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進
“素質教育”是中國語境下提出的特殊概念,主要是針對國內“應試教育”的一些弊端提出來的教育理念。嚴格意義上,在國外找不到“素質教育”這個詞的對應翻譯,有些學者甚至建議在國際交流中將“素質教育”直接用漢語拼音來拼寫。以前因此鬧出過笑話,中國學者和德國學者舉行以“素質教育”為主題的學術交流,中國學者這邊談的是“素質教育”,可是德國學者那邊談的都是“教育質量”,可見是翻譯問題。
應試教育是指過于機械性的、單調性的、記憶性的學習,而素質教育是指更加全面的能力培養,除了掌握知識之外,還有一些動手能力、知識遷移能力等。因為很多西方國家的教育都很重視全面發展,所以最初國內素質教育就是向西方看齊。這個學習西方的過程,確實存在一些誤讀,誤以為西方教育中的學習很輕松。事實是西方在培養創新人才、高科技人才
上并沒有出現危機,也沒有明顯的人才斷層。如果他們的教育真那么輕松的話,這些高端人才不會源源不斷地被培養出來。
在升學方式上,中西教育存在差異,中國是用“比較”來選學生,而西方用“標準”。所謂“標準”,就是學生達到一定的標準,大家就都可以進入這個學校就讀。而所謂“比較”,零和色彩重,分數線是浮動的,競爭人多,分數線就高,導致我們的競爭壓力一層一層地傳輸到基礎教育階段,甚至幼兒園。在這個背景下,我們就會產生一種對西方教育的臆想,認為西方教育是輕松的。
跟國內相比,西方教育一個顯著的區別就是逐漸加壓。我對德國比較熟悉,他們幼兒園階段就是自由玩耍,小學的主要任務是發展和保持孩子對學習的興趣。但是隨著年級的增長,學習壓力不斷增強,考試要求也不斷提高。高中文理科要兼修,還要至少掌握兩門外語,大學入學考試也很嚴格;進入大學更難,本科、碩士、博士的壓力逐漸上升,畢業淘汰率很高。而中國是過多集中在中小學的基礎教育階段。相較而言,遞增性的壓力更科學一些,孩子的心理認知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不斷提高,順應這種趨勢去安排孩子的學習,當然會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反之,如果在孩子太小就承受過多壓力、在該承受壓力的年紀又沒有一定的壓力,都不利于孩子的身心發展。
西方教育之所以被認為“很輕松”,還有一個原因是,在西方教育環境下,孩子的內在興趣驅動更強。他們從小就受到尊重,很會表達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在擇校、選課上有一定自主權。因此很多西方國家的學生非常清楚自己的喜好,做的都是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做一些項目調研、實踐項目時,即便面臨很大壓力,也會樂在其中。他們是為興趣而學,為自己而學,不是為了競爭過別人而學。這是真正值得我們國內去學習的教育理念。
素質教育的核心和本質是人的全面發展。現在我們教育界不怎么談“素質教育”了,更多談的是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包括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職業能力等各種關鍵能力,每種能力又細化為不同的指標和維度。國內教育界近幾年也在改革,引入綜合實踐課程,來著力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參與社會的能力。以前應試教育考察的標準相對單一,現在對學生是更全面的考核,應對起來面臨的挑戰也更高更復雜。▲
(作者是北京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教授,本文由畢方圓采訪整理)
環球時報2018-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