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霞 關東升 曹振浜 郭 健 任德啟 崔應麟
(河南省中醫院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2)
蛛網膜下腔出血(SAH)是常見的神經外科疾病之一〔1〕。造成SAH的原因主要包括腦內血管瘤、血管畸形、顱內腫瘤等,其中血管瘤是最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2〕。SAH一般由于激動等原因造成血管瘤破裂,血液流入蛛網膜下腔,出現頭痛、顱內壓增高、下丘腦功能紊亂等相應癥狀,部分患者還可出現腦積水、腦膜炎,嚴重者甚至出現腦梗死〔3〕。本病好發于老年患者,且部分患者合并心血管系統疾病如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等〔4〕。SAH預后一般較差,合并心臟疾病時預后更差,病死率可達50%以上,且存活者的神經功能、運動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5〕。SAH以綜合治療為主,即在予以腦卒中一般性治療的同時,還應當在護理工作的配合下盡早對其展開相應的功能恢復及行為訓練〔6〕。本研究擬探究行為護理對老年SAH合并冠心病患者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腦卒中量表(NIHSS)及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的影響。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9月至2016年7月河南省中醫院收治的SAH合并冠心病老年患者58例,納入標準〔7〕:①確診為SAH者,并經顱腦CT、MRI影像學檢查手段證實;②合并有冠心病且病史>5年者;③自發病至入院治療間隔時間<24 h;④對本研究內容知情,自愿參加本項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8〕:①有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結核等傳染性疾病者;②合并有嚴重的肝臟、腎臟或其他實質性臟器或系統惡性腫瘤者;③因其他原因而無法配合本研究完成者。按照護理方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29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河南省中醫院倫理委員會已批準實施。
1.2方法 兩組均予常規抗腦卒中治療,包括維持生命體征、控制血壓、夾閉動脈瘤、抗纖溶、處理腦積水、防治癲癇等。在此基礎上,對照組患者予以腦卒中常規護理措施,具體包括日常常規護理、翻身、一般功能性康復訓練等。觀察組予以行為護理干預,主要方法為:①制定相關護理計劃:由責任護士收集患者相關資料,包括病史、實時病情評估等信息;②按摩相應部位:對長期臥床的患者予以按摩相應肢體、穴位,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及關節功能;③日常活動能力康復:根據患者實時病情對患者康復訓練計劃做出調整,積極觀察并記錄訓練效果;④健康宣教:定期向患者進行有關腦卒中相關知識的宣傳教育,日常護理中由護士與患者溝通,幫助其正確認識腦卒中的危害及治療手段。患者出院時分別以NIHSS、Fugl-Meyer評分法(FMA)評估其生理功能恢復情況,SDS、焦慮自評量表(SAS)量表評估其心理狀態,并發放自制護理滿意度問卷評估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n(%),n=29〕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生理功能恢復情況、心理狀態及滿意度。
1.4評價標準 采用SDS評價患者是否處于抑郁狀態,標準分達到53分及以上則認為篩查陽性〔9〕;采用SAS評價患者是否處于焦慮狀態,標準分達到50分以上則認為篩查陽性〔10〕。自制滿意度問卷將護理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較滿意、有待提高及存在不足四級,滿意率=(非常滿意+較滿意)/總例數×100%。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χ2檢驗、t檢驗。
2.1兩組生理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兩組干預前NIHSS評分、FMA評分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出院時,觀察組NIHSS評分、FMA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生理功能恢復情況比較分)
2.2兩組心理狀態比較 觀察組SDS及S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抑郁及焦慮陽性例數顯著少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3。
2.3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3 兩組心理狀態比較〔n(%),n=29〕

表4 兩組滿意度比較〔n(%),n=29〕
SAH由于其出血部位危險(動脈瘤多位于Willis環及其大分支血管),且出血后容易沉積于腦底池和脊髓池之中,甚至凝集于顱底血管、腦組織和神經表面,最后造成腦內組織與神經和(或)血管相粘連,這也是造成本病預后相對較差的主要因素之一〔11〕。SAH后,患者神經系統、運動系統功能極易遭到破壞,出現再出血和殘疾的概率極高〔12〕。而合并冠心病的老年患者由于其自身存在心臟疾病,突發腦血管意外不但會增加治療難度,而且會給患者自身造成嚴重的心理負擔,繼而導致多種心理問題如抑郁、焦慮等出現〔13〕。如何改善患者預后,并盡可能恢復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是目前針對SAH治療的重要方向。
常規護理模式一般只注重對患者正常生活、治療行為的護理,而對患者的行為、心理等方面關注相對較少。行為護理模式是一種以行為醫學模式理論和技術為基本依據的新型護理模式,其核心是通過改變患者的行為而對患者的生理、心理狀態進行干預,從而達到改善預后的目的〔14〕。傳統觀點所認為的“腦卒中后相關神經功能損傷為不可逆性”是不準確的,部分神經功能在經過相應訓練后仍然可以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恢復。而行為主義學派認為,行為的習得可以明顯作用于個體的心理狀態,個體的不良心理狀態可以通過行為的改變從而得到干預改善〔15〕。行為護理正是以此為基礎,在對患者的行為模式進行引導性改變的同時還輔以一定的理論知識宣教,從而更好地為患者提供服務〔16〕。與常規護理模式相比,行為護理不僅更加注重對患者的神經、運動等系統功能的康復訓練,還在訓練的時候注意施以相應的行為技術,如及時對患者的陽性行為予以正反饋,促進患者康復;除此以外,行為護理還注意患者的心理改變,但又不僅僅局限于對患者實行行為指導和干預,而是通過不斷地相關知識的教育和日常生活的介入從而積極地對其予以引導〔17〕。本研究結果結果與國內外其他研究結果相符〔18,19〕。
綜上所述,行為護理干預能明顯降低老年SAH合并冠心病患者神經系統功能損害,且能改善患者病后抑郁狀態。
1Ghadri JR,Ruschitzka F,Lüscher TF,etal.Takotsubo cardiomyopathy:still much more to learn〔J〕.Heart,2014;100(22):1804-12.
2張曉蕾,鮑月紅.術后營養護理對蛛網膜下腔出血術后功能康復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22):11-4.
3Wang Y,Xu J,Zhao X,etal.Association of hypertension with stroke recurrence depends on ischemic stroke subtype〔J〕.Stroke,2013;44(5):1232-7.
4Sakowitz OW,Santos E,Nagel A,etal.Clusters of spreading depolarizations are associated with disturbed cerebral metabolism in patients with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Stroke,2013;44(1):220-3.
5顧昌偉,周新民,葉富華,等.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顯微外科手術治療的轉歸及其影響因素〔J〕.國際腦血管病雜志,2015;23(10):767-71.
6Staals? JM,Edsen T,Kotinis A,etal.Association of the NOS3 intron-4 VNTR polymorphism with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J Neurosurg,2014;121(3):587-92.
7方學文,孫曉川,郭宗鐸,等.細節化護理管理干預對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并發癥及預后的影響〔J〕.重慶醫學,2014;43(26):3548-9.
8馬吉芬.護理干預對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預后及并發癥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25(13):1471-3.
9Schaefer PW,Souza L,Kamalian S,etal.Limited reliability of computed tomographic perfusion acute infarct volume measurements compared with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in anterior circulation stroke〔J〕.Stroke,2015;46(2):419.
10Puetz V,Bodechtel U,Gerber JC,etal.Reliability of brain CT evaluation by stroke neurologists in telemedicine〔J〕.Neurology,2013;80(4):332-8.
11Wang L,Tao Y,Chen Y,etal.Association of post stroke depression with social factors,insomnia,and neurological status in Chinese elderly population〔J〕.Neurol Sci,2016;37(8):1305-10.
12牛玉秋.護理干預對蛛網膜下腔再出血誘因及感染率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4(21):2385-7.
13Emerging Risk Factors Collaboration.Adult height and the risk of cause-specific death and vascular morbidity in 1 million people:individual participant meta-analysis〔J〕.Int J Epidemiol,2012;41(5):1419-33.
14B?sel J,Schiller P,Hook Y,etal.Stroke-related early tracheostomy versus prolonged orotracheal intubation in neurocritical care trial(SETPOINT):a randomized pilot trial〔J〕.Stroke,2013;44(1):21-8.
15王寶鳳,姚艷麗.護理干預對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頭痛的影響〔J〕.安徽醫藥,2014;18(5):990-1.
16Furlanetto RL,Park SC,Damle UJ,etal.Posterior displacement of the lamina cribrosa in glaucoma:in vivo interindividual and intereye comparisons〔J〕.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13;54(7):4836-42.
17Saposnik G,Cote R,Mamdani M,etal.JURaSSiC:accuracy of clinician vs risk score prediction of ischemic stroke outcomes〔J〕.Neurology,2013;81(5):448-55.
18趙文瑩,陶永紅,高 成,等.細節護理干預對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頭痛及負面情緒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6;13(32):141-4.
19Tam AK,Kapadia A,Ilodigwe D,etal.Impact of global cerebral atrophy on clinical outcome after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J Neurosurg,2013;119(1):198-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