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農資》記者 王旭波 魏萌

1969—2018,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年產3000噸合成氨的小氮肥廠,到年產500多萬噸化肥的行業巨頭;從320萬元的創業基金,到超過百億元的資產規模;從名不見經傳的民營企業,到國際資本市場垂青的大型上市集團;從“一窮二白”的小氮肥起步,到中國化肥行業的能效領跑者和中國高效肥倡導者,河南心連心化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心連心”)不斷銳意改革,超越自我,用近50年的時間,書寫了一段蕩氣回腸的行業傳奇。
1969年,河南省新鄉縣為支持當地農業發展,決定籌建一座年產3000噸合成氨的化肥廠——新鄉化肥總廠,這就是心連心的前身。那是個物資極度緊缺的年代,以微薄的縣財政收入來建設一個化肥廠,幾乎是不可完成的任務。據心連心總經理張慶金介紹,當時,為了早日建廠投產,全縣干部、工人、社員為建廠捐資,興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全民捐資運動,共籌集到320萬元的原始創業基金。
“眾人拾柴火焰高。”1970年7月1日,在全縣百姓的傾力支持下,新鄉化肥總廠3000噸合成氨系統一次開車成功,實現了自己生產化肥的夢想。之后的20多年間,該廠歷經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嬗變,在時代浪潮的裹挾中艱難前行,雖多次嘗試了項目、產品的改造升級,但始終未能突破產品結構單一、產能規模小等發展瓶頸。
對于心連心來說,1994年是值得載入企業發展史冊的關鍵一年。那一年,現任心連心董事長的劉興旭被縣政府委任到新鄉化肥總廠擔任廠長,他一上任,就把碳銨改產尿素工程正式提上了發展日程。據了解,上世紀90年代,碳銨改產尿素在正常情況下至少需要18個月的工期,但心連心僅用了14個月就建成投產,在全國創下了一次投產成功、一次質量達標、一次超過設計能力的奇跡。
1995年底,心連心的首套尿素裝置正式上線投產,設計規模為年產4萬噸。張慶金回憶說:“按照國家標準,碳銨改尿素的技改規模是循序漸進的,從最初的4萬噸改6萬噸,6萬噸改10萬噸到8萬噸改13萬噸,但心連心最終實現單套裝置35萬噸的飛躍,可以說是創造了一個行業神話?!迸c當時的近千家小氮肥廠相比,心連心屬于最后一批碳銨改尿素的化肥廠,但卻后來居上,逐步走出一條節本增效、至精至誠的跨越式發展之路。
1998年,既是中國化肥流通體制改革元年,也是大中型氮肥企業與小氮肥企業發展的一道分水嶺。當時的心連心是時刻保持著強烈憂患意識的小氮肥企業,憑借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精神和靈活的體制、機制,主動順應時代變化和行業發展的要求,率先改革,在農資行業大變革的前夜,贏得了寶貴的先發優勢。
2003年,當河南省內其他的國有大型化肥廠仍在為盈利苦苦掙扎的時候,年產能剛剛跨過10萬噸大關、同樣面臨發展瓶頸的心連心,在當地黨委、政府的支持下,立足實際,對企業實行民營股份制改造。企業改制往往意味著“甩包袱”,并將“好鋼用在刀刃上”,然而劉興旭卻做出了一個開化肥行業先河的大膽決定——讓職工持股,共擔發展使命、共享發展紅利。
改制后的心連心由國營變為股份制民營企業,并更名為河南心連心化工有限公司。人人持股的骨干員工,鑄就了強大的團隊凝聚力和向心力。對此,張慶金表示,改制為心連心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原動力,當年便創下5000萬元左右的盈利。此后,為了更好地為高效現代農業服務,心連心決定繼續做大主業,新建和擴建尿素生產線。
2006年9月15日下午,隨著一條高達近百米的“瀑布”從尿素造粒塔頂部飛流而下,心連心年產30萬噸尿素項目一次投運成功。新投產的尿素自動化裝置,代表了當時國內最先進的工藝水平。此后,心連心憑借靈活的機制、科學的管理,使企業發展進入快車道。
改制解決了企業發展的活力問題,隨著規模的逐步擴大,越來越多的資金需求成為心連心崛起道路上不可回避的一個問題。2006年,劉興旭對河南心連心化工有限公司進行重組,成立了外商獨資企業——河南心連心化肥有限公司。
2007年6月,心連心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掛牌上市,成為全國第一家在新加坡上市的化肥企業,并成功拿到7億余元的融資,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資金支持。次年,心連心投資近10億元開工建設年產40萬噸的尿素項目,并于2009年正式投產。同年12月,心連心在香港上市,成為國內唯一一家在新加坡、香港兩地上市的化肥企業。
在優質資本的強力推動下,心連心的發展實現了質的飛躍。2011年,心連心的尿素產量突破130萬噸,成為河南省唯一產量超百萬噸的化肥企業。2016年7月,心連心投入巨資建設的中國氮肥工業技術研究中心落戶新鄉,這是中國唯一經中國氮肥工業協會批準的新型高效肥料和氮肥先進技術的綜合性科研機構,對于整合行業的研發資源、提升中國氮肥行業整體實力具有重要意義。
“可以說,1998—2018年是心連心取得突飛猛進發展的20年。在此期間,心連心完成了改制、成功上市,并先后投產了一批技術先進的裝置,在規模、收入、利潤、產品結構、團隊建設等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睆垜c金感慨道,“我是1987年進廠,一路見證了公司的風風雨雨。能夠從全國的近千家小氮肥廠中脫穎而出,實現跨越式發展,對于心連心來說確實是來之不易?!?/p>
2017年,在化肥零增長、環保限產等政策以及農產品價低賣難、綜合成本抬升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國內化肥行業利潤普遍下降,心連心卻實現營收75.6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32.4%,凈利潤同比增長1359%,在成本控制和盈利能力方面繼續保持領先。心連心是如何做到逆勢增長的?
對此,張慶金表示,這首先得益于心連心的戰略定力,在農資行業集體轉型的浪潮中,心連心始終堅持“以肥為主,肥化并舉”的發展戰略和“總成本領先+差異化”的競爭策略;其次是在規模升級、技術升級、產品升級、營銷升級等方面形成了較為突出的綜合競爭力,尤其得益于產品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以及高效產品銷售占比的不斷提高。
成本是一條生命線,早在十幾年前,心連心的決策層便認識到這一問題。張慶金表示,我國化肥行業呈現為行業集中度不高且同質化嚴重的形勢,無論是以煤還是以天然氣為原料的生產企業,產品性能最終都相同,因此整個行業的競爭焦點就是成本。張慶金說,“我們本著精益求精的態度持續推進技改工作,在以往累積的節能技術基礎上,強化節能管理工作。建設能源管理系統平臺和體系、籌建循環經濟化工園區、整合集團資源,根據優勢互補、利益最大化原則,開展多項資源綜合利用項目,以推動行業技術及管理的升級。
由于率先采用了國內先進的水煤漿氣化工藝,心連心尿素的生產成本比傳統工藝低13.5%,比行業平均水平低31%,綜合成本連續多年比同行業低10個百分點左右,這也是使心連心在全行業虧損面達80%以上時仍能保持盈利的關鍵之一。
在農資行業深化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氮肥行業正處于深度整合期,落后產能退出,原料結構調整,產品升級換代勢在必行。面對行業轉型期的陣痛,升級、創新、發展是心連心人擲地有聲的回答。
近年來,心連心在堅持聚焦潔凈煤化工升級發展方向,確保化肥主業優勢和領先地位的同時,適度發展新能源、新材料化工,總體形成了“以肥為主,肥化并舉”的產業發展格局。
從發展策略上,由單純的低成本向“總成本領先+差異化”戰略轉型升級,從產業、基地、產品、服務、技術等全方位科學布局,逐步淘汰落后產能,提高肥料品質,合理增加了適銷對路的差異化產品產能,使得產品與服務能夠持續滿足環境和資源循環利用的要求,對建設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社會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同時也提升了企業自身的競爭力。
2012年——2017年,心連心用5年時間先后完成對河南新鄉、新疆瑪納斯、南疆庫車、吉林長春、江西九江等五大生產基地的全國戰略布局,逐步推動產能向資源地、市場地發展,實現規模、技術同步升級,提升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專業化服務水平,通過差異化的服務滿足市場的差異化需求。
關于企業未來的發展目標和規劃,張慶金表示,2018年——2020年,心連心將堅持以做精做強化肥為競爭主線不動搖;堅持以“總成本領先、差異化競爭”策略不動搖;堅持以快速響應市場為競爭導向不動搖;堅持“科技+服務”創品牌基礎不動搖。到2020年,復合肥規模發展到220萬噸,差異化尿素180萬噸,延伸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產品,致力于成為中國最受尊重的化肥企業集團。
如果說產品和技術是競爭的硬件基礎,那么服務和人才便是制勝的軟件法寶。在行業內,心連心的軍事化管理文化早已被傳為一段佳話。據張慶金介紹,心連心每年都要組織員工進行軍訓,每天都要舉行升國旗儀式,就連綠色的工裝也和軍裝有著幾分神似。
在服務方面,心連心強大執行力起到了關鍵的作用。2017年初,心連心便提出了營銷升級、搶占先機的思路,并在隨后的執行過程中不折不扣地持續強化“保姆式營銷方案”,為經銷商定制“常態化促銷”的戰術策略,密集開展三級會議、示范觀摩會、誠信企業文化之旅等一系列推廣活動,幫助經銷商和零售商提前啟動終端市場。
據統計,僅2017年上半年,心連心便組織了460場二級經銷商會、5360場農民會,接待來廠參觀人員33000余次。為了更好地為農民服務,心連心積極在全國建立并依托農化服務中心和營銷中心,扎扎實實為農民提供定制化的服務,為農民提供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防治、全程作物方案等方面的服務,同時傳播心連心文化、理念。
市場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是人心的競爭。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劉興旭時常提醒員工要“懷匠心,踐匠行,守匠品”。具體來講,“懷匠心”就是依靠點點滴滴、鍥而不舍的艱苦追求,堅持不懈追求事情的內在規律;“踐匠行”就是從一數到十,一個都不能少,牢記“一米寬,一千米深”理念,鎖定目標,專注重復,用心打出源源不斷的“活水”;“守匠品”就是用最少的社會資源創造最大的社會效益,老老實實為社會做事,全心全意為農民服務,致力于把心連心打造成為中國最受尊重的化肥企業集團。

心連心銘文鼎
泱泱黃河,巍巍太行,孕育數千年之中原文化。心連心人傳承仁義禮智信文化之精髓,以博愛誠信為做人、立業、興企之本。以愛心取信于民,志在惠及萬家;以誠心連通商賈,意欲同贏共強。立志創業者必正其心、誠其意,取信于內外。心心相印,息息相關,同促和諧發展;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共創美好明天。鑄鼎勒銘,言必行,行必果。
——《心連心誠信鼎銘文》
記者手記
以“匠心”服務“三農”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在心連心公司每個廠區主干道的正中央,以及心連心文化展廳,刻有心連心人誠信誓言的青銅大方鼎,道出了心連心厚積薄發、迅速崛起的秘密。地處黃河故道的心連心,深受中原文化的熏陶,“言必行,行必果”的誠信文化根植于每一位心連心人的基因中,也為公司的持續發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礎。
關于心連心誠信文化的內核,劉興旭總結為“懷匠心,踐匠行,守匠品”,要求每一位心連心人,以極致的態度要求自我、超越自我,對產品、服務精雕細琢,對細節精益求精。心連心人不論是“恪守耕牛的品質、崇尚斗牛的精神”,還是奉行“三講三不講”的行為準則,都是對“匠心”的深刻踐行。春來暑往,秋收冬藏,在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傳承中,“懷匠心、踐匠行、守匠品”,已成為支撐心連心人打造一流品牌的精神脊梁。
正是在“匠心”的指引下,近年來,心連心加快了布局全國的步伐,已實現由中原品牌向全國品牌的跨越。在產品端的升級方面,心連心恪守“匠品”,充分借助自產腐植酸優質原料、科技、產品和營銷服務等系統性競爭優勢,以“端到端”的服務理念,專注做好高效肥料從消費需求到產品使用全過程的服務,全力打造中國腐植酸肥料一流品牌。
在近半個世紀的征程中,始終秉承“懷匠心,踐匠行,守匠品”為現代農業服務的執著情懷的心連心,已從一個年產3000噸合成氨的小工廠,發展成為擁有尿素、復合肥、甲醇、三聚氰胺和糠醇等產品的大型企業集團。從東北、西北,到中原,再到南方,一個全國布局、波瀾壯闊的畫卷正在中華大地鋪展開來,一個全國布局、產品豐富、農化服務全方位的高效肥供應商與智慧農業服務商正在世界的東方耀眼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