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8月4日,由山西省農業廳和山西省科協共同舉辦的2018山西功能農產品品牌建設系列活動在太原舉行。與此同時,第二屆山西功能農產品品牌建設論壇開壇,中國農業技術協會監事長張曉軍、中國農業大學理學院化學系教授潘燦平、山西功能農業研究院執行院長高志強作了精彩的專題學術報告。論壇還邀請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品牌智造規劃設計研究院等各行業的專家與媒體記者面對面的以“功能性,山西農產品的出路”為主題,進行了零距離交流。專家們結合各自的工作實踐,圍繞如何將山西的農產品賦予功能性,如何實現市場化、品牌化等話題暢所欲言,為山西農產品的出路出謀劃策?;顒蝇F場,組委會還通過品牌競演直播,對角逐本年度功能農產品品牌的37種農產品進行了現場推介展示和專家點評打分。
世界雜糧在中國,中國雜糧在山西。山西號稱“小雜糧王國”。然而,山西小雜糧擁有“金牌”缺少品牌,資源優勢還沒有轉化為經濟優勢。在大健康戰略背景下,功能農業被認為是繼高產農業、綠色農業之后第三個發展階段,農產品的市場結構和消費需求將發生重要變化。功能農產品讓農產品中的營養物質從“富含”變為“定向含有”,被認為是未來高端食品的發展方向。山西省作為功能農業的首個先行示范省,在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出臺之前,已將功能農業列為省級戰略。
山西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山西省農業廳吳志宏副廳長表示,這次活動是山西繼去年4月在全國率先啟動山西功能農產品品牌建設活動、并成功推選出20個功能農產品品牌之后,又一次加快推動全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的大活動,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精神,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又一重要舉措。吳志宏說,山西農業的出路不在大而在特,不在規模而在功能,山西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山西多數小雜糧具有藥食同源功能,山西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立足特色農產品藥食同源的資源優勢,充分挖掘其功能特性,打造一批在國際國內市場上有競爭力的功能農產品品牌。
潘燦平在題為《生態功能農業與安全農產品提質增效》的報告中就農產品提質增效、富硒農產品研究發展與產業化現狀、納米技術與富硒應用案例等方面進行了詳細剖析與分享,并對功能農業未來進行了恢弘展望,他建議農產品品牌建設要依賴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種養植方式,走綠色生態循環農業之路,功能農業和納米技術大有作為。
高志強說,功能農業最有望成為大健康產業的入口,即使人們沒有過多的消費需求,“吃飯”也是剛性需求。功能農業借助消費者的剛性需求,實現對消費者的健康綜合管理,達到健康目的。以前,老人們的最佳體驗是吃得好,吃的安全;而現在,在吃得好,吃的安全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吃的健康”。中國人常說“藥補不如食補”,希望通過食物補充所需的營養,功能農業的實踐就是要讓這一夢想變為現實。
專家與媒體面對面活動是山西省科協的品牌活動,已開辦第五年,旨在充分發揮行業專家和大眾媒體的作用,結合社會熱點、焦點開展科普,建立一個專家與大眾媒體廣泛溝通的渠道。
在面對面活動環節,中國文化管理學會品牌文化研究發展中心主任郭占斌說,在所有的品牌中,農產品品牌最難做。如何賣出特色,那就需要技高一籌,一定要科技創新,提質增效,抓住特色,找準唯一。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營養科主任,營養學博士張青文則建議功能農產品企業根據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和身體機理開發防“五高”功能食品、老年食品、月子餐等功能食品。
隨后,37個參選農產品的品牌進行了競演直播。最后根據網上投票結果、競演直播評委打分、專家評審意見等綜合因素,確定20個2018山西功能農產品品牌,評審結果將在9月16日北京農展會上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