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夢晴 竇紅莉
(1.寧夏醫科大學,寧夏 銀川 750004; 2.寧夏醫科大學回醫藥現代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寧夏 銀川 750004)
回族醫學是阿拉伯醫藥學與中國傳統醫藥學結合后形成的獨具診療特色的民族醫學,其香療、浴療、衛生保健、養生等方術堪稱世界醫學之最,至今仍被世人廣為采用。寧夏是我國擁有回族人口最多的地方,也是擁有回醫醫院最多的地方,對寧夏回醫醫院的發展進行SWOT分析對提高自身競爭力,促進民族醫藥事業的發展,保障人民身體健康,傳承回族文化,加強中阿交流,促進“一帶一路”發展,從而帶動回醫藥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1 內部優勢(Strength)
1.1.1 人文優勢 回族醫藥消化、吸收、繼承了阿拉伯醫學,并結合了古代中醫,是“東西合壁”的產物,其理論、學科、藥物、炮制、民間驗方以及體療、食療、保健都有不同程度的民族特色,回醫藥特殊的民族文化也使得它在穆斯林國家備受青睞。寧夏有回族人口230萬,占自治區總人口的36%,是我國回族人群較集中的地區。寧夏擁有數十名高級回族醫藥工作者及在回族聚集區中威信高、又身懷絕技、善用地方草藥的回族民間醫生,他們為寧夏回醫醫院的人力資源發展提供了助力[1]。
1.1.2 回醫藥療效顯著 回醫醫院的發展與回醫藥密切相關,回族醫藥中的特色藥香藥是回醫藥的發展優勢條件,且回醫藥在民族文化、診療技術、養生保健等方面均具有獨特的價值,其中回醫2項特色診療技術(張氏回醫正骨療法、回族湯瓶八診療法)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陳氏回族醫技十法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在回族地區基層醫療機構衛生適宜技術研究中,挖掘整理了59個回醫適宜技術,規范集成了16個技術包,優化了20個優勢病種的診療方案,形成了回醫正骨、回族湯瓶八診、回醫特色八療、黃疸型肝炎治療、回醫驗方治療胃腸病、回醫理筋等6大技術體系。在一次對回醫藥現狀的實地調研和訪談過程中發現,回醫藥的特色正骨技術無論在手法、技術、效果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在群眾中的知名度、接受度都比較高。綠色、安全的回醫藥以及特色診療技術為回醫醫院的發展提供了很大的助力。
1.2 內部劣勢(Weakness) 由于“大分散、小集中”的地域分布特點,回醫醫療機構在資源整合方面處于劣勢[2]。當前回醫醫療機構的規模、資源有限,人才隊伍建設參差不齊、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等,嚴重阻礙了回醫藥及回醫醫院的健康有序發展。其內部劣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2.1 基礎實力薄弱 在寧夏地區回醫藥發展過程中,回醫藥機構尤其回醫醫院的運營發揮了很大的醫療價值,寧夏的回民醫院公立的只有寧夏醫科大學附屬回醫中醫院,部分公立醫院只是設有回醫科,像是西吉、同心等縣中醫院就設有回醫科。民營的相對較多,且多集中在吳忠地區,像是張氏回醫正骨醫院、吳忠康復專科醫院、黃寶棟醫院、馬氏濟慈堂診所等等。回醫藥醫療機構大部分是民營機構或是私立機構,雖然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在市場經濟運行中具有特定的優勢,但在醫院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其規模、隊伍建設、臨床拓展、科研等方面都暴露出弱勢[2]。2015年只有寧夏醫科大學附屬回醫中醫醫院和寧夏張氏回醫正骨醫院通過了國家重點民族醫院建設項目驗收。由此可見,寧夏回醫醫院的基礎實力比較薄弱。
1.2.2 人才缺乏 目前寧夏幾位熱心于回醫藥研究的老專家年事已高,缺乏回醫藥研究領軍人才,后備人才堪憂,這成為寧夏回醫醫院發展的瓶頸。目前回醫藥人才的培養模式仍只是祖傳師授,這限制了回醫藥和回醫醫院的發展,與其他民族醫藥人才培養相比差距較大,如蒙醫學、藏醫學可以培養本科學生、碩士和博士[3]。回醫的發展離不開高等教育的支撐,但目前除僅有的幾位年事已高的前輩外,很難找出專門從事回族醫藥學研究的學者,開展回族醫藥學教育可以說刻不容緩[3]。急需聚財引智,發揮好現有老專家的作用的同時,培養一批回醫藥后備人才。
1.2.3 認知度不高,缺乏競爭力產品 回族醫藥在傳承發展方面存在的許多問題致使寧夏患者對回醫藥及回醫醫院的認知度不高,筆者在實地調研中發現,關于“您在以下給定回醫醫院看過病嗎”的調查中,336位受訪者中,只有31%的患者表示是經常在回醫醫院看病,據訪談了解到,第一次來回醫醫院的看病的患者大多是親戚朋友推薦,他們對回醫完全沒有概念,由此可見回醫醫院的認知度并不高。使用過回藥產品(即張氏回醫正骨的活血化瘀回藥膏、張氏回醫正骨的接骨續筋回藥膏、寧夏吳忠回醫正骨醫院的骨傷寧膏)其中之一的共有134人,占總人數的39.90%,并且據后續調查題設發現,大多使用過該醫藥的人,只有少部分是口碑式傳播的信息獲得者,多數只是在治療過程中被動使用,對產品并未有詳細的認知。由此可見,寧夏回醫醫院缺乏具有競爭力的招牌產品。且寧夏目前回醫醫院又局限于自家傳承,且秘方不外傳,這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秘方的進一步研發創新,如張氏回醫正骨的2款藥膏只是院內制劑,可以在指定醫院內調劑使用,或是作為處方藥使用,因此要想擴大其知名度存在一定的難度。
1.3 外部機會(Opportunity)
1.3.1 政府支持力度不斷加強 近年來,國家對民族醫藥的發展支持力度較大,陸續出臺了支持民族醫藥發展的相關政策,財政投入力度上也不斷加強,政治環境空前優越,民族醫藥迎來了大好發展時機。同時,寧夏自治區也相繼出臺一系列措施促進回醫藥和回醫醫院的發展。筆者整理并列出了從2012年以來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出臺的有關回醫醫院的重要文件,如下表1所示。

表1 2012年以來寧夏自治區人民政府發布的回醫院的相關文件
財政投入方面,國家對民族醫藥的傾斜比較明顯,筆者根據查閱相關官網信息和國家重要文件,整理了國家從2011年到2015年以來對民族醫藥的財政投入情況,如下表2所示。

表2 國家近年來對民族醫藥事業的財政投入情況表
由表2和表1可以看出,國家重視民族醫藥事業的發展,財政上不斷投入,寧夏回族自治區出臺的相關條例也給回醫醫院發展提供了優良的政治發展環境,致力于促進回醫醫院的建設,回醫醫院的發展應該抓住機遇,快速崛起。
1.3.2 走向國際市場 國家“一帶一路”合作機制的出臺,帶動了沿線國家和城市走向繁榮。寧夏作為絲路經濟帶城市,為回醫藥的發展提供了大好機會。寧夏還將利用中阿經貿論壇的平臺,積極與各伊斯蘭國家開展國際交流合作,吸引國外先進技術和資金共同開展中醫藥、回醫藥的研究和開發。阿拉伯伊斯蘭國家已成為回醫藥潛在的國際市場。2016年5月底,中阿博覽會走進埃及醫療綠色健康行中醫藥(回醫藥)展覽在埃及開羅康納德酒店成功舉辦,自治區中醫醫院、寧夏醫科大學附屬回醫中醫醫院等4家中醫院(回醫院)醫療機構和管理機構,在埃及開羅集中展示了中醫(回醫)診療技術、設施、操作手法和特色產品。2016年7月10日埃及前總理、沙拉夫組織主席一行5人,對我區醫藥衛生工作進行了實地考察。這意味著寧夏回醫醫院正與國際接軌,走向國際市場。
1.4 外部威脅(Threaten)
1.4.1 與其他民族醫院差距較大 回醫學是回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但與藏醫、蒙醫等民族醫學發展地區優勢比較,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藏、蒙等民族醫開展了大專、本科教育,有的開展了碩士、博士教育,而回醫學尚未納入國家行業規范化管理序列中,無民族醫合法、規范化的職業醫師考試。國家政府部門認定標準的缺失,臨床研究過于拘泥于專科專病方面,大部分回醫學醫療機構偏于民營及個體經營,使得與藏醫、蒙醫等民族醫學形成顯著差別。
1.4.2 與寧夏其他醫院發展存在差距 根據《2016年上半年寧夏衛生服務情況統計報告》,筆者整理出關于寧夏回族自治區醫院的相關情況,如表3所示。

表3 2016年上半年寧夏回族自治區醫院醫療情況統計表
由表3可見,寧夏回醫醫院在總診療人次、病床使用率和醫療收入方面指標較低,與其他醫院存在較大差距,寧夏回醫醫院與其他醫院之間的競爭不容樂觀,亟需加快發展腳步。
目前,正值寧夏回醫醫院發展的重要階段,根據其SWOT分析結果,制定以發揮優勢因素、克服弱勢因素、利用機會因素、化解威脅因素為導向的回醫醫院競爭力培育策略,對提高寧夏回醫醫院發展的質量和水平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2.1 ST策略 即多種經營策略,利用自身優勢回避或減輕外部威脅所造成的影響。一要努力構建“政府主導-醫院配合”的品牌塑造與傳播發展模式,要求回醫藥發展中應同時發揮政府和醫院的作用,大力實施名牌戰略,培養區域經濟品牌,加強回醫藥產品的研發和創新。回醫藥品牌塑造,精準的品牌定位是前提。依托寧夏當地中藥材資源優勢,以及回族醫藥的特色顯著療效,以枸杞、甘草精深加工和回藥開發為突破口,打造具有顯著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系列品牌。二要抓住“突出醫院特色”的中心,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發揮寧夏回醫藥資源特色和優勢,完善回醫科室建設,開展回醫特色診療技術研究。寧夏張氏回醫正骨醫院采取“四專”模式(專科、專病、專藥、專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發展模式,發展良好。同時,要注重提高自己的醫療水平,完善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在患者中樹立起良好口碑,讓患者發自內心的主動向其親朋好友傳播醫院的信息,發揮口碑傳播的作用。同時做好周邊公共服務,塑造良好的醫院形象,保證周邊的潛在患者在有醫療需求時會選擇該醫院、醫藥。
2.2 WO策略 即扭轉型策略,利用外部機會,彌補內部劣勢。一要利用好國家及當地政府提供的良好平臺,積極爭取國家部委、寧夏政府對寧夏回醫醫院發展的政策和體制建設、公共服務的提供、回醫藥科研的立項、回醫藥的宣傳推廣等多方面的支持。二要支持高校、科研單位、龍頭骨干企業與寧夏回醫醫院密切合作,通過開展聯合科研攻關、項目共建、人才培養等方式,建立健全寧夏回醫醫院的科技支撐體系,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三要加大回醫醫院的招商引資力度,借助國家“一帶一路”和寧夏“兩區”建設的有利契機,加強與阿拉伯、馬來西亞等國家的往來合作學習,積極吸引區外資金促進寧夏回醫醫院的發展。
[1]陳堃,陳衛川,高如宏,等.發展回族醫藥之探討[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08-03(006):1-5.
[2]王斌.回醫藥可持續發展中文化建設的思考[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14,12:79-81.
[3]劉世杰,楊靜,李璞,等.寧夏吳忠回醫藥調查報告[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22(02):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