信息公開,排污許可、排污權交易以及排污收費等監測、評估,環境評估與驗收等行政審批事項備案證據,個體維權事項糾紛仲裁與司法鑒定,室內空氣、飲用水、噪聲等,這一系列以個體需求為基礎的委托性工作。不僅社會環境監測機構要在這些個體需求中發揮作用,保持市場均衡,政府監測機構也需以最好本職工作為基礎積極參與市場競爭,提供滿足個體需求的環境監測產品和服務,促進政府環境監測機構提升核心競爭力。
2 加強環境監測市場化改革的路徑建議
2.1 完善市場規則以及政策
為進一步加強環境監測市場化改革,需盡快建立完善的環境監測市場規則以及政策,形成健康的、正常的市場秩序。一是管理政策,研究制定開放公平的市場規則與制度,形成法治化市場環境,促使各類主體依法平等進入環境監測市場,并完善建立市場服務合同規則、披露市場信息的制度以及行政審批許可、備案、問責、評估考核、黑名單等制度,還有市場預警和退出機制,統一實施市場的準入和退出管理。二是經濟政策,研究環境監測項目在市場機制下的預算管理、價格機制、稅費制度等,并在政府的主導下建立透明的、規范的環境監測建設投融資機制,采取信貸、債券、基金等多種方式拓寬建設環境監測基礎的投融資渠道,準允社會資本參與環境監測投資運營,優化環境監測產品和服務[2]。三是技術政策,研究市場監測機構的資質以及環境監測從業人員的資格的審查制度、動態認真制度,完善環境監測商品和服務的相應標準規范,建立市場化監測的技術標準,完善環境監測市場化的質量管理和控制體系,完善技術監督制度,逐步接軌國際標準規范,夯實參與國際競爭的基礎。
2.2 推進政府機構轉換角色
要想不斷推進環境監測市場化改革,還需要政府積極轉換角色。現階段,環境監測技術快速發展,社會大眾對環境提出的要求越來越高,但政府缺乏專業的環境監測工作人員,這就需要政府機構轉換角色,積極引入市場機制,促進環境監測市場化發展[3]。市場化勢必會縮小政府機構的管轄范圍,并削弱政府機構在非公共服務領域的一些職能,所以政府必須提高自身公益性職能,強化技術監督,在市場化改革與發展中發揮出更重要的作用,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參與同時,政府應積極創新環境監測體制,有效克服阻礙環境監測實現科學化發展的體制因素,有序開展環境監測工作,提高服務質量。另外,應研究利用公眾監督的廣泛性與有效性,進一步規范并深化環境監測市場化改革[4]。當公眾對環境監測機構提供的數據與信息有疑慮時,可通過舉報信箱、電話專線、官方網站等途徑向環保行政主管部門反映情況,申請復測,而行政主管部門要按照復測結果處理社會環境監測機構。通過有機結合行政部門主管和社會公眾監督,就能更有效地推進環境監測機構堅持規范自身行為,促使廣大人民獲得更優質的環境監測服務。
2.3 建立健全資質認證制度
社會環境監測機構必須在獲得權威資格證書以后才能開展環境監測工作,否則不能進行環境監測,必須清出環境監測市場。國家應對環境監測資質認證進行持續的、動態的管理,保證環境監測數據的全面性、真實性與可靠性,并對已經獲得許可的社會環境監測機構定期復審,一旦發現監測機構的水平降低,工作流程不夠規范,提供的數據信息不夠準確,或故意制造虛假信息,應取消其環境監測資格,維持有序的、正常的環境監測市場環境。如此就能促使社會環境監測機構充分發揮職能與作用,預防環保機構完全將環境監測市場壟斷,更有效、更合理地配置資源,從而最大化使用資源。此外,國家應改革環境監測市場機制,讓社會環境監測機構能擺脫政府行政干預,變成獨立的環境監測市場主體,進行自我約束與自負盈虧,確保環境監測數據與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與可靠性。
2.4 積極構建信息管理平臺
針對手工監測,應研究建立環境監測機構信息管理平臺,實現對人員、機構的資質管理和機構從業流程管理等的可視化管理,覆蓋環境監測機構的通報采樣前行程、管理采樣后的樣品、申報監測后的結果、上傳報告等重點功能。其中的通報采樣前的行程主要有采樣的時間、地點、類別、樣品預計數量等,同時從系統獲取唯一識別編碼,保證其跟隨樣品,從采樣之前到監測報告的出具均使用同一編碼,方便查詢和監管。國家環境管理部門還應隨時知曉社會環境監測機構的工作計劃,隨機抽查監測機構的監測活動,追溯整個監測活動過程,更好地預防環境監測機構采樣不實或未采樣而偽造環境監測報告。針對自動監測與在線監測,應研究建立可視化運行維護平臺,實時監控各類環境監測設備,及時將故障排查出來,在技術層面確保系統運行的平穩性。設備監控基于后臺作業監控獲取信息,在網頁上展示監控結果,履行監督責任。此外,激勵環境監測機構采取信息化手段做好實驗室分析工作、控制外業采樣質量,加強環境監測管理,完善信息發布平臺,不斷提升環境監測市場的透明度。
3 結語
環境監測市場化改革是當前環境保護與發展事業的必然趨勢,有序開放環境監測市場服務的內容與范圍,釋放市場潛能,提升社會環境監測機構的服務能力與水平,這是形成長效環保監管機制的必然選擇。在實踐中,行業主管部門要加強監督管理,樹立環境監測機構的公信力,促使一篇理念先進且技術力量雄厚的社會環境監測機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環境監測領域的補充,共同為環保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譚波.環境監測市場化若干問題的思考[J].低碳世界,2017,(07):21-22.
[2]黃楨.環境監測行政化與市場化選擇探索[J].管理觀察,2015,(16):25-27.
[3]高秀榮.新形勢下對環境監測市場化的思考[J].農業與技術,2015,(20):249.
[4]于濤.環境監測市場化的思考[J].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15(3):34-35.
收稿日期:2018-01-08
作者簡介:胡成春(1978-),男,本科,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環境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