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翼
才到年底,各大高校中校園招聘的硝煙,便已越來越濃。此刻,來年即將畢業走上社會的應屆生們,都不約而同地考慮同一個問題———找一份工作,謀一個職業。
從事一種職業,對于一個人來說,首先是謀生的手段。所以,我們常常將所從事的職業形象地說成是“飯碗”———靠它來吃飯,養活自己。這種說法不無道理。
曾幾何時,人們都想找一個“鐵飯碗”,入職一個好的單位或部門,工作穩定,收入無憂。那些不穩定、收入堪憂的職業,則被稱為“泥飯碗”。今天,隨著改革向深層次推進,“鐵飯碗”和“泥飯碗”之間的絕對界限早被打破。對越來越多的人來說,“跳槽”成為一個越發常見的詞。從前,人們往往一輩子只從事一種職業,現在則未必如此。這說明社會提供的職業種類越來越豐富,尤其在大中城市,人們有更加多樣化的就業選項。人們的主觀認識也隨之發生變化。這在年輕一代身上體現得更為明顯,他們不再被“一份工作干到退休”的傳統觀念所束縛,對于當下正在從事的職業,如果感到不適合自己或不滿意,可能直接就“另謀高就”了。
很多傳統職業已不能完全用“鐵飯碗”或“泥飯碗”來定義,一些新興職業就更難以如此歸類劃分。隨著社會不斷進步,各種各樣的“飯碗”更多了。當今社會到底有多少種職業?在國家職業分類大典修訂工作委員會審議并頒布的2015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中,職業分類結構為八個大類、七十五個中類、四百三十四個小類,共一千四百八十一個職業,新興職業層出不窮。十年前,衡器裝配調試工、汽車玻璃維修工、工程機械修理工、安全防范系統安裝維護員、助聽器驗配師、豆制品工藝師、化妝品配方師、紡織面料設計師、生殖健康咨詢師、婚姻家庭咨詢師等十個新職業,就正式成為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所確認的第九批新職業。近些年,在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之下,又催生出很多新的職業,比如,軟件工程開發師、大數據分析師、新媒體編輯、快遞員等,他們所從事的工作,已成為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的重要部分。
科技的不斷發展,也在改變著人們的職業選擇。近日,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在發布的報告中稱,未來全球大概有三點七五億人口將面臨重新就業,中國占一億。其中涉及創意工作、技術類工程師、管理類及社會互動類的崗位需求增長明顯,因為機器還無法在這些領域取代人類。另一方面,那些在可預測環境中進行物理活動的部分崗位,需求將下降明顯。
新職業的興起,還影響到人才的培養。事實上,隨著社會職業的變化,高校專業也不斷地進行相應的調整,以更精準地培養對口的專業人才。比如,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與此相關的人才需求量越來越大,由此,這兩年部分高校就新增“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2016年,北京大學、中南大學、對外經貿大學率先設立該專業,今年,第二批成功申請該專業的中國人民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復旦大學等三十多所高校,也開始正式招生。
在物質生活不豐富的年代,職業對個人的“謀生”意義很是重要。隨著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人們越來越注重精神層面的需求,現在,人們對于職業的尋求,已不僅是為了找一個能夠吃飯的“飯碗”,而是為了更多地發揮自身的價值。
因此,在選擇職業的時候,人們往往很慎重,都想選擇適合自己的、有好的發展前景的職業。于是,網絡上出現了“未來最熱門十大職業”等諸如此類的說法,引導人們進行職業規劃。在這樣的引導之下,“熱門職業”受到追捧,“非熱門職業”則少人問津。我以為,諸如此類的說法可以參考,卻不必全信。畢竟,對于未來我們可以預測,卻很難做出絕對準確的判斷。何況,在職業“冷熱”變化的背后,是復雜的社會變化。在選擇職業這件事情上,最重要的還是要看這個職業是否適合自己,自己的專業技術、才能、本領、特長,是否能在這份工作里派上用場,得到充分的發揮。當然,一個發展前景良好的職業可以成就一個人,讓他在職業生涯中獲得成長,但是反過來,我們是否能夠期待,個人的努力能推動一種職業甚至一個行業的進步和成熟?
相比上一輩人,現在的年輕一代無疑是幸運的。時代為他們提供著越來越多的機會,社會為他們開辟著越來越廣闊的天地。“飯碗”的種類愈加豐富,人們有了更多選擇的自由,能夠嘗試多種可能性。對于個人,說到底,“飯碗”是鐵或是泥做的并不重要,重要的還是那句老話:是金子,到哪里都會發光。在這樣一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代,首先要做的是不斷地提升自身,惟有自己強大起來,才會在職業生涯中如魚得水,從容地適應社會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