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文莉 馬麗
毛二可,1934年生于北京,內蒙古自治區赤峰縣人。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雷達專家,教授,博士生導師。毛二可長期從事雷達系統及其信號處理方面的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參加了包括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和“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在內的數十項國防重點科研任務;曾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防科工委重大技術革新獎等多個獎項。在我國雷達動目標顯示、動目標檢測和脫靶量檢測系統方面取得重要成就,在雷達雜波抑制和新體制雷達研制方面獲得重點科研成果,為我國國防科技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從無線電玩出來的雷達專家
毛二可于1934年在北京出生,祖籍內蒙古赤峰。他的父親毛韶青曾在保定育德中學就讀,后赴法國勤工儉學。毛二可出生時,父親正在清華大學機械系教書。此后的幾年時間,隨著父親的工作變動,毛二可一家人輾轉于廣州、重慶、北京等地。
在毛二可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已是重慶南開中學初中二年級學生的毛大可,在課堂上學了磁生電、電生磁知識,一根導線在一個磁場里面運動的話就能產生電,電通過線圈也可以產生磁場,一些簡單的器件組裝在一起就是發射器和接收器……第一次接觸到了無線電,毛大可就被深深地吸引了。20世紀40年代的中國,無線電是個非常高端的技術,電話、耳機、收音機更是非常稀少、昂貴的東西。雖然家里并不富裕,但父親卻舍得給兒子買了一副耳機。大可把這個神奇的新玩具和弟弟一起分享,更帶著弟弟開始想盡一切辦法去搞各種零件來“玩”。等到毛二可也考入重慶私立南開中學,兩兄弟成為了志同道合的“無線電玩伴”。
因抗日戰爭爆發,重慶成為陪都,很多兵工廠、維修廠因此也搬到重慶,這給了小小少年們一個搞到緊俏“軍需物資”的契機。南開中學開放的辦學理念和良好的學習環境也為他們更好地玩無線電創造了條件。
初入華北大學工學院,毛二可所學專業為電機制造專業,學習發電機、電動機等方面的設計。1953年,重工業部決定在北京工業學院設立雷達專業,為國防工業培養人才。于是毛二可所在班級從電機制造專業轉到雷達專業,他的無線電興趣和天分得到充分釋放。也正是從那時起,他與雷達專業結下了一生的緣分。
不受任何外界困難所阻撓
1956年,毛二可從北京工業學院(北京理工大學)無線電系畢業,并留校任教。在原國防科工委的建議下,北京工業學院決定籌建雷達研究室,這個重擔落在了毛二可及其同事們身上。
這對剛畢業的毛二可來說真是一個巨大的難關。毛二可和一起留校工作的同學周思永承擔起了組裝雷達的主要任務。靠著一本操作指南,他們不斷試驗、摸索雷達的裝配、運行、改進,兩個人經常干到深夜,由于宿舍在城里,來回很花時間,他們干脆就睡在雷達車里。從一無所知到熟練精通,毛二可邊干邊摸索,最終成為對雷達各項組裝、操作了如指掌的專家,還順手把一些像空載、機載雷達不太全的零件配全,通電做實驗。有些試驗沒有合適的實驗臺,他們先是把床板支起來用,后來索性申請了30立方米木材,自己畫圖,請人做了30套實驗臺,這在當時可是大手筆。
憑著這股韌勁,他們完成了雷達實驗場建設任務。從此學生們可以在真實的雷達上進行操作實習,每個雷達都要做一遍,實習結束學生就有了一個雷達操作的具體概念,這種實習方式在當時國內的地方大學之中可說是唯一的。依托優越的實驗條件,北京工業學院的雷達實驗室成為當時國內高校最好的實驗室,對教學科研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以羸弱之軀負起國之重任
改革開放初期,雷達動目標顯示技術是當時部隊急需的課題。為了盡快攻克難關,毛二可帶領同事們連續奮戰,要在最短的時間里拿出解決方案。為了取得準確數據,課題組在雷達上共開機八九百個小時。有一次實驗,因長期處于疲勞狀態,毛二可不小心觸電了,高壓將他的手撞裂出3公分的口子,鮮血直流。但他沒有聲張,稍稍包扎后就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搞科研必須要有先進的儀器設備,但當時國家經濟剛剛起步,經費困難,學校的儀器設備條件差,無法滿足科研需要。沒有專項的設備費,怎么辦?毛二可和同事們商定,拿出本該發給個人的科研獎金購置。他們當時每人的工資只有幾百元,生活十分清貧。但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毛二可和他的同事們卻每年擠出一二十萬元,連續十多年花費220多萬元先后購置了進口的頻譜儀、寬帶示波器等貴重儀器設備,為雷達研究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辛勤工作帶來豐碩成果。1977年,他們研制成功的一種新型雷達“動目標顯示裝置”參加了全軍電子對抗演習,性能優異,加強了我國防空預警系統的探測能力。1978年,他們研制的“新型十公分穩定振蕩器”獲全國科學大會獎。20世紀80年代,他們先后獲得五項國家發明獎,其中“模數混合動目標顯示系統”獲得1987年國家發明二等獎,是當年軍用電子學領域國家級最高獎項。
為提升中國雷達技術接續力量
毛二可在“團結人、培養人、寬容人”的同時,盡可能地以待遇挽留人,呵護成員、穩定隊伍;更重要的是,他以責任與擔子培養人,對于青年人他強調放心與放手,注重選拔那些人品出眾、業務扎實、事業心強的好苗子,讓他們承擔責任、承受壓力,在科研一線經受鍛煉。他培養了一批學術骨干,造就了一支朝氣蓬勃的科研隊伍。
毛二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帶學生,現在他培養出的博士生、碩士生已達60多位。這幾十年來,他不僅在專業研究上給予年輕人悉心的指導,更在師德品行上為后輩做出了榜樣。怎樣為年輕人營造一個天高任鳥飛的環境,是毛二可近年來最關心的問題。為此,他提出了“三讓”原則:讓年輕人擔任項目主要負責人位置,讓年輕人得到獲獎殊榮,讓年輕人擔任專業學會委員職務。盡管如今年事已高,但毛二可科研之路還在延續,報國之志依舊志在千里。
隨著型號任務的增多,雷達研究所的規模越來越大。而且,作為型號研制,需要項目組長期專注于某一個專業領域,大型雷達的調試工作可能要到外場工作好幾個月甚至多年。為了解決雷達研究所的運行問題,毛二可院士和年輕骨干一起,牽頭成立了一家企業——北京理工雷科電子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雷達研究所負責雷達基礎研究、原理性試驗和樣機制造,公司實現工程化,做正式產品。這樣的產學研一體化道路打通后,不但為科研創造了很好的條件,也為提高中國雷達技術水平、推動雷達技術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做人如水,做事如山。毛二可以自己的方式,詮釋著生命的意義。科研之路還在延續,報國之心志存高遠。他幾十年來始終堅持自主創新,在電子雷達信號處理領域取得重大的研究成果,對我國國防科技事業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被譽為我國國防事業鍛造“千里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