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遷徙(下)

2018-05-14 01:33:48巴里·洛佩茲
美文 2018年5期
關鍵詞:文化

[美]巴里·洛佩茲

巴里·洛佩茲(BarryLopez 1945-)是美國當代著名的自然散文作家,其《北極夢》1986年榮獲美國全國圖書獎非虛構作品獎。他在文學上的主要成就是散文,著有6部散文作品。除《北極夢》之外,他的男一部散文《狼與人的故事》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的提名獎和美國自然散文的最高獎項“約翰·巴勒斯獎章”。其他4部散文作品是:《穿越開闊地》《重新發現北美》《生活往事》《辯解文》。他還著有10部虛構作品,其中《冬日故事》《烏鴉與鼬鼠》《野外筆記》《抵制》也屢屢獲獎。

探究人類首次到達新大陸的路線和時間時,科學家只能憑借從古代的火坑和狩獵場中發現的零星木炭,以及從這些遺址中偶爾發現的斷折工具或武器。在人類如何來到北美這一問題上,幾乎沒有爭議——一般認為,在更新世晚期的幾個不同時期,人們從亞洲跨越一個名為白令陸橋的寬闊而干燥的平原,遷徙到這里。有人試圖證明,人類早在35,000年以前,或20,000年以前就來到北美,其證據尚有爭議。有確定證據顯示,人們在北美至少已經生活了14,000年。

假定人們不是乘船而是徒步陸續到達了北美,時間是在35,000年以前,也就是在白令陸橋存在時,或者不是太晚,大約在25,000年到23,000年以前。(白令陸橋在約25,000年到約11,000年以前存在,但只在25,000年到23,000年以前,人類才可以穿過亞洲并向南到達北美中部平原。此后,威斯康辛冰河期達到頂峰;北美東西部的冰蓋相遇,封堵了向南的道路,也使美洲大草原與北極地區相分隔。這一時期,阿拉斯加西部并無冰蓋,人們無疑能繼續生活在白令陸橋的最東部,直到冰蓋融化,冰融水使白令海海平面上升,淹沒了陸橋,分隔了亞洲和北美。)

許多考古學家認為,人類分兩撥來到北美。第一撥(可能在25,000年到23,000年前,甚至更早,跨越白令陸橋)帶來的打制石器和骨制工具,可以與尼安德特人莫斯特時代的工具媲美。第二撥大約發生在13,000年以后,帶來了更先進的工具傳統,可以與克魯馬努人后奧瑞納時期的工具媲美。這兩個移民部落都屬于大獵物狩獵文化,以大角野牛、地懶和猛犸象之類的動物為生。

白令陸橋東部和北部的北極地區如何成為人類棲息地,仍不得而知。阿拉斯加的早期狩獵文化,5000年前被另一文化傳統接替,這一傳統在一些考古學家看來,不是那么有活力和引人矚目,它唯一的顯著特征是精雕細琢的小型工具。這些細石器文化很可能是第一批移入北美北極地區的人類文化。

考古學家知道近吉有兩個時期,那時候北極氣侯足夠溫暖,人們夏季乘坐皮艇可輕易穿越加拿大群島。這兩個“氣候最佳期”,第一個出現在約3500年到4500年前,第二次出現在約1100年到900年前;人們在這兩個時期遷徙到北極的高緯度地區。

考古學家路易斯·吉丁斯具有探明重要史前遺址的天賦,他在阿拉斯加科伯克河的奧嫩波蒂奇和克魯森施滕角發現了文化序列,為北極的文化期提供了基本年代表。由于吉丁斯的發現,以及在加拿大北部和格陵蘭島作業的考古學家的發現,最近幾年已有可能較為連貫地描述北美北極地區早期人類的活動情況。

提出這一觀點之前,我應該先闡明兩點。第一,人類遷入北極地區是一個非常英勇的舉動。在這里生存需要狩獵者尚不了解的技巧、技術,最重要是心理素質。第二,遷入北極只是極少數人的行為。可以這樣認為,考古學家迄今在加拿大西部到格陵蘭北部地域發現的細石器遺址,當時的居民不超過500人。北極的資源稀缺而分散,有時很難找到。即使在公元1000年前后最輝煌鼎盛的圖勒文化時期,從巴羅角直到皮里地的北極居民可能也不超過5000人。

最早進入北美的人類很可能是古印第安人,他們定居在阿拉斯加腹地,然后向南拓展。一直生活在北極地區的史載因紐特人的發源地仍不確定,但考古學家傾向于認為是白令海地區和西伯利亞東部。這些北極蒙古人種也許是現代因紐特人的祖先,也許不是;無論如何,史載因紐特人很可能約5000年前乘坐皮艇,度過白令海峽的無冰水域,到達阿拉斯加北極地區。他們的文化以約一英寸長、四分之一英寸寬的精致薄片燧石和黑曜巖切削工具為代表。這種文化及其變體被稱為北極小工具傳統。

人們在東達格陵蘭島北部(這一帶的文化因獨立峽灣的一個遺址而被稱為“獨立”)和基本上跨越了美國和加拿大北極地區的地域,發現了北極小工具傳統的營地遺址。其中許多營地好像只用了一個晚上,最多幾個星期。這些獵人捕獵麝牛、北極熊、北極狐、北極野兔和海鴨,他們留下的工具表明,他們過著艱難窘迫的生活。加拿大考古學家羅伯特·麥吉描述說,北極小工具傳統文化的人們遷入了“人類曾居住過的最寒冷、最黑暗、最貧瘠的地區”。他推測,在食物最缺乏的冬季,這些人“很可能只蟄伏在黑暗、寒冷的棲身處”。人們如今會帶著敬仰來審視他們棲身處的這些遺跡——狐貍骨頭制成的錐子,石英箭頭,固定皮帳篷用的石環。

由于氣候逐漸變冷,北冰洋冰涯開始向南蔓延,北極小工具傳統文化的居民顯然退出北極。據我們所知,約3500年前,北極小工具傳統的另一個文化出現了,這就是前多賽特文化。這種文化的人們,生活的群體化程度更高,技術更加先進進。他們鑿出皂石碗,盛放并燃燒從海洋哺乳動物身上獲取的油脂,用來取暖和照明;他們還制作小木雪橇來拖拉物品。(人們發現,許多前多賽特營地都在馴鹿渡河處和魚類圍捕點,這些營地被后來的文化部落沿用至現代。)

前多賽特文化的居民似乎聚居在福克斯灣周圍地區,這一帶陸地和海洋哺乳動物都很豐富。氣候改善的時期,他們也可能遷居其他地區。在前多賽特文化遺址,人們發現了多種不同層次的技術的殘留物。(技術涵蓋工具、器皿、武器,以及為完成一項具體任務而采用的其他手段,比如為做衣服對動物皮進行處理,或為捕獵馴鹿做準備。)建造和制造需要的材料包括石頭、骨頭、象牙、鹿角,極罕見的情況下還包括木材。其中一些工具有專門用途,比如,為某一季節或某些情況下獵捕某一特定動物而設計工具——獵捕海豹的工具要么針對無冰水域,要么針對冬季的冰上呼吸孔。有證據表明,大約2800年前,一種新的文化,即多賽特文化,替代了前多賽特文化。

許多考古學家推測,多賽特文化是以前多賽特文化多方面的因素為基礎形成的。它也可能汲取了格陵蘭島上被稱作“獨立2”的同時期文化的理念和技術;或汲取了阿拉斯加文化的理念和技術;或汲取了存在于南部的古印第安文化的理念和技術。無論來自何方,多賽特人似乎首先出現在加拿大北部的福克斯灣一帶。他們擁有皮艇、小雪橇,其海上捕獵設備優于前人,也能建造雪屋。

多賽特雕刻是因紐特史前期截至當時最成熟的藝術。(自令海地區的奧克維克和伊皮尤塔克文化的工藝品,與多賽特工藝品屬同一時期,也不可小覷。)大多數考古學家一致認為,多賽特雕刻有獨特之處。與其他文化不同,多賽特人的實用器物上很少有裝飾,其罕見的一些工藝品都是雕刻品。人們普遍感覺到,這些雕刻與薩滿教的魔法有關;許多人認為,還有某種十分神秘的東西與之相聯。這些用馴鹿角、骨頭和海象牙雕成的整個動物都是單一一種動物,經常是北極熊;也有雕刻人類形象的,或人和動物的形象的;此外還有多人面龐的混亂組合雕刻。這些雕刻的風格既寫實又程式化,大多數雕刻品的大小都不引人矚目。

這些雕刻者的分辨力很敏銳,雕刻手法很嫻熟,觀察者很容易看出哪是普通潛鳥,哪是紅喉潛鳥。關于它的風格,加拿大藝術家和評論家喬治·斯溫頓寫道:“盡管這些雕刻十分細微精致,它們還是散發著激情和力量。”在一些觀賞者眼里,有些雕刻中的人面似乎有扭曲和精神錯亂特征,而斯溫頓拿德國表現主義做比較,說這些人面造型“凸顯內涵、活力和參與(與式樣、優雅和超然相對)”,也就是說,這些造型蘊含的原始特質更多的是野性,而不是嫵媚。

也許,我們這樣解讀多賽特工藝品的“神秘性”有點過分;但是,多賽特藝術具有躁動不安的意蘊,多賽特時期之前之后的藝術則不然。這種看法在研究這一時期的考古學家中很普遍。伊皮尤塔克文化出現在多賽特文化中心以西的阿拉斯加,吉丁斯把該文化中與多賽特藝術相似的藝術描述為“荒誕怪異”,把緊隨其后的古白令海文化中的藝術描述為“平衡愉悅,好像藝術家過著安穩,乃至寧靜的生活”。發現這些雕刻境遇有時也會增加人們的疑懼感。弗勒利希·雷尼在阿拉斯加的波音特霍普,發掘一個伊皮尤塔克墓地,發現了一具人類骨骼,骨骼骨盆處出現一根箭桿,箭桿上明顯雕刻有一個小馴鹿蹄。他去除灰塵,發現這根長長的象牙箭桿穿透了整個脊柱,在頭蓋骨里露出來,箭桿前端彎曲的部分正好處在嘴所在位置。箭桿頂端雕刻有微型人類手掌,那張開的手掌像是在懇求。

1979年7月,在北極高緯度地區作業的一位年輕考古學家,在多賽特遺址發掘出了一個讓他震驚的馴鹿肩胛骨。扁平骨頭的兩面,雕刻著數十個張著嘴巴的人面圖。他記得,在那個陰冷的早晨,自己拿著那塊肩胛骨坐在那兒,盯著那痛苦的人面表情發呆。“我都被嚇迷了。”他告訴我。然后他遞給我那天的筆記,并說:“那就是這則筆記如此單調平凡的原因。”他夜里起來兩次,打開并端詳那件雕刻,心里久久不能平靜。

我拿起這些雕刻時,不禁為雕刻家的技藝驚嘆不已,覺得這些雕刻與其說是神秘,不如說是激蕩人心。

多賽特文化在北極的一個冷卻時期占據支配地位。在接下來的溫暖時期,也就是公元900年-1100年的氣候最佳期,它被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文化圖勒文化替代。考古學家搞不清,多賽特文化是被圖勒文化繼承了,還是被驅出福克斯灣,而來到南部和東部。(多賽特文化的殘余部分在魁北克北部和拉布拉多的要塞幸存,直至公元1400年左右。)

圖勒文化是一種充滿活力、技術嫻熟的捕鯨文化,起源于白令海峽地區,由古白令海文化發展而來。羅伯特·麥吉寫道,古白令海文化時期的人們掌握的狩獵技術“給他們提供了富足而安穩的經濟生活,他們逐漸形成了一種生活方式,這種生活很可能與其他任何非農業和非工業地區的生活一樣富足”。

古白令海文化被出現在圣勞倫斯島附近的更富足的文化繼承,這就是普努克文化。普努克人可能于公元900年左右向北移動,在氣候溫暖時期,沿阿拉斯加西北海岸捕捉鯨魚和其他海洋哺乳動物。在那兒,普努克文化與比爾尼克文化或彼此交融,或擦肩而過。此后,一批普努克人或(疑似)比爾尼克人,乘坐大皮艇或木架皮舟,穿越波弗特海繼續向東,在加拿大北部創立了圖勒文化。

圖勒人是現代因紐特人的直系祖先,他們以非常快的速度向東拓展。事實上,可能僅僅在兩三代人的時期內,他們就穿越了2600英里,從巴羅角拓展到皮里地。由于氣候變暖,來自北極東西部的弓頭鯨可能在帕里海峽(包括麥克盧爾海峽、梅爾維爾子爵海峽、巴羅海峽和蘭開斯特海峽)聚集;成群的獨角鯨、別盧哈鯨和海象也向北滲透,直至加拿大群島。在西部,斑海豹和環海豹會遷移到很靠北的地區去度冬夏,北極東部的灰海豹、格陵蘭海豹和冠海豹也是如此。整個生態系統都向北移動。在特定季節曾一度阻礙東西向行進的海冰和動物的稀少已成為過去。(在氣候最佳期,年平均氣溫上升也不過3華氏度,但影響卻很明顯。例如,北美地區的林木線向北移動了約60公里。)

圖勒人是卓越的狩獵者。他們擁有精湛的海洋哺乳動物狩獵技術,他們用這些技術在海冰上駕木架皮舟捕海豹和海象,或駕獨木舟捕獵海豹和海象。他們造出了狗拉雪橇,對多賽特文化的魚叉技術進行了精心的改進。他們的過冬住所很溫暖,屬于半地下結構,具體建構情況是:下部墻體,石頭地板,上部墻體,屋頂用鯨魚的肋骨和腭骨支撐,用動物皮覆蓋后,再加蓋一層草皮。

圖勒人是一個相當成功的民族。在精神層面上,他們可與舊石器時代晚期最后階段歐洲的馬格達林馴鹿狩獵文化媲美,而物質層面上卻無可比性。馬格達林時期的特征包括:崇尚洞窟畫(比如阿爾塔米拉和拉斯科的洞窟畫);以奢侈而精湛的方式裝飾狩獵工具和其他實用物品,比如雕飾漂亮、針眼精致的骨針。馬格達林狩獵者生活的年代,比圖勒人早了近1萬年,但他們也是在氣候最佳期興盛的。氣候優勢,加上對其文化獲得成功的潛力的了解,似乎使他們信心倍增、活力十足。他們以馴鹿為生的生活方式和高雅的藝術格調,與他們生存在其中的景觀十分契合。

在歐洲,農牧文化在新石器時代已取代了狩獵文化,此后很久,一種同樣精湛的狩獵文化仍在極北地區繼續發揮著有利于生態的作用。舊石器時代一中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這一歐洲文化序列,對人類而言曾被認為是一種自然甚至必然的進程,然而,這一文化模式在有著永久凍土和漫長冬季的土地上,表現得卻不明顯。農人和牧人進入北極地區是不明智的。(北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科拉半島的薩米人或拉普人,是在遙遠的北方唯一自愿轉變成半游牧民族的人。)

在氣候最佳期,圖勒民族很快拓展到格陵蘭島北部,挪威人同時進入格陵蘭南部,這一最佳期在公元1100年結束。隨之而來的氣候變冷趨勢迫使圖勒人遷出北極高緯度地區。(這對挪威人是個災難,因為他們在一定程度上依靠農業維持生活,不能適應此類氣候。)圖勒文化分化成了幾種清晰可辨的文化傳統。代表這些文化傳統的部落的分布情況是:極地因紐特人居住在格陵蘭島因格菲灣附近,中部因紐特人居住在巴芬島,伊卡里布(馴鹿)因紐特人生活在南安普敦島以西的大陸。這些部落在十六、十七世紀遭遇了第二撥歐洲探險家(進入格陵蘭島的挪威人屬第一撥)。

氣候變冷趨勢在1650年至1850年之間的“小冰河期”達到頂峰,這一趨勢改變了在北極生存的動物的類型和數量。結果,因紐特人從圖勒人那里繼承來的狩獵傳統,包括工具和方法,不得不做一些改變或放棄,以適應不同的、相互隔離的人群的生存。因而,這些本土居民遭遇第一撥歐洲探險家時,從文化上看,正值圖勒文化時期和有顯著特征的因紐特文化時期之間的過渡期。

考古學家把圖勒人視為現代因紐特人的直系祖先;他們擁有兩種不同的文化,其過渡期的后一階段尤為重要。幾乎所有歐洲人都有這樣的傾向:把遇到的因紐特人視為過著粗鄙生活的野人。因紐特人遭遇的第二波歐洲探險者,沒有意識到因紐特文化也擁有由低到高的過渡期,沒有意識到該文化有其環境上的必然性,甚至沒有意識到各種因紐特文化之間也存在著差異。但這些歐洲人對因紐特人的早期評判,在歐洲人的想象中形成了一種固定的印象:因紐特人是一個落后的種族。如果起決定作用的第二撥歐洲探險者,像被視為第一撥的挪威人那樣,遭遇的是圖勒人,而不是史載因紐特人,第二撥探險者對土著居民的文化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盡管從當年的西班牙議會應對阿茲特克人的手段來看,這是不可能的。)

考古學家勾勒北極史前歷史的基本框架時,通常會部分地基于不同文化階段的物質文化,對這些文化階段進行比較,并強調,這些文化階段之間的過渡在不同地方出現在不同時間。因而,歐洲人最早在拉布拉多半島海岸、格陵蘭島南部和昂家瓦半島遇到的,是早期多賽特文化的殘余,而不是圖勒文化之后的因紐特文化。北極小工具傳統文化與后來的圖勒文化或早于它們進入北美的西伯利亞狩獵文化相比,被視作赤貧文化,其原因是相同的。長期以來,西方社會對溫帶以外成熟起來的人類文化評價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它不明白,這些文化是當地人適應當地具體環境的結果。

考古學家和許多現代北極評論家對圖勒文化時期往往很懷念,認為它不僅比傾向于游牧的古因紐特小部落所處的時期更有成就,而且更為連貫。這種文化是西方人到來之前最后的北極文化,而且,它與歐洲舊石器時代的高雅文化有明顯的可比性,這兩點使得圖勒文化具有一定的魅力。圖勒文化時期的工具和居所使人切切實實地體驗到了活力、激情和熱忱。一個學生在埃爾斯米爾島的一處圖勒文化遺址考察時,發現了一個魚叉頭,她這樣告訴我:“他們只是用這獵捕海象,卻把它制作得很悅目。”

人們跪在北極小工具傳統文化早期營地遺址簡陋的遺跡前,感到欽佩不已。那個時期人是多么堅韌,多么英勇啊。圖勒文化遺址使人產生另一種感覺。人們沒有任何遙遠之感或隔絕之感,只會感到一種深深的敬意。人們會想象,那些人該會有多么強健和高貴啊。其精致、堅固的工具,正如那個學生所說——很悅目。彼得·施勒德爾曼曾在大部分加拿大北極地區發掘史前遺址,一天晚上,在卡爾加里進晚餐時,他告訴我:“我們人類存在的所有本質都體現在精神上。在考古學中,你是在審視人類存在的漫長精神史。”

我們對史載因紐特人數個部落的特征的了解,大都歸功于一小批獨特的人種志學家,包括克努茲·拉斯姆森、卡伊·伯基特一斯密斯、戴蒙德·吉尼斯、弗蘭茲·博厄斯、漢斯·斯廷茲比。他們曾與那些因紐特人一起生活了長度不同的時段。按從西向東的順序,這些部落包括:北坡因紐特人——可能是保留圖勒傳統最多的一支,且包括定居內陸的紐納米特分支;馬更些因紐特人——居住在馬更些河三角洲一帶;科珀因紐特人——居住在維多利亞島和科羅內申灣地區,曾前往擱淺于默西灣的“調查者”艦的儲藏室,屬于最后被發現的史載因紐特人;中部因紐特人——居住在巴芬島、梅爾維爾半島和布西亞半島;卡里布因紐特人——居住在哈得孫灣西北部的苔原上;極地因紐特人——居住在最偏遠的格陵蘭島西北部。(最后這支小部落曾服務過許多北極探險隊,包括羅伯特·皮里和弗雷德里克·庫克分別率領的探險隊。1949年,丹麥政府為了建立北約戰略空軍基地,把這個部落的中心定居地烏瑪納克向北遷移了60英里。)

中部因紐特人包含更小的獨特分支:以皂石雕刻聞名的奈特斯利克人;英國的捕鯨船在龐德海灣遇到的伊格盧利克人;居住在南安普敦島的薩德勒繆特人(1900年,蘇格蘭“積極”號捕鯨船造訪該島,此后,這一分支因紐特人全部死于瘟疫)。現存的零星信息表明,薩德勒繆特人可能保留著相當多的多賽特文化傳統。目前在南安普敦島上生活的,是和卡里布因紐特人有關聯的埃維利克因紐特人。

當然,在現代,在世界的不同地區,像薩德勒繆特這樣的部落在有規律地消失,或者,它們在一定程度上被西方文化同化,以致其自身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傳統隱而不彰乃至完全堙沒。這些遺失似乎是種悲哀,是繼發性的;它們令人懊惱,是因為,它們有時是漠視與貪婪的后果。這些遺失與圖勒文化的堙沒不同。我們可以意識到,圖勒文化是由于自然因素堙沒的,是自然環境在起作用。然而,薩德勒繆特人的消失似乎使我們威信掃地,因為我們是他們的同代人,因為我們聲稱通曉生命的固有價值,因為我們崇尚同情心。薩德勒繆特文化是理解南安普敦島的一個窗口。想想該島嚴酷的自然環境,再看看薩德勒繆特人的成就,我們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隨著他們的消失,我們失去了一些生活智慧。我們不能夠再拿起一件他們制作的物品當面詢問:“為什么要制作這個東西?”或“這個東西有什么用途?”然后等待著聽到不管怎樣都是極其罕見的答案。那答案能揭示人類內心永恒的東西,能使我們超越時間,超越物質性存在。

無論我走到哪兒,都能感受到薩德勒繆特傳統的堙沒,而無比感激那些曾記下北極人的言論、描述其技能、確保其文化物件能保存下來的人們。即使我們說不出一件物品有何意義,我們今天仍然為它發揮的功能、為制作它的人感到驚奇。歷史上的愛斯基摩人用最少的材料造出了很多實用工具,這些工具因設計精巧、目的專一、材料適切而著稱。

我首先想到的是衣服。冬衣幾乎都是用馴鹿皮制成的。北極狐和北極西部的戴爾羊的毛皮更保暖,但太脆弱。馴鹿皮毛不像北極熊皮毛那樣中空——它包含著大而多腔的細胞,但效果相同:都是絕佳的輕盈保暖物。成年母鹿的毛皮冬季會變得過厚,若是初秋獵取,則既保暖又輕盈。(秋末的母鹿毛皮會像公鹿或麝牛毛皮一樣,太厚重而不舒服,卻是極好的寢具。)小馴鹿的毛皮被用來做內衣和襯里。馴鹿前腿皮因為耐磨損,被用作靴子的靠上部分和連指手套的手掌部分。大衣的皺領取自狼獾或狼的毛皮,因為這些皮毛容易抖落因呼吸而形成的冰晶。為了適應環境,細密的針腳一般都是鎖邊或盲邊,以阻擋風雪或阻隔水分滲入。夏季的衣服,更多情況下用的是海豹皮而不是馴鹿皮制作,因為前者的防水性好。海豹皮用肌腱縫合在一起,肌腱潮濕時會輕微膨脹(針腳因而防水),鞋底用的是和海象皮一樣堅韌但更輕盈的髯海豹皮。

冬靴里面套穿的軟皮鞋(拖鞋)有時用整個翻過來的鳥皮做成。防水雨具用海豹腸子制成。為了能在雪上悄無聲息地行走,靴底有時用北極熊的毛皮做材質。

因為因紐特人的衣服有些脆弱,所以需要日常呵護:修補、軟化、干燥處理。然而,這些衣服卻比西方探險家帶到北極的任何衣服都要輕盈暖和;經過幾次慘重教訓后,探險隊長開始堅持給每個隊員配備因紐特服裝。在某些方面,因紐特服裝作為北極通用探險服裝,優于西方現代探險服裝。

因紐特人能全面利用馴鹿的各個部分。他們用鹿皮制作衣服、寢具和袋子,用骨頭和鹿茸制作工具和武器。察覺到馴鹿腿關節脂肪凝結的溫度較低,原因是它距馴鹿身體核心較遠,因紐特人便取出馴鹿腳部的脂肪,作為極低氣溫下弓弦的潤滑劑。(西方文明在牛身上有同樣的發現,由此便有了牛腳油。)因紐特人用馴鹿骨髓做燃料,把馴鹿血用作膠粘物的一種成分,把馴鹿肌腱用作繩索、連綴物和線。他們把沒吃的東西儲藏起來,以供春季食物匱乏之需。(人類學家理查德·尼爾森在現代野外考察工作中驚奇地發現,因紐特女性通曉解剖知識,她們能迅速把大動物“分割成越來越小的碎塊,不用鋸,也不損壞一根骨頭”。)

因紐特人利用動物諸多部分的方式,給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他們通曉動物相關部分的利用價值。知曉麝牛角比馴鹿角柔韌,他們便用麝牛角做魚叉的刺插。他們選擇用鮭魚皮制作盛放修補衣服用的肌腱的不透水袋子。他們選用結實、透明的髯海豹腸子做雪屋的窗格——這樣制成的窗格在旅行時便于折疊,嚴寒時也不會結霜。制作捕海鴨的小網需要一種在鹽水里不會腐爛的彈性材料一鯨須纖維是很好的選擇。一只普通絨鴨的絨毛,系在放置于呼吸孔旁雪地里的一個棍子的尾端,就能反映出惜哨上浮的海豹的呼氣情況。北極熊的骨頭最堅硬,所以,凡是需要一個結實、鋒利的尖頭時,都用得著它。

人們發現,因紐特人制造的物品有許多微妙的、仿制的成分:在冰上用于把海豹拖回家的皮條的末端是一個拖拉手柄,上面雕刻著一只北極熊;魚叉的尖端是由捕魚潛鳥的尖喙制成的。因紐特人利用動物資源時,能對其適切性做精微的區分:縫制海豹皮時,他們對別盧哈鯨魚肌腱的偏好勝過馴鹿肌腱;比起其他動物,他們更愿意選擇雪鶚或鸕鶿的羽毛做箭頭上的翎。他們的足智多謀表現在:他們把新鮮的甲魚頭尾搭接,緊緊地裹在濕海豹皮中,讓它結冰形成雪橇的滑板。

雪橇本身是一件不尋常的裝備。雪橇的滑板是用數截馴鹿角做成的交叉支撐結構,馴鹿角用海豹皮條捆扎固定。滑板的底部用粉狀苔蘚和水的混合物包裹,凍結成數層。凍結體表面是一層仔細打磨修理過的薄冰層。這樣制成的雪橇很柔韌,摩擦力很小,手腕一用力便能在雪地上滑動,而且可以在不規則的海冰上輕便地滑行,而不會過度傾斜。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奧托·蓋斯特在圣勞倫斯島發掘出一個普努克人遺址,列出了人們用海象牙制作出的一系列物品,每件器具都為一項特殊任務或一個特定目的而制作:一個狗具扣,一根使海豹負于流血的螺旋形叉,捕狐夾的一部分,一個帳篷繩拉緊器。類似物品多達100多件。

艾德蒙·卡彭特在《因紐特人的現實生活》一書中,針對一種為人熟知的現象指出,因紐特人能很快明白任何機械性問題的實質,并解決這些問題。即使是以前從未見過的東西,他們也能從一堆“廢棄物”或“垃圾”材料中。挑出有適當張力、耐扭曲或有彈性的東西,或是一些能耐熱、耐反復凍結或耐腐蝕的東西,并使用簡單的工具把它們制成可利用的、盡管不是永久性的器具。十九世紀的探險家經常評說因紐特人的這種能力,在他們眼里,這種能力無異于現代科學家應對出毛病的舷外發動機和手表的能力。

有人曾經說過,這些咧著嘴笑的人沒有口袋,沒有禮帽,沒有車輪,卻很敏捷。

當今,在布魯克斯嶺中段有一個名為阿納圖夫帕斯(Anaktuvuk Pass)的小村莊,那兒的因紐特人叫作努納繆特人,他們直到最近依然以馴鹿、戴爾羊和駝鹿為主要生活來源。他們原本過著流動生活,在布魯克斯嶺過冬,夏季則到波弗特海岸,與親族一塊謀生,用馴鹿皮交換海豹皮和鯨脂。他們最初的現代商品交換經歷,是十八世紀與居住在柯維爾河口附近的因紐特人交換俄羅斯煙葉,而這些東西是后者與白令海因紐特人交換得來的。1850年以后,美國捕鯨者給阿拉斯加西北海岸帶來了大量的面粉、茶葉、咖啡、糖和煙葉,以及槍支、彈藥和酒。與靠海而居的親族相比,努納繆特人直接涉入貿易的程度不高,但卻受到深刻影響。為了給捕鯨船員提供食物,努納繆特人賴以生存的馴鹿幾乎被殺光,因而他們不得不放棄山中生活。他們從依靠捕獵的生活轉為依靠貿易的生活。其中少數人在海岸找到了一些季節性的工作,大多數人開始專門從事圍獵以獲取毛皮。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美國經濟危機波及這一偏遠地區,毛皮市場一落千丈,貿易行關閉,努納繆特人的生活又一次發生變化。1934年,得知馴鹿種群數量恢復,不斷在山中來回遷徙,一小部分家庭便試圖回歸以前那種更愜意的生活。那一年,他們在阿納圖夫克河和柯維爾河的交匯處搭建了一個帳篷。最初幾年,他們繼續定期前往海岸,在那里捕魚和捕獵海豹;但經過這段時間的重新調整后,他們于1939年返回了位于布魯克斯嶺的故鄉。

十年后,有人承諾,可用飛機把商品運入山中,夏季有臨時教師提供教學服務,這些承諾使幾小批努納繆特人聚居在一個名為圖錄伽克湖的地方。1951年,這批65人的居民向南遷徙了幾英里;在阿納圖夫帕斯,美國郵局在獵人荷瑪·麥基亞納的皮制帳篷里建了起來。1961年,這兒建立了一所永久學校,截至那時,很多努納繆特人整年都居住在該村莊或附近地區。目前,在這個村莊,居民約有180人;有一個商店,衛星能為電話、電視提供服務;還有一所擁有桑拿和游泳池的新學校,這是用阿拉斯加石油開采許可費修建的。

過去五十年里,同樣的故事在整個北極以相同順序重現多次。流動狩獵者為了貿易被迫定居在一個地方;為了適應以貿易或金錢為基礎的經濟類型,當地人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變。一些人付出很大努力,想從表面上回歸原來的古樸生活。而最終結果是,大部分本地語言佚失,在傳教士、官僚和境外企業家的強大壓力下,當地人的社會、宗教、政治和飲食等習俗也遭到嚴重侵蝕。狩獵專長是當地男女維持家庭運轉的一種能力,是他們基于耐心和決心而形成的生活知識——而外來者卻不怎么看重這樣的品質,他們極力灌輸的美德是:快捷,個人衛生,自我改進,日常生活中高度的條理性和計劃性。

在現代社會,在外來文化圈中,能被努納繆特人視為朋友的,是為數不多的人類學家和生物學家,因為他們賞識努納繆特人的廣博知識,尤其是這些本地人在當地自然史方面的知識,就是說,他們尊崇本地人的自然史知識。一些努納繆特人面對所有這些不得不面對的變化,仍然過著平穩而有尊嚴的生活,在造訪的科學家眼里,這些人無論男女,都成了素樸智慧的象征。當然,受到如此禮遇的,不只是阿納圖夫帕斯村的因紐特人。許多科學家在論文、著作及私人談話中。曾評論過其因紐特同伴的特征。他們贊賞因紐特人的謙卑、智慧、誠實和幽默。科學家發現,有這些人在場很令人鼓舞,因為他們一旦開口。很少高談闊論,而只談實際、具體、實在的東西。

1978年,我和一位朋友造訪了阿納圖夫帕斯村。他是一個研究狼的生物學家,曾在那里建了個臨時住所,因為他的機智、善于聆聽和該村爆發流感時所給予的幫助,受到了村民的熱烈歡迎。我們花數天時間,在附近山谷觀察狼和馴鹿,并走訪了幾戶村民。村民談了許多狩獵經歷。每個晚上都有講不完的狩獵故事。某個人講得很有道理時,頓時一片寂靜;有人能巧妙而繪聲繪色地講故事時,會引來笑聲一片。一天下午,我們動身向西遠行,前往烏圖考科河(Utukok)的源頭考察。

阿拉斯加魚類和獵物局在烏圖考科河河畔有一個小型野外營地,位于礫石灘著陸帶的邊緣。在此宿營的生物學家男性女性都有,研究對象包括馴鹿、駝鹿、苔原灰熊和狼獾;我這位同伴的到來,使狼也成了研究對象。夏季,烏圖考科河和可可利克河上游附近是片寧靜的野地。北極西部的部分馴鹿從產崽地返回后,在這一帶的小山上游蕩。太陽一直在天空的某處閃耀。一周多的時間,天空晴朗無云。金雕在苔原的高空盤旋,也是在尋覓獵物。雪鶚從多草叢的停息處遠遠地注視著我們。此外,我們還常常遇見短耳鶚、矛隼。

抵達幾天后,我和同伴向南走了六七英里,建了一個營地,以便觀察遠處的一個狼窩。在那片開闊、無樹、起伏不平的原野上,有時我會有一種感覺:這里什么東西都難以藏身。就是在那些日子里,我沿著伊凌諾拉克嶺漫步,開始尋訪在地上筑巢的鳥兒,而且,出于對其生命的奇跡和神秘的敬畏,我養成了向它們鞠躬的習慣。

我們觀察的具體動物檢驗著周圍的環境,嘗試著自己以前沒做過的事情,乃至其同類可能都沒做過的事情——這展示了它們具有探索新情況的潛力。保持這種適應新環境的潛力是進化的關鍵秘訣之一。

我們觀察了狼獵捕馴鹿,貓頭鷹獵捕旅鼠;也觀察了北極地鼠啃食山酢漿草。有關狩獵我想了很多。1949年,羅伯特·弗萊厄蒂講了一個令人非常驚奇的故事,后來,埃德蒙·卡朋特讓這個故事得以發表。這個故事講的是一位男士考莫克的奇遇。1902年,考莫克和家人面臨饑荒,于是決定穿越海冰,到他熟悉的一個島上,希望能在那兒找到食物(位于魁北克昂加瓦半島北部的沃爾斯迪諾爾姆角外的一個小島)。在旅途中,一天夜里,他們夜宿營帳下面的海冰突然開裂,致使他們丟失了幾乎所有財物——所有的刀、矛、魚叉,所有動物皮、石燈,以及大部分狗。他們沒有狩獵設備,沒有石燈融雪以獲取飲用水,也沒有食物和多余衣物。考莫克只剩下一個雪橇,幾只狗,用來切割雪塊建造雪屋的雪刀,以及生火用的燧石。

他們以自己的狗為食,并用殺死的狗來喂養留下的狗。考莫克最終把家人帶到了島上。他用不太合適的材料制造了新的狩獵工具。他營造了棲身之處,使家人免于受凍,而且成功地捕殺了獵物。靠著臨時拼湊和必要時的發明,他幾乎是從一無所有重建了整個物質文化。他和家人都活下來了;他的一些狗也活了下來,并繁殖了后代。

數年中,他們留心收集稀有的漂浮木片和骨頭,直到足夠考莫克制作一個皮舟框架。考莫克的妻子用他們積攢的髯海豹皮制作了防水舟殼。一個夏日,他們乘皮舟離開該島,返回昂加瓦半島。正沿海岸探索的羅伯特·弗拉厄迪,發現了跨海而來的考莫克一家人和他們的狗。當他們靠近時,弗拉厄迪認出了皮舟的樣式和愛斯基摩衣服的剪裁,卻發現所用材料很奇怪,是臨時拼湊的,就詢問這個愛斯基摩人的來歷。他回答說自己名叫考莫克。“你到底從何而來?”弗拉厄迪問道。“從很遠的地方,從一個大島來,從那兒,離這兒很遠。”考莫克邊指方向邊回答。然后,他笑著拿其皮舟的糟糕樣態開玩笑,于是一家人全笑了。

十一

我想起這個故事,是因為它從本質上體現了一個人類家庭的勤勞與能力、毅力與創造性;因為它關乎這樣一些人:他們在每一個災難和極端的時刻,都能堅定地活下去。

在伊凌諾拉克嶺的日子里,我對狩獵的理解還沒有達到現在的層次;但當時我已開始覺察到,在接下來的年份里,自己在這方面大概會學習哪些東西,這些東西與因紐特人在一起時可以學到,被各種人引入一些具體環境中也可以學到——沒有他人的引導,單靠我自己不可能進入這樣的環境。在那些日子里,我所長的見識涉及狩獵的本質、人類在這片土地上的活動,以及恐懼。這些見識緣于對動物的觀察。

有足夠證據表明,在北方所有土著狩獵民族中,獵人認為,自己和他們捕獵的大動物之間有一種不可分割的神圣關系。這種關系充滿著責任一對動物、對自己、對家人的責任。在研究土著狩獵民族方面,非常明顯的一點不足,是對女性在狩獵中扮演的角色缺乏透徹理解,此時此刻,仍存在這一點不足很令人遺憾。我認為,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正如獵人感到自然與動物有種不可分割的關系,他覺得妻子也是如此,否則,他們和動物的關系好像就不全面,甚至有些不正常。在所有狩獵社會,一個男人沒有妻子相助不可能狩獵成功。他依靠妻子的理由很明顯——妻子要準備食物和衣服,陪伴丈夫,調適其心情,無形中給予鼓勵;還有一些理由我們只能推測——可能出于宗教性因素,這種因素會影響和動物之間的相互承諾和尊重,而男性正是懷著這樣的承諾和尊重意識去靠近要獵捕的動物。

我體驗到,狩獵是一種心境——我所說的狩獵只是指置身野外。人們的所有感官都被調動起來,從而能全面融入野地。狩獵不僅僅是聆聽動物的動靜,細察蹄印或天氣變幻;不僅僅是分析感官所察覺到的東西。狩獵意味著融入大地,大地就像衣服一樣把你囊括其中;意味著與大地進行無聲對話,其巨大魅力使你忘記與人類同伴說話。它意味著擺脫有關事物意義的理性思考,只關注事物本身的存在狀態;意味著認識到事物只有和其他事物相聯系才能存在。這些聯系——比如,河流渡口附近巖石上的清潔露水和烏鴉遙遠的聲音——已成為模式。但遵從哪種模式卻存在著隨意性。比如,你突然感到饑餓,又想到家人,從而注意到你所漫步的山谷,尤其是其中的植物和氣味,這樣你就想到要捕獵馴鹿。一只馴鹿出現在面前。弓箭或子彈的發射猶如一聲大叫那樣自然而然,發生在你心不在焉之時。

做夢時,我們對事件的把握是非理性的,也是非線性的,此時,時間和空間的凌亂屬正常現象——我認為,這種思維狀態是土著獵人醒著時的思維狀態。正是這種心境使耐心、堅韌和期望等詞具有了新的含義。

狩獵社會中獵人的注意力不是集中在獵殺動物上,而是集中在呵護他與世界的種種關系上。他明白,這些關系使他與棲息著其他動物的世界成為一體。他認真履行這些義務,因為他察覺到,這些義務關涉自己方方面面的生存。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每個人都要這樣做,或者好人就不會挨餓;或者意味著,負責向超自然的力量禱告以確保這些關系的巫師,就不會偶爾考慮個人得失或使用托詞逃避責任。這僅僅意味著大多數人知道該如何做。

我們的文化與因紐特文化的一個根本不同是,我們已經把自身和動物占據的世界不可改變地分隔開來,即使在當今,在某些情況下,我們仍能感到這種不同。我們把自然界的所有動物和存在物都視為客體;我們操弄著這一切,使其為我們形形色色的目的服務。因紐特人很難理解這種分隔,也難以想象自己完全脫離動物世界的情景。對他們當中許多人而言,這種分隔類似于使自己與光或水完全隔離。很難想象如何做到這一點。

第二個不同是,由于我們把動物當成了客體,我們會非人性化地對待它們。這不僅意味著動物棲息在我們周圍,不是人類共同體的一部分,而且意味著動物棲息在遙遠的地方,對人類無足輕重。對因紐特人而言,人和動物的大部分關系是本地性的、人性化的。人們遇到的動物是其共同體的一部分,因此應對它們負責任。對因紐特人而言,西方文化中最令人困惑的一個方面,就是我們把與共同體中其他人的關系,以及與同一共同體中的動物的關系非人性化。他們嘗試著把動物客體化,這樣使問題復雜化了,而不是簡單化了。

十二

因紐特人與自然維持這種親密關系是付出一定代價的。我思考他們與我們產生差異的根由時,便意識到他們比我們有更多恐懼。他們天天都有更多恐懼。不是害怕皮舟傾覆落入冷水中,也不是害怕變老衰弱。他們恐懼是因為他們完全接受了大自然中的暴力和不幸。他們有這種恐懼是因為他們認識到,正如生活中會有駐足觀看美麗事物的時刻,突如其來的、如洪水般的事件也是生活——真實生活——的一部分。庫納德·拉斯穆森曾向中部因紐特巫師奧亞請教信仰問題,后者答道:“我們沒有信仰。我們有恐懼。”

請允許我的思緒飄得更遠些。把類似因紐特人這樣的狩獵文化看作是與大自然完全和諧或完全平衡是不對的。他們對動物的尊重,對這片土地上細微事物的關注并非是絕對的或徹底的,實際上離理想化的和諧還有一些距離。沒有人懂那么多。也沒有人會說他們懂那么多。他們面對大自然時懷著恐懼,懷著敬畏和優懼;還懷著熱忱。他們把狩獵當成一種生活方式,包括它的暴力,盡管他們并不想遇到它。他們毫不動情,以至于大部分局外人以為他們很殘忍,尤其是在對待狗這方面。因紐特人也不是毫無瑕疵。其歷史上也有謀殺、戰爭和種族仇殺;如今,在我由此出發去狩獵的同一些村子里,不乏被酒精、毒品和野心毀掉的家庭。誠如我們不能墨守有關狩獵的那些浪漫觀念,我們也不能無視因紐特人在相關方面的瑕疵。盡管如此,他們在環境適宜的情況下,還是盡力過一種有尊嚴和有理智的生活,一種睿智和優雅的生活——回顧這一點是有益的。在這片土地上,岸冰突然涌上岸(ivu)之類的迅速而致命的暴力是固有的,想象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如何闡釋生命力,也是有好處的。這片土地以一種特定的、實實在在的方式,鑄造著人們的思想。

在現代社會。和愛斯基摩獵人一起旅行,會帶來一些令人不快的細節問題——其食物不合我們胃口,與其交談缺乏深度,他們做事一貫缺乏正式計劃;盡管如此,與其同行卻一個明顯的好處:我們會感到,懂得一些生存訣竅的人一直在身邊。狀態最好時,他們適應性強、務實、熱心。他們非常關注自己有可能理解的領域。他們具有以活著為極樂的品性,也樂見他人如此。當前,我們人類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大決戰,了解他們這樣一個民族有益無害。

和愛斯基摩人在野外同行的時間里,我一直在思索他們令我折服的緣由。我欽佩他們為他人著想的意識,欽佩他們殺戮時的輕柔聲音。我從未想到,我能從他們的角度,理解那一時刻他們那異常集中的意識,以及要殺戮生命時所伴隨的危險;但是由于尊重他們對待自己行為的嚴肅性,我接受了他們的行為。有時候,我在思索自己以外的存在時會感到困惑,此時,我會找到并使用自己文化中的部分智慧,也就是西方哲學的傳統分支——形而上學、認識論、倫理學、美學和邏輯學,這樣,就依次出現了以下問題:哪些是真的?哪些是我們可以理解的?我們應該怎么做?什么是美?哪些是我們能夠依賴的模式?

旅行時,我會問自己:我的同伴如何看待我眼中的死亡?對他們而言,在水面閃耀的陽光是否也是一種美?對愛斯基摩獵人而言,哪些模式是值得信賴的?我明白,他們所察覺的模式,可能與我想象的就在眼前的模式不同。他們與我們可能還會有其他明顯不同的見解。

在伊凌諾拉克嶺的那些天,我觀看苔原灰熊扒開地面尋找地鼠,看狼捕獵,看角百靈堅毅地坐窩,看馴鹿跨越河流,在夕陽中抖落鉆石般的璀璨水珠——除了觀看我別無他圖。這就是生命精彩的漂移和停歇。正是這些秩序讓大地完美無瑕。我記得,1947年,在河流下游的某個地方,有位名叫愛德華·塞布爾的科學家在旅行中停了下來,凝視福爾松文化遺址中的一個矛尖,它是用黑燧石制成的有凹槽的精美物品,放在一個砂巖巖脊上。人們也在這片土地上遠行。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代文化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2
構建文化自信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0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毛片免费基地| 亚洲Av激情网五月天|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观看| 国产拍在线| 亚洲色图欧美在线| 国产手机在线小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免费无码r| 天天综合网亚洲网站| 久久福利片|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蜜芽| 美女潮喷出白浆在线观看视频| 暴力调教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电话自拍伊人| 美女内射视频WWW网站午夜| 草草线在成年免费视频2| 国产综合欧美|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 99re在线视频观看|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视| 国产精品亚洲天堂| 刘亦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 乱人伦中文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精品| 欧美一级一级做性视频| 婷婷伊人久久| 极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67194亚洲无码|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动漫|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18禁高潮出水呻吟娇喘蜜芽| 国产成人高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欧美视频综合二区|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三区五区| 国产在线97| 99人体免费视频| 91精品国产丝袜| 亚洲国产成人自拍|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 久久久久久久久18禁秘|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精品| 欧美精品v| 精久久久久无码区中文字幕| 久久中文电影| 午夜免费视频网站| 午夜久久影院| 欧亚日韩Av| 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 久久中文无码精品| 秋霞国产在线| 99国产在线视频|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观看网址| 狠狠躁天天躁夜夜躁婷婷| 久久国产黑丝袜视频| 中文字幕无码电影| 国产91视频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国产女人| 91成人在线观看| 蝌蚪国产精品视频第一页| 秋霞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人妻精品一区| 国产在线精品人成导航| 亚洲aaa视频| 伊人色天堂| 成年女人18毛片毛片免费| 伊人色天堂| 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 免费看av在线网站网址| 91视频国产高清| 国产真实乱人视频| 精品午夜国产福利观看| 免费啪啪网址| 欧美视频在线播放观看免费福利资源 |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精品| 国产精品自拍露脸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