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輝

網上流傳一篇文章,其中寫道:“爸爸經常以高價向一些窮人買東西,即使是他不需要的,而且他習慣于多付點錢。爸爸說‘這是包裹著尊嚴的慈善?!?/p>
這位爸爸的做法并不新鮮,我們上小學的時候,也就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學校經常組織向貧困地區(qū)孩子獻愛心活動。通常都是讓我們購買那里孩子自己做的毛筆、小玩具之類,老實說,這些東西制作得很粗糙,性價比很低,但我們買得很快樂,那邊的孩子也能因此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和自己的價值。
不知怎么,后來的慈善逐漸變成了很“直白”的捐獻。有人捐了萬兒八千,似乎生怕沒有造成社會影響,特意定做一塊巨大的硬紙板支票模型,讓受捐者端著,捐款額寫得“濃眉大眼”,人們隔著幾十米遠都能看到。這樣的捐助,仿佛讓受助者登臺示眾。
做慈善,首先得有一顆善心,多替別人著想。如果只是想滿足一下自己的虛榮心,想享受讓人感恩戴德的感覺,那么這種慈善,近似花錢購買“榮耀”,其中還有多少“善”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