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飛
“交通可以用‘出行半徑衡量,未來這個半徑將大大擴展”“顛覆性的人工智能,比如阿爾法圍棋,只是金字塔尖部分,更多的是‘AI+,與傳統制造業深度融合產生更多價值”……4月9日,博鰲亞洲論壇三場“未來系列”分論壇引人關注,“未來的交通”“未來的生產”“未來的通信”精彩紛呈,勾勒出亞洲乃至世界的創新圖景。
創新之路不是一片坦途。近些年來,經濟全球化遭遇逆風、貿易保護主義不斷抬頭,面對發達國家設置的技術貿易壁壘,亞洲新興經濟體更需激流勇進,堅定地把創新作為經濟支撐點,敢于并且善于在競爭中倒逼產業轉型升級,實現新的更高質量的發展。正如參加論壇的一位學者現場所說:新一輪全球科技革命正孕育興起,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應當在科技創新方面尋求突破,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勞動生產率,這是世界實現持續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
創新引領未來,但也絕非簡單依靠一兩項關鍵技術就能實現,創新更是一項系統工程。通過新一輪技術創新、制度創新、模式創新,才能解決制約亞洲乃至世界可持續發展的結構性矛盾。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有學者將改革、開放、創新三者之間的互動關系,理解為激發中國奇跡的深層密碼。正是因為全面深化改革、持續擴大開放取得豐碩成果,為創新的種子提供政策土壤、灑下人才雨露、開辟出應用和實踐的廣闊市場。2017年國務院批準59國免簽新政,即將落地海南,更加開放的體制機制和市場格局,將為海南的創新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也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再出發的又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