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信
張擇端,字正道,自幼好學,早年游學汴京(今河南開封),后習繪畫,宋徽宗年間供職于翰林圖畫院,專攻界畫宮室,尤其擅長描繪舟車、市肆、橋梁、街道、城郭,是北宋末年杰出的現實主義畫家,其作品大多失傳,存世的《清明上河圖》可謂是《東京夢華錄》《圣畿賦》《汴都賦》等著作的最佳圖解,具有極大的考史價值,不僅繼承了北宋前期歷史風俗畫的優良傳統,還精進了久已失傳的中國古代風俗畫。
盛景重現
《清明上河圖》本是進獻給宋徽宗的貢品,流傳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主要描繪了北宋都城市民的生活狀況和汴河上店鋪林立的熱鬧場面以及運載東南糧米財貨的漕船通過汴河橋涵的繁忙景象。作品氣勢恢宏,長528.7厘米,寬24.8厘米,共繪有587個不同身份的人物、13種動物、9種植物、56只牲畜、20余輛車轎、20余艘船只,細致生動地再現了十二世紀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風貌。
畫家以長卷形式采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于變化的畫面中,所繪城廓市橋屋廬之遠近高下、草樹牛驢駝之大小出沒以及居者行者舟車往還之先后,皆曲盡其儀態而難以數記,全畫場面浩大,內容極為豐富,且構圖嚴謹,筆法細致,充分表現出畫家對社會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超的藝術表現力。
《清明上河圖》不僅僅是一件偉大的現實主義繪畫藝術珍品,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北宋大都市商業、手工業、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方面的第一手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獻價值,其豐富的思想內涵、獨特的審美視角和現實主義表現手法,使其在我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皆被奉為經典之作。
“清明”之爭
《清明上河圖》中的“清明”是指清明節嗎?目前,有關專家學者對此考證尚存在三種觀點:
清明節之意
文物鑒定專家鄭振鐸、書畫鑒定專家徐邦達等認為,畫面描繪的是清明時節的繁榮景象,取名為《清明上河圖》,其含義就是清明節去河邊。
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禁火食寒食,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人們便會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來暖身。《清明上河圖》就是人們上河邊、掃墓歸來后的狂歡景象。
明代的《味水軒日記》中記載,這幅畫不但有宋徽宗的瘦金體題簽、雙龍小印,還有宋徽宗的題詩,詩中有“水在上河春”一句,也說明這幅畫描繪的是春天的景象。
清明坊之意
對春景之說首先提出懷疑的是開封教師孔憲易,他在1981年的《美術》雜志上發表《清明上河圖的“清明”質疑》一文,共列舉了8項理由,認定《清明上河圖》所繪的是秋景。
其一,畫卷右首有馱負10簍木炭的驢子,而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每年農歷十月,汴京始“進暖爐炭,幃前皆置酒作暖會”,孟元老和張擇端生活在同一時代,《東京夢華錄》是研究北宋汴京風土民俗的重要資料,所述史事應當可信。
其二,畫面上有一農家短籬內長滿了茄子一類的作物,更為有趣的是幾名孩童赤身嬉戲追逐,這些都不可能是在清明時節出現的。
其三,畫面上的人物拿扇者有十多人,有扇風狀,有遮陽狀,而初春用扇極為少見。
其四,草帽、竹笠在畫面上多次出現。草帽、竹笠是防暑避雨用具,畫中沒有下雨,肯定是防暑之用,而根據當時汴京的氣候,清明節似無此必要。
其五,畫中多處酒肆的酒旗上寫著“新酒”二字,而《東京夢華錄》中佐證:“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
其六,面中有一處招牌上寫著“口暑飲子”的茶水攤,如果“口暑飲子”中的“暑”字不錯的話,足以說明它的季節。
其七,河岸及橋上有好幾處小販的桌上都擺著切開的西瓜,而汴京的早春乍暖還寒,不可能有西瓜一類的鮮果。
其八,畫面上有乘轎、騎馬者帶著仆人從土墳向城中行進,細細分析,這些人雖有上墳掃墓的可能,倒不如說是秋獵而歸更為恰當,而從畫面的種種跡象來看,說是秋季更符合實際。
據此,孔憲易認為《清明上河圖》的“清明”是指清明坊,汴京城劃分為一百三十六坊,外城東郊區又劃分為三坊,其中第一坊就是清明坊。
清明盛世之意
持“清明盛世”觀點的著名鑒定專家史樹青說:“清明并非指清明節這一天,而是作為稱頌太平盛世的寓意,清明即政治清明。”
北宋時期“偃武修文”,經濟趨于繁榮,《清明上河圖》中展現出的繁盛景象正鮮明地體現出“偃武修文”的時代特色。
此外,長期以來一些專家學者對“上河”二字的含義也有諸多解釋,主要有幾種觀點:其一是認為“上河”指“河的上游”;其二是認為“上河”是“逆水行舟”之意;其三是認為“上河”即“上墳之意”;其四是認為“上河”即“趕集上街”之意。這些疑問至今沒有定論,仍有待繼續探索。
繁華背后
《清明上河圖》雖然場面熱鬧,但近年來有專家表示其所表現的并非繁榮市景,而是一幅帶有憂患意識的盛世危圖,畫家張擇端表面描繪盛景,實則曲諫憂國,在畫中埋下了很多不為人知的玄機。
驚馬
卷首,一群頗有聲勢的隊伍踏青而來,后有馬夫殿后,夫人坐在轎中,轎頂插滿花草,官人坐于馬上,中間是擔著東西的轎夫,轎子后面的第一個仆人的身上背著打獵收獲的兩只野雞,旁邊墻上還趴著兩個小孩在觀望。不知是何緣故,路上一匹馬受驚狂奔(前半身因殘破而缺失),三個馬夫趕忙在后追趕,周圍的人頓時慌亂起來,老人急忙招呼在路邊玩耍的小孩回家,另一持杖老人慌忙閃躲,酒館旁的黑驢被驚馬嚇得亂跳,店內的食客聞聲張望,這是張擇端在畫中描繪的第一處險象伏筆。
望火樓
望火樓建于高處,是當時觀察火情的閣樓。汴京城中每一坊都有望火亭,樓上需有人輪流值班眺望,樓下還有屯兵駐扎,一旦發現火情,便可及時組織滅火。然而,畫卷中唯一的一處望火樓卻形同虛設,樓內是歇腳的長凳,樓下開滿了酒館,這表明北宋末年的消防系統已失去應有的功能。
船橋險情
畫中人們在河上觀水賞魚,拱橋兩側聚集了大批游人,可眼下的情形著實讓人大吃一驚:幾個纖夫埋頭拉纖卻忘記招呼船工放下桅桿,眼看著桅桿就要撞上拱橋。險情至此,拱橋上下的行人大聲呼救,纖夫聞聲松開繩索,船工放下桅桿,船頂上的船夫奮力用長桿頂住橋梁,橋上還有人為防船工落水拋出了繩索。而此時橋上卻上演了一場官員爭道的鬧劇,坐轎的文官與騎馬的武官互不相讓,轎夫與馬夫爭吵不休。
商賈屯糧
為了抵御年荒和平衡物價,北宋歷朝注重在汴河沿岸建立營倉。但畫中繪有的兩處裝卸工卸船的場景中,船主們卻指揮雇工隊伍卸糧到深巷私倉,所有糧船皆非官辦,也無度量官到場監運。朝廷丟了國糧儲運的機會,北宋潛在的官糧危機暴露無遺。
懶卒
衙門前坐臥著九個兵卒,還有兩只公文箱,像是在這里待命多時已十分疲憊,院子里躺臥著一匹吃飽的白馬,一個馬夫手持韁繩,傾斜一側,似乎在等待馬的主人。時至晌午,清早出行的官差仍遲遲不出,可見北宋官府效率之低下。
黨爭
1102年,徽宗罷黜舊黨,史稱“新舊黨爭”,次年,蔡京下令焚毀蘇軾、黃庭堅等舊黨的墨跡文集。畫中有兩處車夫們將被廢黜的舊黨書寫的大字屏風當做苫布,包裹著舊黨的其他書籍文字裝上車,奉命推到郊外銷毀。畫家生動地捕捉到這一細節,反映出當時新舊黨爭的殘酷和對文化藝術的破壞。
城門洞開
洞開的城門靜靜地等待著亡國之日。《清明上河圖》中的城門不是甕城,無法構成防御體系,夯土壘成的城墻四處塌陷,也沒有放置任何城防工事,連射箭的城垛也沒有,城門前后、城樓上下竟沒有一兵一卒把守,北宋的門禁制度已然徹底渙散。北宋后期,遼金兩國的奸細多次暗訪汴京,刺探軍情成了家常便飯,北宋軍隊日漸衰退,國防漸失,亡國在所難免。
重稅
城內第一家便是稅務所,進城貨物必須先驗貨交稅,門口四個車夫運來一包紡織品,一個車夫進屋向稅務官報稅,門外驗收官指著麻包報數虛高,引起車夫們的不滿,雙方爭吵聲之高驚動了城樓上的更夫向下張望,車夫與納稅者的糾紛是當時緊張的官民關系的縮影。
酒患
正店是北宋政府授權釀造美酒的酒鋪,右側的軍巡捕屋已改為軍酒轉運站,屋前八只木桶原為消防存水之用,此時早已變成酒桶。三個御林軍奉命前來押送軍酒,在臨行前例行檢查武器,正中一位帶著護腕的漢子正在拉滿弓試弦,顯現出肌肉發達的體格,左側一位在系護腰,右側一位在纏護腕,本應守衛城門的軍卒卻精神抖擻地現身在酒鋪里,且畫中新酒、小酒、老酒等招牌多次出現,滿城酒車絡繹不絕,足見朝廷的軍力之弊及民間的酒患之重。
商鋪侵街
畫中街道兩邊大量出現屋檐前加建雨搭以及從平房延伸出來的遮陽棚、躲雨棚等輔助性建筑物,或開設買賣,或擺攤設點,構成了北宋難以解決的侵街現象,造成交通擁擠、消防通道堵塞的痼疾,且愈演愈烈,甚至云集到橋面上堵塞橋面通行,造成險象環生的局面,這些都是由于城市管理失控造成的。
由此可見,看似一派繁華的《清明上河圖》實則危機四伏,將北宋的痼疾細致地展現在人們面前,不愧為一幅偉大的現實主義繪畫藝術珍品。
有這樣一幅巨大的古畫,用翔實的筆觸細致地描繪出一座古代王朝都城,畫卷中的每一個人物、每一處景觀都真實地再現了當時繁華如夢的都城盛景,這幅畫就是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傳世名作《清明上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