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和軍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持續高速發展,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發展奇跡。
經濟增長離不開資源、資本、勞動力、技術進步與制度創新等要素。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勞動力充足而其他要素欠缺,不得不采取以勞動力換資本、以市場換技術、以開放倒逼改革的策略,推動經濟發展走上了快車道。新世紀以來,受益于加入WTO的紅利、年輕人口紅利以及資本積累形成的巨大基建投資紅利,我國經濟保持了多年的高速增長。近年來,在投資、人口和開放優勢的邊際效應遞減的情況下,我國開始進入從深化改革挖紅利、從經濟短板找方向、從科技創新要動力的新階段。
40年來,與我國綜合國力提高相對應的是科技創新能力的大幅提高,總量世界第二的科技經費投入和世界第一的科技人才隊伍規模,使“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帶動作用,我國的國際科技地位,也由完全跟蹤跟跑向一些領域并跑和領跑角色的轉變。然而毋庸諱言,與我國世界第一的工業制造能力相比,相對而言科技創新仍屬短板,急需盡快補齊并使之在國民經濟主戰場中發揮更大作用。
在這方面,日本是很好的鏡鑒。
二戰之后,日本的經濟開始重建和起步。經過數十年的努力,以善于學習和精益制造著稱的日本人,乘著工業化的浪潮,經濟實力躍居世界第二。然而自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日本經濟開始徘徊不前。世人都認為罪魁禍首是美國等逼迫日本簽訂《廣場協議》導致的日元升值。事實上,這只是外因和導火索。自1985年《廣場協議》簽訂后至1995年,日本的GDP從13645億美元增長到1995年頂峰時的54548億美元,10年間增長了4倍!1995年之后,隨著互聯網的發明和應用,世界從工業化時代邁入信息化時代,但由于科技創新的方向錯誤及創新政策的保守,日本的主要創新單元,或者在已有的領地上打轉,或者一次又一次爬錯了科技樹,從而使日本錯過了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帶來的新一輪巨變機遇,這才導致日本的經濟奇跡戛然而止。
歷史經驗一再表明,人類有追求經濟永續增長的渴望,這是經濟泡沫產生的邏輯起點,但泡沫吹起之后需要科技創新去充實和維系,否則張力過大就容易泡沫破裂而造成危機。而經過危機洗禮之后催生的重大科技創新,才能帶動經濟體系進入重新增長的軌道。
可見,不管是要延續奇跡還是要走出危機,都離不開科技創新的強大帶動作用,這正是創新的重要性無論如何強調都不為過的根本原因。創新包括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有的經濟學家認為“制度大于技術”,事實上,制度是生產關系,是基礎設施,而技術是生產力,是各國都夢寐以求的“硬通貨”,生產關系和生產力如同DNA的雙螺旋結構一樣是緊密互動的,不存在誰比誰重要的問題。
在“站起來”時代,我國有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的“兩彈一星”;“富起來”時代,我國有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天眼”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強起來”時代,我國還需要一大批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發揮引領、帶動和支撐作用的科技成果,以及一支結構合理、規模宏大的科技人才隊伍。唯有這些,才能讓中國奇跡繼續在新時代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