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近七十年來、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對基礎科學研究始終非常重視??v覽這幾十年來基礎科學研究發展的布局、近觀國內外對中國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討論、前瞻世界基礎科學發展的趨勢及中國高質量發展的需要,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刻不容緩——它不僅是中國基礎科學研究發展的歷史必然,也是新科技革命的時代機遇,更是建設科技強國的戰略選擇。
基礎科研有了長足的進步,但仍是建設科技強國的“短板”
早在2014年4月15日,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發布的《主要國家研發戰略報告》就指出,中國研發投入總量持續增長,但基礎研究投入不足。從研發投入總量上看,中國的研發經費在近十年來一直保持迅猛增長的趨勢,2009年以近1.08萬億人民幣超過日本。但與發展中國家相比,在投入比例上還有差距——2011年,法國基礎研究投入占研發總投入的25.3%、韓國18.1%、美國17.3%、日本12.3%、英國10.8%,而中國僅為4.7%,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14年,日本航天專家、理化學研究所名譽研究員松岡勝的文章《從航天科技看中國的基礎科學研究》,認為中國在載人飛船、月球探測等航天工程學方面發展迅速,能對日本、歐洲在該領域構成挑戰。但是中國在空間觀測最尖端的科學衛星方面發展滯后,這一點,中國正在持續改善。2017年,我國首顆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成功發射,并于2018年交付使用。
2015年11月1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科學報告:面向2030》報告認為,2011年以來中國科技取得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成就,但也面臨問題與挑戰。報告指出,盡管投入巨資(2014年占GDP的2.09%),擁有更高素質的研究人員和精良的設備,但中國科學家們尚未取得尖端性突破,鮮有研究成果轉化成為創新和競爭產品;并且中國面臨著100億美元的知識產權收支赤字(2009年);許多中國企業仍然依賴外來的核心技術;國內研發支出中也僅有4.7%(2016年達到5.2%)用于基礎研究方面。
中國科技界也注意到基礎研究這一科技發展的“短板”。2015年3月26日以“加強基礎研究與自主創新”為主題的香山科學會議在京召開。會上,時任科技部部長萬鋼強調,基礎研究作為提升國家源頭創新能力最重要的載體,是高新技術的源泉,是科技創新的上游,在新的科技計劃體系中將得到進一步加強和系統支持。要繼續增加基礎研究的投入,推動學科體系完善和整體水平提升,優化科研基地布局;遵循科學研究的探索發現規律,營造良好條件和寬松環境。
2016年6月12日,又召開了主題為“面向世界科技強國的基礎研究”的香山科學會議。萬鋼表示,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發動機,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基石。當前我國基礎研究還存在投入不足、凝練和解決科學問題能力不足、戰略基礎力量不足和人才培養機制不足等問題。會上提出:要準確把握基礎研究發展的新形勢,加強基礎研究戰略咨詢和頂層設計,組織成立基礎研究戰略咨詢專家委員會,提出我國基礎研究重大需求和部署重點建議。要進一步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加強基礎研究項目部署,加強科技創新基地建設,以改革評價制度為重點營造基礎研究良好環境。
中國已進入全面加強
基礎科學研究歷史時期
縱觀建國以來的中長期科技規劃對基礎研究的部署,可以看到新中國基礎科學發展軌跡。
第一個《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1956~1967年)》針對我國今后十年左右經濟建設的需要規劃了五十七項科學技術任務,包括直接相關的理論問題。按照數學和物理學等八門學科的基本理論問題規劃研究方向。目標是填補空白學科、原來有一定基礎的學科提高和加強,擺脫科技落后現狀,十二年內接近或趕上世界先進水平。
第二個《1963~1972科學技術發展規劃》針對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標,在基礎科學方面對各個學科的分支做了較為全面地安排。
第三個《1978~1985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草案)》,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以當代世界先進水平為起點,向科技現代化進軍。部分的科學技術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在自然科學理論方面部署高能電子加速器和重離子加速器的建造等奠定了近期取得世界影響的基礎研究方向。
第四個《1986~2000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持續穩定發展基礎性研究。通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科技計劃加強了基礎性研究。力爭在基礎性研究的某些領域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第五個是八十年代末制定《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綱領》,1991年又組織制訂《1991~2000年科學技術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綱要》,規劃其十年基礎性研究的目標:緊緊圍繞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及重大問題,開展多學科綜合性研究,提供解決問題的理論依據和技術基礎,并取得一批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重大成果。
第六個《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的總目標中指出: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響的科學技術成果,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為在本世紀中葉成為世界科技強國奠定基礎。
第七個《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在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三步走”目標的過程中提出:強化原始創新,增強源頭供給。加強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的基礎前沿和高技術研究。大力支持自由探索的基礎研究。
從中國科技發展的內在和歷史邏輯出發,中國邁向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階段,為人類知識進步作出重大貢獻的時期。
新科技革命提供了時代機遇
基礎科學前沿呈現出交叉融合滲透,重大科學問題不斷獲得破解,科學研究呈現蔓延演進,呈現多點突破的景象,新科技革命方興未艾。
物理學研究向宇觀拓展、微觀深入和極端條件方向交叉融合發展。合成和調控物質的能力不斷提高,對化學反應過程的觀察和理解不斷深入。基因組編輯技術連續取得突破并廣泛應用,標志著生命科學研究從“基因組時代”向“基因組編輯時代”邁進。大數據驅動的新藥創制正在顛覆傳統的醫藥研發模式。免疫療法開啟抗癌治療的“第三次革命”。生物新技術、新方法在農業的創新應用中,不斷得到改進和突破,將對動植物品種培育和生物產品創制等產生重大變革性影響。生態與環境研究將向多圈層作用過程中的物理-生物-化學循環機理深化,向大范圍多尺度系統監測與模擬、社會經濟和自然綜合評價與管理等多維方向發展。未來地球科學研究的突破點將主要體現在氣候變化研究、三極地區環境變化綜合研究、地球系統研究等方向。宇宙暗物質、暗能量本質和引力波源,天體/太陽系/行星和地球的形成演化規律以及地外生命存在等重大前沿問題可望取得革命性突破??臻g量子通信、全球碳觀測等成為各國競逐熱點??臻g引力波探測是未來戰略重點。人工智能和數字技術影響深刻廣泛。量子科技前沿不斷涌現重大突破。
可以說,新科技革命發展的喜人態勢為我國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提供了時代機遇。因此,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必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對科技的需求,全面部署和加強前瞻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規劃、投入、領軍人物引進培養、核心團隊建設、基礎設施和制度環境建設,全面支撐科技強國和其他領域的強國戰略的有效實施,最終把我國建設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冷伏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