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陽
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事業百舸爭流、千帆競發,創新成果百花齊放、萬眾矚目:“神威·太湖之光”跑出超算領域加速度,中國散裂中子源打出微觀世界加速度,“天舟一號”傳出太空物流加速度,“潛龍二號”潛出大洋深淵加速度……中國創新不斷釋放新動能,中國經濟穩健跑出了新速度。
中國創新的“加速度”,加的是改革的力度,加的是科技的強度,加的是發展的厚度,加的是開放的廣度。中國創新的“加速度”,展示了建設科技強國的新氣象,傳遞了創新強國的“新風度”。
正如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所說,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人力人才資源,這是創新發展的最大“富礦”,集眾智匯眾力,一定能跑出中國創新“加速度”。
在決勝小康社會建設的關鍵之年,中國經濟前進的引擎需要不斷注入新力量,中國創新發展的列車需要持續獲得新速度。
平地起高樓,固然不易。險峰再攀登,愈發難得。要在已經取得的成績上,更進一步,更加速度,就要釋放更多的創新活力,解放更多的創新思維,激勵更多的創新人才。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關鍵,更在于讓創新走出象牙塔,飛出科技圈,調動大眾的智慧,凝聚萬眾的力量。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自提出以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激勵政策,成績斐然。“雙創”已然成為推動我國創新發展的有力引擎。如何進一步挖掘人力人才資源的寶藏,讓一切創新源泉充分涌流,是不斷跑出中國創新“加速度”的重中之重。
人才是自主創新的源頭活水。當今時代,人民群眾的創新創業熱情空前高漲,并逐步成為我國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的動力之源。然而,從“活水來”到“清如許”,中間還有一條漫長的路,那就是暢快的渠道、完整的鏈條,從而幫助人們將創造之心落實為創造之行,將創造之思孕育為創造之果。
在這段鏈條上,教育是“鳳頭”,要讓校園的搖籃孕育出更多善于創新的人才。近年來,“民科怪談”屢成新聞,一些熱愛科學的人之所以誤入歧途,正是因為缺乏正規的科學教育和科研培訓。若要萬眾創新,必先啟迪民智。在學校教育中,注重科學精神的傳播,加強創新實踐的引導,是從根本上促進中國創新的第一步。
產學研結合是“豬肚”,建立與創新創業相匹配的政策、理論、制度、文化,為社會各界在創新鏈條中各司其職創造良好的環境。無論是建設“雙創”示范基地,開放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創新平臺,還是打通校企合作、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都是保障中國創新開花結果的必由之路。
完善的創新評價激勵機制是“豹尾”,讓創新者智有所獲,讓創業者勞有所得,讓所有為社會主義建設獻計獻力的創造者得到尊重和認可,是推動中國創新良性循環、生生不息的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