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濤
銀川市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城市和區域性中心城市,也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和多民族聚居地區。下轄三區兩縣一市(興慶區、金鳳區、西夏區、永寧縣、賀蘭縣、靈武市),市域總面積9025.38平方公里,截至2017年年底,全市常住人口222.54萬人,其中,回族戶籍人口57.34萬人,占常住人口的25.7%。市居散居少數民族46個,近4萬人,超過千人以上的少數民族有回族、滿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近10萬人。銀川市先后被評為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節水型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環保模范城市等榮譽稱號,兩次榮獲全國幸福城市殊榮。
近年來,特別是自治區十二次黨代會以來,銀川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民族工作,自覺提高政治站位,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指導,牢牢把握“兩個共同”的主題,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納入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規劃,納入社會治理和城市管理全局,以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為目標,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活動,扎實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不斷優化城市民族服務管理工作,持續推進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市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良好局面得到有力鞏固。
強化組織協調,創建機制不斷完善
一是抓組織領導。成立了“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召開了高規格的創建啟動大會,提出用2~3年實現創建目標;市分管領導主持召開專題會和推進會,研究推進落實具體舉措;統戰、民委等部門加強統籌協調和督促落實;相關成員單位及各縣(市)區也成立了相應組織機構,配備專職工作人員,明確了責任領導和具體責任人,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各部門協同配合、全社會廣泛參與的工作格局,為創建工作有效開展提供了組織保障。二是抓制度完善。市委常委會、政府常務會專題研究創建工作,制定出臺了《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實施意見》以及創建工作任務分解實施方案、督查考核方案、效能目標管理考核測評指標等系列配套文件,形成指導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綜合政策體系。三是抓物質保障。市縣兩級財政每年均安排一定資金,用于扶持民族經濟社會發展,支持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確保了創建工作有人干事、有錢辦事。四是抓督導考核。把民族團結創建工作列入全市目標管理考核指標體系并賦3~5分,把“五項重點工作”和“八項重大工程”細化分解到48個市直部門,連續2年開展“互觀互學”活動,采取可量化的考核驗收標準,形成創建工作互學互比、互促互進的良好氛圍。
廣開宣傳渠道,創建氛圍日益濃厚
緊緊圍繞“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總目標,堅持不懈地教育引領全民參與創建,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在黨政機關,把黨的民族理論政策、民族法律法規列為各級黨委(黨組)中心組、機關干部年度學習內容,納入各級黨校(行政學院)教育培訓計劃,2018年又在全市部署開展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宗教觀宣傳教育活動,通過組建“兩觀”教育宣講團,編印“兩觀”宣傳教育知識讀本,編制學習輔導宣講稿,深入各地各部門開展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團結進步專題宣講,切實提高了黨員干部的民族宗教政策理論水平;在社會層面,結合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和“最美銀川人”“道德模范”評先活動,連續20年開展“民族團結月”活動,廣泛開展“湖城之夏·民族大團結”廣場民族舞健身大賽、“民族團結杯”籃球聯賽、講好“中華民族一家親”故事、社區鄰里節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拍攝民族團結微電影,在公交車、樓宇視頻播放宣傳片,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傳遞民族團結好聲音,增進各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相互欣賞、相互包容,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中小學校,把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納入課程體系,組織開展民族知識啟蒙、民族理論常識和民族理論實踐教育以及“民族團結杯”征文大賽、演講比賽、知識競賽等活動,切實加強愛國主義、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知識、民族團結主題宣傳教育,教育引導廣大青少年從小牢固樹立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思想。
突出創建特色,創建層次不斷深化
緊緊圍繞自治區“585”創建規劃,立足銀川高校聚集、流動人口較多、新經濟新業態新產業發展迅速的城市特點,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與城市民族工作、基層黨建、扶貧攻堅、智慧城市等有機融合,積極探索“創建+”工作模式,復制推廣了“創建+智慧政務”“創建+民族文化”“創建+非遺傳承”“創建+互聯網創業”等多種載體形式;2018年又適應形勢變化,探索實踐“連片聯創”創建模式,在興慶區實施“學校+機關+社區+公園”連片聯創,在西夏區實施“高校+街道+社區+創業基地”連片聯創,有效拓展了創建領域,有力放大了創建效應。全市先后培育打造了“在全國率先建立家事審判合議庭,妥善化解各族群眾家事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的興慶區法院、“激發大眾創新創業熱情,培育經濟發展新動力”的興慶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基地和永寧縣寧夏創業谷有限公司、“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讓美滋養師生共同進步”的興慶區第五小學和金鳳區回民一小、“產業富村樹信心、生態美村暖人心、團結興村結同心、和諧安村聚民心”的永寧縣新華中心村、“對接民族高校,為大學生創業就業提供培育孵化服務”的北方民族大學創業孵化園等一批創建內涵豐富、具有鮮明特點的創建示范單位,為全市創建工作不斷注入時代內涵,增添持久動力。2017年,金鳳區、永寧縣楊和鎮南環社區、六盤山高級中學被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單位。近5年來,全市共涌現出15個國家級、100個自治區級、322市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和模范個人,有效發揮了創建示范引領作用。
服務管理并舉,創建水平不斷提升
不斷完善城市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創新少數民族流動人口“2345”服務管理模式,在社會保障、就業咨詢、法律援助、子女教育、醫療衛生等方面切實為各族群眾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務,幫助解決就醫就學等問題3000余件,讓廣大群眾特別是來銀創業就業人員能夠深切感受到“身在銀川、如在家鄉”的溫暖,從心里愛上銀川。2017年銀川市被國家民委命名為“全國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示范城市”。充分發揮社區緊密聯系服務各族群眾的作用,因地制宜構建相互嵌入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西夏區共享社區通過開展“同心聯盟”和“三聯三互”等服務群眾舉措,賀蘭縣利民社區運用“五微”工作法促進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融入社區大家庭,全市130余個城市社區設立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站,積極回應群眾民生訴求,構建了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日益深化,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堅持改善民生,創建效果日趨顯著
牢牢把握“兩個共同”主題,凝聚民心、民智、民力抓民生改善,財政新增財力的“兩個80%”用于民生,大力推進脫貧攻堅,大力提升醫療衛生、教育、環境、住房保障、交通等各族群眾關心的民生服務水平,大力發展民族經濟,堅持創新引領,加快轉型升級,演繹產業融合新業態,坐實一批打基礎、補短板、立長遠、增后勁的戰略合作項目,著重使用各類優惠扶持政策助推民族經濟發展。近5年來,銀川市積極爭取國家、自治區民族發展項目,同時,市財政每年安排500萬元(2017年增至800萬元)少數民族發展補助資金,為推動民族經濟發展、創造就業、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力保障;截至2017年,全市共有94家企業躋身全國民貿民品企業名錄,占全區民貿民品企業總數的近50%,有力地支持了民族企業發展和民族聚居、生態移民鄉鎮扶貧脫貧工作,改善了各民族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使各族群眾感受到發展有溫度、幸福有質感。
加強規范管理,創建環境不斷優化
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在宗教界深入開展“和諧寺觀教堂”創建活動,累計創建國家級14座、自治區62座、市級361座;制定2年規劃,開展國旗、憲法和法律法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四進”宗教場所活動,已覆蓋近300座場所。推廣“合坊并寺”模式,所有新建翻建場所均采用中式傳統建筑風格,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宜,宗教領域和諧穩定局面得到進一步鞏固,為維護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發揮了積極作用。
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只有起點,沒有終點。銀川市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建設美麗新寧夏 共圓偉大中國夢”的殷殷囑托,繼續貫徹落實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緊緊圍繞“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工作主題和“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共同目標,牢牢把握自治區黨委《關于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宗教觀加強新時代民族宗教工作的決定》《關于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的實施意見》作出的新部署、提出的新要求,舉全市之力、聚眾人之智,不斷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全面提升城市民族服務管理水平,積極引導各族群眾切實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努力把銀川建設成為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的大舞臺,和諧發展、人生出彩的美麗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