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棲
先說說青島“鄰居節”的由來———
十年前的春節,13歲的孫睿涵第一次給鄰居拜年。她敲響了整棟鄰居家門,鄰居們的回應不是不耐煩就是報以冷漠,甚至沒人肯邀請她進門做客。孫睿涵發現人與人之間似乎隔著一堵墻,她想打破它。于是,年幼的心靈萌生了一個構想:如果有一個節日能讓鄰居之間主動交流接觸,其關系是不是就不會如此冷漠呢?正逢青島市少工委組織一次“童眼看世界,關注身邊事”的“金點子”征集活動。孫睿涵遞交的“鄰居節”設想受到了重視,并在她所在的四方區進行了“金點子”試驗。進而青島市政府宣布:為了鼓勵市民能和鄰居有個良好的交流、互動,一年一度的“鄰居節”正式成立。這一天,市民一改往日的忙碌,敲開平時沒見過幾面的鄰居家門,或聊聊家常,或齊聚一桌,其樂融融,和睦、和諧蔚然成風。迄今,這個城市的“鄰居節”已進入了第十個年頭。
隨著市政建設的發展,區域性的民居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那種“毗鄰相居,抬頭相望”的老弄堂大量退出版圖,代之以樓宇新居。“搬進新房子,缺少好鄰居”已成為一種極為普遍的社區現象。據一份抽樣調查顯示,68%的人對鄰居形同陌路,平時走在小區里,誰也不知道對方是誰。青島市舉辦“鄰居節”的初衷,就是為了讓小區的居民們能相互認識、了解住在自己身邊的鄰居,能夠“鄰幫鄰”。
眾所周知,人與人之間“以和為貴”,鄰里相望,陌路相助,乃是傳統的中華美德。然而,民間道德生態在經濟大潮的沖擊下,則有荒漠化的趨勢。一道防盜門使鄰里之間的空間隔了一堵屏障,更使雙方的心理拉開了距離。這種距離導致鄰里關系或淡漠,或緊張,或虛無,略一檢視,房門禁閉,不相往來者有之;稍有芥蒂,反目為仇者有之;鄰有困難,不聞不問者有之;強占走廊,損人利己者有之;等等。在畫地為牢、各自封閉的環境中,鄰里之間少了關愛,多了冷漠;少了相助,多了自私;少了和睦,多了戒防。我甚至認為,時下小區屢有盜竊案件,這與鄰里之間不相認、不相助多少有點關系。倘若鄰里親如一家,發現有陌生人形跡可疑,或者聽見隔壁有異聲異象,你就會警覺,就會采取各種方式相助,竊賊豈有屢試不爽的機遇?
要說國人缺乏人情味,那也是不實之詞。其實,缺的不是人情味,而是鄰里之間交流的機會。誠如孫睿涵所說:“其實,每個看似冷漠的人都是渴望溫暖的,我只是想讓他們取下自己冷漠的面具,安心地追逐溫暖”。“鄰居節”正是提供了一個極為自然、極為普遍、極為有意義的交流機會,去“安心地追逐溫暖”。有人總認為居民喜歡“自掃門前雪”,其實不然,“鄰居節”證明,只要有機會,很多居民還是愿意參與社區活動的。這樣的活動不僅增進了鄰里情,而且也營造了社區生動活潑、積極向上、團結互助、友善相待的文明氛圍。恰如復旦大學社會學教授胡守鈞所說:“在保護個人隱私、權益的前提下,鄰里互動、和睦共居是十分重要的”。而“鄰居節”正是為市民們“鄰里互動、和睦共居”創建了一個富有特色的文化品牌。
我殷切希冀,像“鄰居節”這樣的社區文化品牌能層出不窮,延綿不斷,助推一個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設。
王傳生薦自《上海法治報》2017年1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