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成 姜立剛 李海平 王軍民
(吉林醫藥學院附屬醫院神經內科,吉林 吉林 132013)
腦梗死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缺損,但神經功能缺損的影響因素目前尚未完全闡明〔1〕。線栓法建立大鼠腦中動脈閉塞模型為模擬人類腦梗死研究提供了新方向。研究表明腦梗死的范圍及部位可能是影響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的因素,但并未得到證實〔2〕。本文就線栓法建立腦梗死大鼠模型,對腦梗死范圍與神經功能損傷程度的相關性進行分析。
1.1材料及儀器 選擇100只清潔級SD雄性大鼠由吉林大學動物實驗中心提供,適應性喂養1 w,溫度24℃左右,濕度70%左右。實驗材料包括1.2號單尼龍魚線,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科奧達光電技術有限公司產外科手術顯微鏡、闊海醫療公司產切片機。
1.2試驗方法
1.2.1模型制備 大鼠實驗前12 h禁食,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麻醉,仰臥位固定,頸正中位切開皮膚,分離皮下組織,暴露頸前肌群,沿肌肉行走分離,顯微鏡下暴露并分離右側頸總動脈,仔細分離迷走神經及周圍血管,在分離時避免過度牽拉損傷神經,沿頸總動脈將頸內、外動脈分離,分別結扎,沿頸內動脈向顱底方向繼續分離,達到鼓泡膨大處可見翼額動脈,在距離頸動脈交叉點5 mm處結扎,剪斷頸外動脈并將單尼龍魚線插入,在斷端結扎。夾閉翼額動脈,將尼龍線退出并向頸內動脈方向插入,插入深度20 mm左右,有阻力感后停止插入,松開動脈夾,剪去尼龍線尾端并縫合。術后大鼠保持側臥位,維持肛溫37℃左右,保持呼吸通暢。
1.2.2神經功能缺損評價及腦組織切片制作 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標準,0分:無神經功能缺損表現,大鼠活動正常;1分:大鼠前肢不能完全伸展;2分:大鼠活動時向左側追尾轉圈;3分:爬行時明顯向左傾斜身體;4分:不能自主爬行。分別在術后6、12、24、48 h測定大鼠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并在測定評分后斷頭處死,取腦組織置于玻璃器皿中,-20℃速凍20 min,切片機切片,共5片,每片間隔2 mm。
1.2.3梗死范圍測定 將腦組織切片置于2% TTC溶液,錫紙覆蓋后置入恒溫水浴箱,保持37℃避光放置30 min,過程中輕微翻動腦片,確保腦片各部位均能接觸到染色液,采用Image-pro 5.2圖像分析軟件測量梗死范圍。
1.3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0.0軟件,計量資料采用方差分析,相關性采用偏相關分析。
2.1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及腦梗死范圍比較 見表1。術后6、12、24、48 h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隨著缺血時間延長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逐漸增加,在術后12 h時達到高峰,之后逐漸減輕。隨缺血時間延長梗死范圍逐漸增大,術后48 h時大鼠的梗死范圍最大,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大鼠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及腦梗死范圍比較
2.2病理染色 大鼠梗死部位多位于基底節區的尾狀核、蒼白球,皮質主要包括頂區、顳區及部分的枕區和額區。見圖1。
2.3相關性分析 大鼠腦梗死范圍大小與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無顯著相關(r=-0.196,P>0.05)。

圖1 腦梗死模型大鼠術后6、12、24、48 h TTC染色腦組織切片(×40)
神經功能缺損是影響腦梗死患者預后的一個重要原因,而目前影響神經功能缺損的因素尚未完全闡明。Nelson等〔3〕研究發現永久性腦缺血大鼠在術后2~24 h內缺血腦組織范圍逐漸增大,但在24 h相對穩定,與本次研究有所差異,考慮原因可能是與總體觀察時間長短及模型制作方法不同有關。但總體結果提示在制作腦梗死模型后,大鼠的腦血流阻斷表現為漸進性過程,考慮原因為血栓形成后血流阻斷及側枝循環破壞所致〔4〕。
從TTC染色切片結果來看,不著色說明該區域腦細胞已經進入了不可逆的膜衰竭階段,而半暗帶的神經細胞則未處于膜衰竭期〔5〕,本次術后6 h染色中4只大鼠未見白色梗死灶,可能與術后早期栓線周圍仍有血流通過有關〔6〕。本研究結果說明隨著腦組織后循環代償,大鼠的運動功能逐漸恢復,但這與梗死范圍的擴大并無明顯相關,主要是腦功能的重塑所致。Thanoon等〔7〕采用線栓法建立腦梗死大鼠模型,并實施了綜合康復治療,結果顯示綜合康復能夠有效改善腦梗死大鼠的運動功能,但之后的腦組織切片卻發現腦組織缺血面積并未明顯減少。
綜上所述,腦梗死模型大鼠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先上升后下降,但腦梗死范圍隨時間延長持續擴大,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與腦梗死范圍并無明顯相關性。
1Koltsova EK,Garcia Z,Chodaczek G,etal.Dynamic T cell-APC interactions sustain chronic inflammation in atherosclerosis〔J〕.J Clin Invest,2012;12122(9):3114-26.
2Heiss WD,Graf R,Grond M,etal.Quantitative neuroimaging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of stroke treatment〔J〕.Cerebrovasc Dis,1998;28(2):23-9.
3Nelson PT,Kondziolka D,Villemagne VL,etal.Clonal human neuron grafts for stroke therapy:neuropathology in a patient 27 months after implantation〔J〕.Am J Pathol,2002;170(4):1201-6.
4Von Arbin M,Britton M,Faire U,etal.A stroke unit in a medical department Organization and the first 100 patients〔J〕.Acta Med Scand,2014;235(1):231-5.
5Sakurai T.The role of orexin in motivated behaviours〔J〕.Nat Rev Neurosci,2014;15(11):719-31.
6Tsuneki H,Sasaoka T.Hypothalamic orexin system regulates energy and glucose metabolism〔J〕.Nihon Yakurigaku Zasshi,2013;142(6):316-7.
7Thanoon IA,Abdul-Jabbar HA,Taha DA.Oxidative stress and C-reactive protein in patients with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the role of Ginkgo biloba extract〔J〕.Sultan Qaboos Univ Med J,2012;12(2):197-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