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濤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南京 210007)
海軍是海上作戰行動的主體力量,擔負著保衛國家海上安全、領海主權和維護海權的任務。現代戰爭形態發生了變化,聯合作戰已成為信息化條件下的基本戰爭形態,而情報信息系統成為聯合作戰的重要支撐。為順應軍隊編制體制改革,針對“能打仗、打勝仗”要求,需建立起適應聯合作戰需求的海軍情報系統。本文對美海軍多年來的情報保障系統作了研究、梳理。作為當今世界頭號軍事強國,美軍建立了強大的聯合情報保障體系,構建了高效、聯合的情報處理系統,且在近幾次的局部戰爭得到了充分試驗。美海軍在情報信息系統建設方面的體系、思路、建設經驗值得我海軍充分借鑒。
美軍聯合情報保障體系包括軍方、地方等兩大情報部門。軍方情報部門由國家安全局、國家地理情報局、國家偵察局、國防情報局及陸軍、海軍、空軍等三軍種情報機構組成,負責提供多樣化的軍事情報,接受國防部長領導。地方情報部門歸國家情報主任領導,由中央情報局、聯邦調查局和國務院情報署等組成,向外提供政治、經濟、外交等幾方面情報保障。國防部長、國家情報主任直接對總統負責。美軍聯合情報保障體系如圖1所示。
美國情報保障體系存在軍事情報與國家情報兩個序列。國情報保障財政預算包括軍事情報計劃和國家情報計劃兩個部分,分別保障軍事情報和國家情報活動。為提高聯合作戰背景下的聯合情報保障體系效率,美軍在全球各司令部、聯合特遣部隊分別裝備了聯合情報處理中心、聯合情報保障小組,對軍事情報和國家情報等多種情報能力進行綜合集成,通過情報部門統一為聯合作戰部隊指揮軍官保障準確、實時、全方位的情報。
美國聯合情報保障體系在接收各軍、民用傳感器資源基礎上融合、處理各多源異類情報信息,形成了豐富的情報產品,為各級各類用戶提供全面、實時和連續的情報信息,從而實現了指揮系統和武器平臺對戰場情報的需求。情報信息系統支撐整個美軍情報保障體系,確保了處理、開發、分析、生產以及分發等情報流程順利進行。隨著新技術的迅猛發展,美軍利用云計算、大數據和賽博等新技術對聯合情報信息系統進行改造升級,建立了一體化情報處理環境,也有效避免聯合情報保障體系中發展成為情報信息孤島,提高聯合情報保障效率。[1]
美聯合情報體系從層級可分為3級,1是戰略級,由聯合參謀部情報部及國家聯合情報行動中心構成;2是戰區級,由作戰司令部情報參謀部門及作戰司令部聯合情報行動中心構成;3是戰術級,由聯合特遣部隊情報參謀部及聯合特遣部隊聯合情報支援分隊構成。美軍的情報信息系統分為3類:作用于聯合特遣部隊情報支援分隊的分布式通用地面站系統(DCGS)系統族、部署在作戰司令部聯合情報行動中心CCMD JIOC的JIOC系統和部署在國家聯合作戰及情報中心的戰場支援局(CSAs)各類情報系統,如圖2所示。
經過裁剪、組合后的DCGS系統族主要部署在JTF,功能定位于情報處理、加工和分發(PED)能力。相比于DCGS,部署在CCMD JIOC的情報系統功能定位在情報分析、生產能力,包括多種情報業務和情報分析系統,如測量與特征情報需求管理系統、情報數據庫等。CSAs的各類系統部分部署于NJOIC。聯合情報工作最重要的作用是幫助聯合部隊指揮官及其參謀人員直觀地觀察戰斗空間的情況,評估對手的能力和決心,辨認對手的重心所在,識別對手可能的意圖。
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軍海上情報系統建設發展大致經歷了3個階段:海上情報系統獨立發展階段、情報系統綜合集成發展階段和至今仍在發展中的網絡中心化階段。
第1階段發展集中在20世紀60~80年代。該階段系統為獨立建設,其典型系統是海洋監視信息系統(OSIS),搜集處理海洋監視衛星、E-3預警機、地面高頻測向系統、SSQ-72/108艦用情報系統以及SOSUS水聲預警監視系統感知信息,為艦隊指揮中心(FCC)、潛艇作戰控制中心(SUBIPCEN)提供情報。
第2階段發展集中在20世紀90年代。該階段通過建設全球指揮控制系統(即GCCS,海軍項目是GCCS-M),構建了統一的信息基礎設施,實現了聯合作戰計劃和執行系統(JOPES)、全球偵察信息系統(GRIS)、聯合海上指揮信息系統(JMCIS)、聯合展開情報支持系統(JDISS)等多個任務系統的綜合集成,支持多軍兵種指揮、情報信息的互聯互通。OSIS作為GCCS-M的重要組成部分,經兩次重大技術改進后,系統性能達到情報近實時處理,能為聯合司令部、海上和岸上的聯合特遣部隊指揮官、單艦及盟軍提供在線的、近實時的情報支持。目前,GCCS-M系統能夠感知平臺周邊范圍98%的運動目標,單目標航跡數可達1.06。
第3階段是從20世紀末到現在的網絡中心化階段。本世紀初,美軍正式啟動了“軍事轉型”戰略計劃,新一代情報系統逐步從“以平臺為中心”向“以網絡為中心”演進。司令部和作戰部隊需要包括信號情報、航跡情報、圖像情報等各種情報。為更有效地進行任務分配,情報搜集、處理、利用與分發(TPED),美軍以SOA架構為基礎,建設一個部隊與國家安全機構都能共同訪問的情報、監視和偵察數據的全球性互連網絡,將指控系統、無人機/有人飛機地面站、各類情報處理系統、瞄準系統等融合進一個體系結構,實現情報資源共享和按需保障服務。該階段典型系統是戰區聯合情報中心(JICs),海軍本部和各艦隊作戰情報中心及分布式通用地面/水面站系統。
美海軍情報組織為海軍軍事活動提供情報支援,同時接受來自國家情報組織的情報支援。在作戰機構中集成使用的情報信息系統分為3級:國家級、作戰司令部級和作戰部隊級。情報保障系統如圖3所示。
圖3中,作戰司令部級GCCS-I3,即全球指揮與控制系統綜合圖像與情報子系統,它具備將圖像和其他相關信息及情報成品自動整合進共用作戰圖的功能;CMMA,情報搜集管理任務應用,可通過聯合全球情報通信系統和保密IP路由網進行訪問,旨在為作戰司令部、下級聯合部隊及其軍種組成部隊提供搜集規劃、執行和情報、監視與偵察作戰管理能力。CMMA包括資源整合、同步和管理規劃工具(PRISM),用于搜集規劃、作戰和管理部署于所有作戰司令部和駐韓美軍的情報搜集資產;MRS,是在國家和國防部情報組織中通用的測量與特征情報需求提交與跟蹤系統;GIMS,是國家和國防部圖像情報結構中通用的自動化搜集管理系統。在作戰司令部級內部署的各類情報信息系統,一體化程度不高,系統呈現條狀分布。
作戰部隊級艦用情報處理系統是美國航空母艦和兩棲戰旗艦上的艦載情報中心。反潛作戰指揮中心是裝備在岸基或海基平臺上,通過運用聲納、聲納浮標處理器、反潛戰飛機和反潛戰火控系統,對水下、海上、水面的反潛戰目標進行偵察、防御和打擊的信息系統平臺。艦隊作戰指揮系統具備信息收集及處理功能,為艦隊指揮中心提供信息的匯集和分析、判定功能,艦隊指揮中心是來自很多信息源的數據和信息的匯集點,通過對大量不同信息源的輸入信息進行判定,為岸基司令官進行作戰資源分配提供前提信息。本文重點介紹OSIS和DCGS。
2.2.1 OSIS系統組成及部署
OSIS的最初信息源包括海洋監視衛星、E-3遠程預警機、地面高頻測向系統、SSQ-72/108艦用情報系統以及SOSUS水聲預警監視系統,后來又對其進行了改進提高。OSIS主要部署在6處,分別在弗吉尼亞州諾福克、珍珠港和倫敦的大西洋艦隊司令部、太平洋艦隊司令部和美海軍歐洲司令部的3個“艦隊海洋監視信息中心”(FOSIC)以及在西班牙和日本的兩個“艦隊海洋監視信息設施”(FOSIF)。[2]
OSIS海洋監視信息系統在岸基部署主要有海軍海洋監視信息中心(NOSIC)、艦隊海洋監視信息中心以及艦隊海洋監視信息設施,在此就不作一一詳細介紹。
2.2.2 DCGS組成及部署
DCGS是美國陸、海、空三軍通用的ISR(信息綜合應用系統),能夠接收、融合、存儲、關聯、利用和分發各種地面、海上或空中的情報。DCGS系統主要由情報融合信息系統和通用地面站兩部分構成。一個情報融合信息系統可實現對各類情報、監視、偵察傳感器的任務規劃、情報信息發布、多源情報融合處理及情報應用分發。通用地面站能夠實時接收陸、海空、天等多種偵察手段獲取的圖像情報、信號情報、測量與信號情報等各類情報信息。
DCGS-N是DCGS系統的海軍部分,實現各類涉海ISR資源的集成共享,確保海軍能將來自各國家和戰區傳感器的信息與作戰部隊的有機傳感器數據進行融合,以支持海軍作戰任務,使作戰部隊的ISR傳感器向聯合部隊無縫提供數據。DCGS-N將海上和岸上ISR綜合成一個信息優勢體系,充分利用海軍的統一海上網絡和體系服務、國防部和情報部門的硬件和軟件基礎設施,以及國防情報信息體系框架,以保證海軍聯合C4ISR的互操作性。[3]
DCGS-N是一種通用的情報系統。它集成了多個情報系統,對各種來源的情報數據、測量數據等進行處理、存儲、相關、利用和分發。DCGS-N系統支撐了各種作戰任務,如信號與通信情報、特種作戰、戰場情報準備以及精確制導打擊等各類作戰樣式。海軍艦艇指控系統集成了DCGS-N系統的終端、處理設備以及服務器,使用戶能直接訪問情報系統信息數據庫。[4]
DCGS-N系統保障海軍的各級使用部隊,其第1類設備為岸基或旗艦系統,主要用于戰區間信息回傳的節點;第2類系統是航母戰斗群及遠征特遣部隊,其主要節點安裝在航母和大甲板兩棲艦艇上;第3類主要用于水面艦艇,新型DD(X)驅逐艦和新型核動力潛艇將所有海軍艦艇與其他層次的系統連接。
當前,美軍指揮體制采用的是軍政與軍令分離的雙重指揮體系,即軍隊的行政管理和作戰指揮2個系統。軍政系統為管理武裝兵力系統,總統和國防部長通過各軍種部及其下屬的軍種參謀部來統管部隊建設,包括后勤保障。美軍的軍令系統,即指揮系統,總統和國防部長通過參謀長聯席會議指揮各聯合司令部、特種作戰司令部乃至戰斗部隊來執行戰爭及非戰爭軍事行動。美軍通過聯合情報機構整合情報能力,全力保障各級聯合作戰部隊情報保障需求。通過聯合情報機構,聯合作戰部隊能夠根據作戰情報需求對諸多領域、各專業國家情報機構的情報能力進行高效集成與整合,對提高聯合作戰情報保障體系的情報保障能力形成了有效支撐。當前,我軍正在開展的軍隊體制編制改革正是順應了軍政與軍令分離的指揮原則。
美海軍已建成網絡中心化的情報系統。部隊各級作戰人員和情報分析員能夠根據各自需求迅速將它集成到情報產品中,實現實時網絡共享態勢數據。建議我軍情報處理系統改變現在按指揮層次逐級傳遞情報信息的模式,融入網絡中心戰思想,裝備網絡化的情報處理系統,增強情報處理的實時、共享、態勢一致性,并整合現有的各類情報信息系統,構建海軍戰術級聯合情報信息系統,打造“中國版DCGS-N”。
美軍情報保障體系以面向服務技術架構為基礎,支撐系統網絡化構建和運行,通過信息服務建設,具備信息全網可發現、信息跨網可訪問、信息安全可管控等綜合信息保障能力。建議我軍情報系統建設應采用面向服務的體系結構,利用服務化技術將處理的功能剝離開來,并通過標準和規范對服務功能進行約束,提高互操作性,滿足各類情報保障需求。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云計算、大數據和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被引入情報領域,以此來降低系統前后臺的耦合,降低系統建設成本,提高系統集成性、共享性。為此,建議我軍情報系統建設響應國家軍民融合戰略,充分利用云計算的發展思路,可將原有以平臺為中心的指揮信息系統建設模式轉換為以全軍共用基礎設施為中心進行建設的模式,通過與面向服務體系架構(SOA)結合,加速指揮信息系統向網絡中心轉型,確保可互操作的基礎設施,確保信息訪問和安全。應用大數據技術建設指揮信息系統的信息資源服務中心,用來匯聚并統一調度系統各類計算、存儲和網絡等物理資源以及情報處理產品,為各類信息系統提供計
算、通信、存儲和信息資源交換共享以及情報訂閱等多種信息資源服務。
美軍為鞏固其世界軍事強國地位、維持領先信息優勢建設了大量情報信息系統,在情報保障系統建設方面一直處于世界前沿。本文著重介紹了美軍聯合情報保障體系、美海軍情報保障系統。在此基礎上,分析了美海軍情報信息系統的發展歷程、功能組成及部署情況,并著重指出網絡化、服務化技術是聯合情報信息系統的主要特點。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正在逐步被引入軍事領域,構建適應聯合作戰背景下我海軍的作戰能力提升需求已成為需面對的新課題,美軍的經驗可為我軍提供參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 吉祥,吳振鋒,王芳. 美軍聯合情報保障體系及其信息系統發展[J].指揮信息系統與技術, 2015,6(4):7-13.
[2] 高永生,李守悌. 國外海軍陸上指揮系統主要裝備介紹和分析[J].艦船科學技術, 1996(1):26-27.
[3] 顧呈. 分布式通用地面站[J].航空電子技術, 2013(9):52-55.
[4] 陳祖香,吳技.美軍分布式通用地面站系統的發展現狀與趨勢[J].電訊技術, 2015,55(4):462-465.
[5] 尤曉航.國外典型C4I及武器系統[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