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海燕
近日,一段“九旬老人社保年審,家人抬著爬上三樓”的視頻,引發對退休人員領取養老待遇要進行生存認證的爭議。昨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宣布,將全面取消領取社會保險待遇資格集中認證,這意味著,退休人員終于不用每年到社保部門報到,自證“自己還活著”。(7月6日北青網)
過去,領取養老金資格認證類似“年審”,退休人員每年要到社保部門去“認證”,證明自己還活著,這樣才能領取養老金,而且每一次“認證”的有效期限為12個月,如果第十三個月開始沒有“認證”,就自動停止發放養老金。這樣的“自證活著”,對于高齡退休老人,確實會帶來很大的不便。高齡老人行動不便,是十分普遍的現象,更有一些因病臥床的老人,上一次醫院都得請120幫忙,因此,每年一次去社保部門“自證活著”,就成了一大難事,常常需要全家總動員:孫子開車,兒子女兒請假專司攙扶甚至背著上下樓梯。因此,這樣的規定,屢屢受人詬病。
雖說當初出臺這個規定的初衷是為了防止有個別老年人身故之后家人沒有及時將信息上報,或者故意漏報、瞞報,仍然以老人的名義冒領養老金,但這種規定實際上是為了防止可能出現在1%老人家屬們身上的違法行為,卻要100%老人都陷入麻煩地到社保部門“自證活著”的痛苦。這種規定的出現,證明了當初奉行的是“為了自己方便,寧可讓群眾不便”的行政管理思維。其實,隨著政府信息化建設的不斷完善,各部門信息的互通,完全有可能及時掌握每個退休人員的生存狀態,至于個別有意冒領已故老人養老金的違法行為,可以通過法律的嚴懲,甚至追究刑事責任,使這些人不敢、不想違法冒領。當然,取消“自證活著”的規定以后,社保部門需要增加一定的工作量,譬如必須積極與公安、民政、衛生健康等部門開展業務協作,實現與人口管理、殯葬、就醫等方面的數據比對;譬如還要與乘坐飛機、高鐵等實名驗證場景進行信息共享,通過大數據分析和應用,核實參保人員領取社會保險待遇的資格。這樣的增加工作量,卻是極大地減輕了老人們的“工作量”,真正體現了“寧可自己麻煩,也要讓群眾方便”的行政管理理念,因此,值得我們這些耄耋老人的稱贊。
另外,取消“自證活著”的規定,也體現了對老人人格尊嚴的尊重。應當承認,如今雖然隨著科學的普及和意識的開放,老人們對于個人的“生死”,越來越淡漠了。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人到了老齡甚至高齡,往往仍然對“死”很忌諱,譬如有朋友過世了,大家都不說“某某死了”,而是說“某某走了”。說明老人們對于“死”,在內心仍然難以接納。然而,“自證活著”的規定,卻要每年向社保部門的工作人員說一句“我還活著”,其實就是同義的“我還沒死”,這樣的“自證”,難免使老人產生精神上的壓力,甚至產生“老不死”的自嘲。因此過去的這種規定,其實是對老人人格尊嚴的一種褻瀆。所以,就精神層面來說,取消每年到社保部門進行一次“自證活著”的規定,既是社保部門對工作作風的改進,更是體現了對老人人格尊嚴的尊重。
總之,取消“自證活著”的規定,既給了老人們方便,又體現了對老人們人格的尊重,值得我們雙重地加以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