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將剛剛過去的2017年作為我國“共享經濟”的元年。這一年,共享經濟的外延大大擴展。從最初的共享單車,到共享充電寶、共享汽車,共享經濟在大眾消費和服務領域集中爆發,成為新型經濟領域創新最為活躍的部分。
隨著共享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共享經濟領域持續拓展,正在向未來的產業上游延伸。共享經濟正在從消費資料邁向生產資料,從消費環節進入生產環節,“共享制造”的時代已經來臨。
深圳寶安區燕羅街道的Mould Lao眾創空間向我們展示了“共享制造”新模式:廠房是共享的,企業主和創客根據使用情況分擔租金,不再需要與“二房東”斗智斗勇。設備是共享的,每臺動輒百萬元的大型設備上都貼有標簽,標注著每小時使用費用。工人是共享的,每位工人根據自身技術等級,自報身價,領取項目。訂單是共享的,業務團隊拉回訂單后,各個團隊競爭報價。財務、行政人員是共享的,數十個企業和團隊共享一個財務辦公室,省去了單獨雇傭的人力費用。創意和智慧是共享的,來自四面八方的創客團隊在這里找到了低成本的工作平臺,創新的點子迅速成為現實。對初創型企業幫助更大的是,品牌也是共享的,眾創空間以自身的品牌知名度,幫助加盟企業進行商務洽談,助力拿到客戶訂單。
與消費領域共享經濟的內在邏輯相似,“共享制造”通過對生產資料的共享,最大程度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對大企業來說,打破生產資料的界限,共享技術、設備和服務,讓企業擺脫了單純依靠投資和擴張帶動工業增長的思路,在減少生產成本的同時更有利于企業向著集約化方向發展。
而對創新型小企業和初創企業來說,“共享制造”的出現更是降低了創新創業的門檻。生產成本、運營成本和品牌宣傳成本得到了極大的壓縮。小企業之間從單打獨斗式創新創業向共享協同式創新創業演變,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享制造”將單一中心的規模經濟轉變為以價值和能力為核心的范圍經濟。在面對來自大企業的競爭和擠壓時,小企業完全可以在自己的創新領域內“深耕細作”,成為共享制造生態圈的一員,從而為自己贏得生存和發展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