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張玉山從繁華的京城來到廣袤無垠的戈壁沙漠深處。作為一名國家干部、南水北調專家、水利博士,張玉山最大的夢想就是,在戈壁沙漠中開辟一條水路,把清澈甘甜的水引進千家萬戶。
然而,渠道不是一天建成的。面對新疆這樣復雜多變的地理環(huán)境,需要深入千里工程沿線一遍遍地考察、踏勘,需要考慮工程面臨的滲漏、滑坡、風沙等自然風險,需要考慮冬夏、晝夜的氣候變化,需要顧及用水戶在需水時空上的差異等等。在這段時期內,張玉山基本處于兩點一線,要么在戈壁沙漠深處工作,要么在辦公室里奮戰(zhàn)。
有一段經歷最讓張玉山難忘。為了解決渠首電站與干渠閘門聯(lián)動問題,2015年整整一個冬天,他帶領技術攻關小組冒著零下近40℃的嚴寒多次現(xiàn)場踏勘研究,吃住在工地,終于在臨近春節(jié)時研制出可行的方案。2016年春天實施后,經過2016年、2017年兩個運行年度的近20次檢驗,基本達到了預期目標。
在自己擅長的水利領域實現(xiàn)夢想,已實屬不易,可在并非自己專長的駐村“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作中做出一番成就,就更顯難能可貴。
窮、缺水、可用耕地少、交通不便,這是張玉山初來南疆駐村時的景象。為改變這一現(xiàn)狀,張玉山帶領工作組很快便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深入農舍田間與村民拉家常,深層次了解社情民意;針對特困戶和特困生,帶頭號召工作組和單位職工捐款5萬元,開展扶貧幫困和助學等活動;為解決耕地的灌溉用水問題,與水利專家一起踏勘、共商引水線路,并籌資實施;購買農具、推廣特色作物,為村民增收創(chuàng)造條件;平整道路,改善交通環(huán)境、設置路燈,美化村容村貌等等。
援疆六年里,張玉山還培養(yǎng)了7名專業(yè)技術骨干,為新疆的水利事業(yè)留下了生生不息的火種。而張玉山不放過任何問題、一心撲在工作上、永遠不知疲倦的工作態(tài)度,也在潛移默化之中影響著他們。
六年來,張玉山從未休過探親假,也沒請過假,面對家中70多歲的老母親和等著父親幫忙填報中考志愿的兒子,張玉山內心是滿滿的愧疚:“我的情懷還是在新疆。有一句話是,三年援疆路,一生新疆情,何況我是六年,感情是非常深的。”據(jù)《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