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千明
雜文家廖沫沙雖在“文革”中歷經磨難,卻樂觀地活到了84歲高齡。有人問他養生的秘訣,答曰:“我的養生之道的第一點就是凡事不著急,遇事想得開,有點阿Q精神。”
1967年夏秋間的一天,廖沫沙和吳晗一起被送到京西煤礦一個礦區批斗。會前,兩人被關進職工宿舍,房間里有兩張床、一張書桌。廖沫沙見吳晗神情憂郁、愁眉不展,不知道如何安慰為好。他想了想,便一本正經地說:“咱們現在成‘名角了,像梅蘭芳、程硯秋似的,如果一臺戲沒有我們出場,那就唱不成嘍!”吳晗被他的話逗樂了:“那我們唱的是哪一出戲呢?”他回答:“唱的是《五斗米折腰》。”邊說邊站起來做了個“請罪”的姿勢,又低頭行90度鞠躬禮。行畢,雙手反剪在后腰背上,做批斗會上常用的“噴氣式飛機”狀。至此,兩位難兄難弟會心地笑了。
批斗會結束,回程的火車上,廖沫沙興致勃勃地賦詩一首—————《嘲吳晗并自嘲》:“書生自喜投文網,高士如今愛折腰。扭臂栽頭噴氣舞,滿場爭看斗風騷。”
次年3月,廖沫沙被隔離監護,轉入“單身牢房”。他想做點有益的事,避免虛度時光。于是,在讀書讀報時,將里面有趣的“俚語”記下來,借此創作詩歌。可是,手頭沒有紙和筆,有些詩隨作隨忘,非常可惜。一次午飯后抽煙,不小心熄滅后的火柴頭擦了白布衫,留下一道清晰的黑痕。他猛然醒悟,這不是現成的“筆”嗎?由此又聯想到剩下的煙盒紙,翻拆過來,就可充作寫字的卡片。就這樣,他的不少詩作得以留存下來。后來他把這些作品結集出版,因以吸煙的“余燼”為筆紙,便命名為《余燼集》。
寫詩之余,他還找到另一件排遣困苦的樂事。冬天,家里送來橘子、柑橘,他就用手指或一根大頭針,把桔皮柑皮刻成一朵朵花,有蘭花、菊花、梅花和荷花,然后放在暖氣片上烘干,供人欣賞。有時,他還利用這些材料,制成漂亮的“盆景”,擱在窗臺上,連看守人員也會過來欣賞。為此,他還專門寫下了《詠桔皮花二首》的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