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耘 葉鑫
前不久,學術出版巨頭愛思唯爾(Elsevier)基于其旗下的Scopus數據庫,統計出最具世界影響力的中國學者,同時在愛思唯爾科技部中國區網站發布了2017年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1793名最具世界影響力的中國學者成功上榜。
在此次評選中,浙江大學外國語言文化與國際交流學院教授劉海濤再次名列其中。同時,他也成為該校唯一一位“社會科學”類的高被引學者。
所謂高被引學者,簡單來說就是學者的論文被引用次數多,在其研究領域內具有廣泛影響力。
除了高被引學者這個稱號,劉海濤還是全世界只有40個成員的國際世界語學院的院士。在計量語言學、語言復雜網絡、依存語法等領域,劉海濤團隊的相關研究多年來均處于國際前沿,在探索語言世界的舞臺上亮起了一盞來自中國的“明燈”。
劉海濤的經歷很跨界。他本科學的是自動化專業,后轉型成為語言學博士生導師;曾經當過大型國企青海鋁業有限責任公司的副總工程師,如今成為了浙大校園的“網紅教授”。
在他看來,這些轉型都源自內心對知識的熱愛、對世界的好奇。
“人之所以區別于其他動物,是因為人充滿對這個世界的好奇,而學術研究就是滿足好奇心的過程。”劉海濤37年來一直保持著對人類語言旺盛的好奇心、探索欲。“我把工作當成一種樂趣,學術研究就是探索一切的未知,是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他說。
除了熱愛與好奇心,強烈的時代感也驅使著劉海濤不停向前跑。
“時代發展很快,計算機、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不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也為我們探索未知提供了新的可能,學術研究也要與時俱進、抓住機遇。學科交叉的趨勢改變了原有的研究方式,使用新的研究方式開拓新的學科領地、勇攀學科高峰,這非常重要!”劉海濤反復強調。
“當我們緊跟智能時代,改變研究方式,使用新的研究方法,我們會發現不一樣的問題,找到不一樣的路徑,也就有了新的思考。”劉海濤說。
劉海濤認為,隨著社會發展,學科間的分界會變得越來越模糊,學科交叉趨勢會越來越明顯,學科疆域會越來越寬廣,新技術、新路徑和新的研究方式也會越來越多。“這是一個大好的時代,不能守著舊的研究方式和思路過一輩子,需要開拓和創新。”他說。
劉海濤所倡導的“多學科+數據密集型”的語言研究方法,在國際上也逐漸得到了廣泛的關注與認可。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常在想,我能為解決人類古老的語言問題貢獻哪些智慧和方法呢?”劉海濤認為,中國學者要在國際上努力發聲,不僅要跟隨世界,還要引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