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中偉
前不久,科普界老前輩、天文學家卞毓麟先生提出了“元科普”創作概念,呼吁一線優秀科學家進行“元科普”創作。“元科普”創作的概念猶如刮進科普界的春風,讓科普創作充滿希望,其非凡重要的開創性意義與價值力透紙背。今天筆者提出“俗科普”創作的重要性不是對卞毓麟教授的反駁,恰是一個擴展和延伸,可以說是緊隨其后。
我們可以先從科普工作中“金點子”“果菜園”“營養師”和“出版人”四個重要的環節談起。科學家受到外界啟發而萌動發明創造時的思維軌跡可以比喻成一個“金點子”。有了“金點子”之后,科學家們就開始了科學發明創造活動。
科學家有了“金種子”,怎樣才能發芽、茁壯成長、開花結果呢?怎樣才能發揮它的價值為人類服務呢?這時就要有人“培育”出科研成果、就要有人“生產”出科技產品。就像一個農民,要在田地里播種出糧食來。
當各類糧食擺在我們面前時,如何搭配才會更加趨于合理化、科學化,讓大家獲取更全面的營養?如何燒出不同口味的佳肴?這時候就需要“營養師”進行合理的、科學的搭配,然后由廚師按照營養師的“科學菜譜”進行燒制、烹飪,才能滿足人們的健康需要。
當然,有了一桌營養齊全又豐盛的菜肴仍然不夠,還需要將菜肴告知大家,這時候就需要傳播人了。記者、編輯、編劇、出版人等等,最后由他們通過各種媒介推廣出去。
“金點子”“果菜園”“營養師”和“出版人”是科普工作中的幾個重要環節,雖然有著先后的關系,卻又像一輛“科普轎車”,是一個有機的不可分割的整體;橫向來看處在不同環節群體的人分工不盡相同,沒有協同機制,也沒有暢通的溝通平臺。因此,“俗科普”創作的重要性也就凸顯了出來。
“俗科普”創作不是進行低俗化的藝術創作,更不是嘩眾取寵。其實,“俗科普”創作就像去年辭世的具有“中國科普漫畫第一人”之稱的繆印堂先生說的那樣,要能夠準確地捕捉科學的要素與靈魂,要為“科學插上藝術的翅膀”而不懈努力。更要將乏味的、復雜化的各類科學知識進行簡單化、藝術化的處理,用藝術的形式準確地表達出來,這樣的要求是極其高和苛刻的;“俗科普”作品是文藝性與科學知識性融會貫通為一體的通俗易懂的藝術作品。因此,對“俗科普”創作者的要求至少有兩個方面:不但要具有某一個領域的科學基礎知識,還要有很高的文學素養,然后才能很好地進行“俗科普”創作。
同樣,“俗科普”作品至少要具有四個方面的元素和特點。首先,要通俗易懂,老少皆宜。第二,要有某個領域的科學知識,具有科學性和新穎性。再者,要有易于傳播的故事,具有濃厚的趣味性。最后,還要具有很強的文學藝術性,能夠雅俗共賞、百讀不厭。
“俗科普”創作簡單地說就是,要創作出老百姓看得懂的具有科學知識性的文藝作品,這個過程像一個擴音喇叭,廣播出去后,聽眾都能聽得懂、都能弄得明白、都能理得清楚,最起碼會應用、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