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駿

一位經商頗有所成的友人托我咨詢某國際中學高中部的招生條件,他有意讓女兒申請該校。得到的答復是只有經濟實力位列國內百強的企業家子弟和少數名門之后才能申請這所學校。言外之意,財富未達數百億元者請繞路。
近年來,我國一二線城市里陸續出現了不少國際學校。這些國際學校的學費動輒數萬元乃至數十萬元。除了學費昂貴,大部分此類學校還設置了不少其他門檻,比如上述家庭財富門檻就非常典型。之所以不論家庭經濟條件如何,家長們大都對這些價位虛高、入學條件不盡合理的國際學校趨之若鶩,主要原因是子女尤其是家長的教育觀、成功觀存在顯著誤區。第一個誤區是認為學費貴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實則不然。平心而言,多數國際學校之所以收取高額學費,大量聘請外籍師資來華長期教學帶來的高額成本也是主因之一。在很多情況下,語言僅僅是提升學習效果的工具、手段,而非目的。況且,世界上的語種數量蔚為壯觀,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國家亟需大量掌握小語種語言的人才參與到與眾多母語不是英語的國家人員、機構、企業的交流合作中去。第二個誤區是認為純西式教育收費高昂也是應該的。這一誤區又以片面推崇美式、英式教育為甚。且不論我們國家延續數千年的教育實踐形成的大量有益的制度、做法、經驗,也不論近年來我們國家基礎教育已越發受到西方國家教育界重視乃至認可。即使西式教育確有值得借鑒學習之處,我們最應該學習的也是教育制度層面的內容,而非僅僅沙盤推演似的在國內模擬出一個所謂完全逼真的教育環境,所謂習其神而非仿其形。
將財富多寡與教育資源的優劣掛鉤的危害顯而易見。這一做法壟斷了優質教育資源,人為造成教育的不公平,無形中為能進入和不能進入這類學校的全體孩子灌輸有錢為貴的價值觀念,這完全背離了以德為貴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甚至被認為只要能進入這類學校,就能躋身一個所謂超級富豪家族的小圈子,這一小圈子內成員的子弟們,一生的發展都可以得到蔭庇、扶持,圈內的孩子與圈外的孩子之間的關系會逐漸演化為“豪門公子”和“寒門少年”。長此以往,上述小圈子進一步形成壟斷階層的可能性并非沒有。
社會主義教育的本質是共享、均等、公平,而不是獨占、差異、區別。在國家大力推動教育公平化、均質化的今天,又正值頒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允許民辦教育營利化伊始,不應任由上述做法發展下去,在制度層面予以應對,已刻不容緩。具體而言可采取如下措施:首先是要立規、立法或修訂現行法規,對民辦學校尤其是民辦國際學校入學條件等招生工作設定紅線,如禁止以一定的家族財富、家庭出身等作為錄取條件;其次,進一步明確民辦學校學費上限和調整頻率、調整標準;最后,對于繼續上述做法的機構、個人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罰則。
若子薦自《新民晚報》2017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