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言
初春時節云淡風輕,正是放風箏的好時候,除了作為人們消災免禍的象征,放風箏還是孩子們非常喜愛的戶外活動之一,不僅能夠放松身心,更能保護頸椎和視力,強身健體。
風箏雖小,卻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歲月里,我們的祖先不僅創造出凝聚著中華民族智慧的優美文字和繪畫,還創造出許多反映人們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圖案,在傳統風箏上便隨處可見“福壽雙全”、“龍鳳呈祥”、“百蝶鬧春”、“鯉魚跳龍門”、“麻姑獻壽”、“百鳥朝鳳”、“連年有魚”、“四季平安”等吉祥圖案,通過運用人物、走獸、花鳥、器物等形象,以民間諺語、吉語及神話故事為題材,通過借喻、比擬、雙關、象征及諧音等表現手法,構成了“一句吉語一圖案”的美術形式,賦予了風箏求吉呈祥、消災免難之意,更因其主題鮮明、構思巧妙、趣味盎然以及獨特的格調和濃烈的民族色彩,在民間廣泛流傳,深受人們喜愛。
千年傳承背后的歷史故事
要說風箏起源于中國已是全世界公認的事實,風箏的歷史可上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由于戰爭的需要,古人以鳥為形,以木為料,制成可在空中飛行的“木鳶”。據記載,最先發明風箏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后來他的學生魯班根據墨子的理想和設計,開始用竹子制作風箏,他把竹子劈開削光,用火烤至彎曲做成喜鵲的樣子,并起名“木鳶”,據說可在空中飛行達三日之久。由此可見,最早的風箏并不是用紙制作而是木制的,直至東漢期間蔡倫改進造紙術后,坊間才開始出現用紙做成的風箏,并改稱“紙鳶”。
很多人都誤以為“紙鳶”是風箏的古稱,其實并非如此,據古書記載:“五代李鄴于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后于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故名風箏。”從這段文字中不難看出,紙鳶和風箏的區別在于是否能在飛行中發出聲音,不能發出聲音的被叫作“紙鳶”,能發出聲音的才叫作“風箏”。
到了南北朝時期,風箏逐漸發展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于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風箏逐漸變成了深受人們喜愛的玩具。到了宋代,風箏已有了很大發展,品種增加,性能提高,并與人民生活發生了密切的聯系。南宋詞人周密曾在《武林舊事》中寫道:“少年郎競放紙鴦,以相勾引,相牽剪截,以線絕者為負。”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南宋畫家蘇漢臣的《百子圖》也都有關于放風箏的生動描繪。明朝畫家徐渭寫過很多與風箏有關的詩,如“柳條搓線絮搓棉,搓夠千尋放紙鴦。消得春風多少力,帶將兒輩上春天。”“我亦曾經放鷂喜,今年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駐游春馬,閑看兒童斷線時。”到了清朝風箏之風更盛,傳說慈禧曾派專人到天津尋找“風箏魏”,命其專門制作了一款“壽星老騎仙鶴”風箏,直到現在故宮里還保留著三只溥儀玩過的大風箏。
相傳在公元前五世紀時,希臘的阿爾克達斯也曾發明風箏,可惜后來失傳。公元十世紀,中國傳統風箏首先傳至亞洲的韓國和日本,直到公元十三世紀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從中國返回歐洲后,風箏才開始在西方傳播開來。
風箏是在竹篾等骨架上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放上天空,是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所以風箏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重于空氣的飛行器,對之后滑翔機和飛機的發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本質上,風箏的飛行原理和現代飛機很相似,繩子的拉力使其與空氣產生相對運動,從而獲得向上的升力。在一些國家的博物館里至今還展示有中國風箏,如美國國家博物館中就有醒目標注“世界上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的牌子,英國博物館也把風箏稱之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在歐洲產業革命形勢的影響下,風箏經過英國人凱利、澳大利亞人哈格瑞夫和德國人李林達爾等人的不斷改進,最終在美國由萊特兄弟造成了最早的能載人飛行的飛機。
出奇制勝的軍事工具
風箏發明之初常被用作軍事工具,用于三角測量信號、天空風向測查和通信手段。據《鴻書》記載:“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公輸班是魯班的本名,可見魯班最初制作風箏就是為了軍事用途。
公元前190年楚漢相爭,漢將韓信攻打未央宮,便利用風箏測量未央宮下地道的距離。而在垓下之戰中,項羽的軍隊被劉邦的軍隊圍困,韓信又派人用牛皮做風箏,上附竹笛迎風作響,漢軍士兵配合笛聲唱起楚歌,所謂“征人一夜盡望鄉”, 楚軍因此士氣渙散,斗志全無,最終項羽大敗,這也就是成語“四面楚歌”的典故。
在正史中也有關于風箏的記載,時間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的“侯景之亂”,據南史卷八十《侯景傳》中所述,公元549年侯景作亂,叛軍將梁武帝圍困于梁都建鄴(今南京),內外斷絕,有人獻計制作紙鳶,將梁武帝的詔令系于其中,乘西北風施放,向當時就在太極殿外的太子簡文求援,可惜被叛軍發覺射落,不久臺城即遭攻陷,梁朝從此衰落滅亡。
到了明朝,風箏的軍事用途已不僅僅局限于偵查、通信,人們開始在風箏上加裝火藥,將其變成了一種新型武器,他們依據“風箏碰”的原理,引爆風箏上的引火線,以達成殺傷敵人的目的。抗日戰爭時期,因軍事原因一度禁止國人放風箏,因為鮮艷的風箏有可能成為敵方傳遞訊息的工具,并為敵機提供轟炸目標。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軍還曾用特技風箏做活動靶訓練打靶。
太平盛世催生出的娛樂活動
唐朝建立后,由于采取了緩和階級矛盾、安定社會秩序、減輕人民負擔、發展經濟生產等一系列措施,社會逐漸走向安定繁榮,進入到中國古代文化經濟全面發展的鼎盛時期。社會的安定、文化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傳統節日的盛行,進而促進了各種文化娛樂活動的發展,之前長期作為軍事工具的風箏在用途上有了新的轉折,開始向民間娛樂工具轉變。唐代詩人唐采在《紙鳶賦》中記載:“代有游童,樂事末工。飾素紙以成鳥,像飛鳶之戾空,翻兮將度振沙之鷺,杳兮空光漸陸之鴻,抑之則有限,縱之則無窮,動息乎絲綸之際,行藏乎掌揮之中。”
到了宋朝,風箏的流行更為廣泛,這其中包含兩個主要原因:一是宋代城市文化經濟的繁榮和民間手工業的興起;二是宋代提倡傳統節日風俗,這就為風箏的發展進而融入節日娛樂活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這一時期,民間放風箏已成為一項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更是文人墨客藝術創作的題材之一。當時由于文人的參與,風箏在扎制和裝飾上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同時出于社會對風箏的需求,制作風箏逐漸發展為一種專門的職業。
明清時期是中國風箏發展的鼎盛時期,明清風箏在大小、樣式、扎制技術、裝飾和放飛技藝上都有了超越以往的巨大進步,人們開始親手扎繪風箏,除自己放飛外,還贈送給親友,并認為這是一種極為風雅的活動。
1980年,風箏在原有雙線的基礎上,又演變出三線、四線的技術風箏或特技風箏。如今,由于廣大專業美術工作者和科技人員踴躍參與風箏活動,充分發揮現代工藝和科學技術的優勢,又在繼承傳統風箏的基礎上創造出了嶄新的現代風箏。現代風箏重視新材料、新工藝的運用,造型簡潔明快、清新巧妙,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兼容并蓄的傳統工藝
中國風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高超的技藝,但若細究起來,記述風箏的詳細資料卻并不多,專述風箏具體技藝的資料則更是少之又少。據說,曹雪芹曾著有一部記述中國風箏技藝的專著《南鷂北鳶考工志》,但至今不只看不到此書的全文,就連曹雪芹是否確有這部著作也缺少足夠的旁證材料。除此之外,如今能找到的多是各風箏世家或風箏玩家個人收集的譜式,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紀三十年代金鐵庵所著的《風箏譜》一書,其不足之處是沒有圖片注解,這也許是由于當時印刷出版條件和資金方面的限制,有圖而未印出來的緣故。
普通風箏一般采用竹子做骨架、紙做肉,其他復合材料還包括絲絹、尼龍布、塑料膜或竹篾、紗紙條、馬拉紙等。竹子是制作風箏骨架的主要材料,可選取壁厚三到五毫米的竹子削成竹片,利用竹片的韌性做風箏的骨架,可根據個人愛好來編制。紙是蒙糊風箏的主要材料,以質薄、纖維長而均勻、富有韌性、耐濕耐沖擊、色澤白而潔者為佳,把紙糊在骨架上再系上線,最簡單的風箏就制作完成了。
傳統的中國風箏技藝包括扎、糊、繪、放四種技藝,簡稱“四藝”。“扎”即扎架子,要求平衡對稱,左右吃風面積相當,其中又包括選、劈、彎、削、接等技藝;“糊” 即糊紙面,要求整體平整,干凈利落,其中又包括選、裁、糊、邊、校等技藝;“繪”即繪花彩,要求做到遠眺清楚、近看真實的效果,其中又包括色、底、描、染、修等技藝;“放”即最后的放風箏,要求根據風力調整提線角度,其中又包括風、線、放、調、收等技藝。
此外,風箏的種類主要分為硬膀和軟翅兩類,硬膀風箏的翅膀堅硬,吃風大,飛得高;軟翅風箏的翅膀柔軟,飛不高,但飛得遠。在樣式上,除傳統的禽、獸、蟲、魚外,近代還發展出了人物風箏等新樣式。
風箏作為我國的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產生出許多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種類、樣式和流派,其中以北京、天津、四川、廣東、山東濰坊所制的風箏最為著名。2006年5月20日,風箏制作技藝通過國務院批準,正式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月二,搓麻線;三月三,放風箏。”農歷三月初三,江南一帶自古就有放風箏的習俗,楊柳青,風箏飛。三月三上巳或清明節期間放風箏的民俗起源于民間的“斷鷂放災”,初時人們將所有的災禍寫于風箏之上,待風箏高飛之際剪斷風箏線,風箏隨風飄逝之時,即象征著所有的災禍也隨之一并消失。
2015年4月4日,重慶武隆國際風箏放飛節上,專業人士現場舉行世界最長風箏放飛表演,這是一只長達6000米、由2000片印有“中國夢”字樣的片葉組成的超長風箏,全部放飛升空需要耗費六到八個小時,遠超之前風箏全長5000米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最大的風箏
2014年8月5日,一只面積為1500平方米的章魚軟體風箏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希拉穆仁草原舉行的草原風箏節上放飛升空,這只軟體章魚風箏是世界最大風箏吉尼斯紀錄的創造者,由來自天津的黑哥風箏隊于2013年歷時3個月制作而成,要放飛這只最大的風箏必須動用草原上的重型推土機作牽引。
最小的風箏
原天津海運公司高級工程師郭霄云是國內風箏界的風云人物,他在研制微型風箏時解決了彩繪、剪型、烤竹、劈竹、抹膠、貼糊、引線(頂線)、捌棍、線車、放飛等難題,最終研制出翅展橫寬僅有4.5毫米的微型風箏,甚至比蚊子的翅展還要小近一倍。
參與人數最多
2011年4月16日,山東濰坊舉辦的萬人同放風箏活動上,參與活動的每位放飛者要求只放飛一只風箏,線的長度在3米以上,且所有風箏需在空中持續30秒以上,最終以10465只風箏同時放飛的成績,刷新了2010年加沙6198人在此項目上保持的吉尼斯世界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