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星
一篇題為《在北京,30年前的春節才叫過年,現在頂多叫放假》的公眾號文章,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鳴。年味兒淡了的感慨年復一年,淡了的感覺卻愈演愈烈。
以前的年味兒藏在手書的春聯里,藏在站著包餃子的一家人里,藏在絕版無它的央視春晚里。而今年春晚有央視版、衛視版、網絡版甚至還有一臺兩版,年夜飯有飯店、有速凍甚至有美團不放假,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家門口甚至連春聯都省了。
大人們懷念的是自己小時候“老”春節里的溫情,而隨著國家全面放開二孩生育政策,越來越多的孩子正在度過他們小時候的春節,他們的“新”春節里出現了名目多樣的“高科技”。他們也成為春節期間商家的“惦記”,畢竟讓孩子玩好,就等于攫住了錢袋子。
比如節日中的重頭戲“鬧廟會”。如果愿意,孩子們每天一個廟會地逛,所謂的高科技玩法完全可以不重樣。虛擬現實、人工智能、全息投影等聽起來就高精尖的技術在廟會處處可見。高科技名目繁多,這些技術真的已經成熟到可以落地應用的階段了嗎?其實,這些所謂的高科技,最基礎的依舊是傳統“聲光電”的應用,通過炫彩的燈光、高亮的聲音、緊湊的節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刺激他們的視聽感官,引起關注。相關資料顯示,醫學角度40~70分貝是人聽覺的可接受閾,為了不損傷孩子的聽力,應將聲音保持在40分貝以下為宜。而在廟會中的游戲區,超過70分貝是輕而易舉的,對聽力和神經的危害可想而知。更不要說廟會上質量不等的顯示設備對視力的影響了。
還有些技術,比“聲光電”功力更高一層,但技術成熟度不夠、標準也不完善。例如虛擬現實技術專攻大腦的“枕葉腦區”,制造“感覺登記”,讓人信以為真。而實際上,業內人士坦言,目前市場上多數的VR設備在用戶體驗上都存在不足,包括重量、眩暈感、交互體驗、清晰度等均不完善。換句話說,想通過這些簡版的VR做到“身臨其境”,多半還得靠自己的想象。
而“人工智能”機器人專攻與人的互動。其與人對話、回應的功能與其說是“智能”,不如說是“噱頭”。大名鼎鼎的沙特公民機器人“索菲婭”不久前剛被深度學習之父楊立昆質疑“假說”——不過是研究團隊的預先設定,絕非出于本心。廟會上的機器人也不會出其右,何況目前的人工智能都只是弱人工智能。
還傻的“弱智能”、粗糙的“假仿真”、超標的“聲光電”……這些所謂的“高科技”看起來光鮮亮麗卻經不起拆解一二。想起那句老生常談的真理:科技是把雙刃劍。在還沒打磨光亮之前就受利益的驅動拿出市場,沒有真情只有真錢的春節很可能不會留下多么美好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