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楊楊
【摘要】隨著城鎮一體化的不斷發展,城市流動人口表現出數量大,流動性強的發展趨勢,本文以城市流動人口占較大比例的深圳市坪山新區為例,對其現狀人口結構及公共服務設施配置進行充分分析;同時根據坪山新區的整體發展,將現有城市社區劃分為綜合型,居住型,產業型及生態型等四個類型,根據不同類型社區的發展特點,以《深圳市城市規劃標準與準則》為參考,提出差異化配置方法、標準及布局方法。
【關鍵詞】流動人口;城市社區;公共服務;差異化
1、引言
在我國,許多城市存在著大量沒有當地戶籍的流動人口,他們是生活在城市里的非戶籍事實居民。但目前我國對流動人口統計和管理存在一定困難,在考慮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務設施配置上大多從戶籍人口出發,較少考慮到流動人口對于公共服務設施的需求,導致城市公共服務設施配置與城市整體發展出現矛盾。本文以流動人口占較大比例的深圳市坪山新區為例,以坪山新區社區發展特點為基礎,提升坪山新區城市社區功能為發展目標,從解決問題的角度出發,提出社區公共配套設施規劃的策略,其要點包括構建多級公共服務網絡策略,設施差異化供給策略,設施集約化布局策略和發展多方協作策略等。
2、深圳市坪山新區現狀流動人口與城市公共服務設施的發展特點及問題
2.1城鎮化背景下流動人口迅速增加,人口結構復雜
深圳市坪山新區位于深圳市東北部,是深圳市東部主要工業基地,是深化深莞惠合作的重要戰略節點。
坪山新區現狀包括2個街道下轄23個社區,全區總人口為60.2萬人,其中流動人口約28.6萬人,常住人口約31.6萬人。坪山新區現狀人口結構較為特殊,其中常住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的53%,常住人口中戶籍人口只占13%,城市大部分的常住人口屬于外來人口。
2.2公共服務設施配置缺乏,難以滿足人口發展需求
現狀公共服務設施主要包括教育設施、醫療設施、體育設施、行政管理與社區服務設施、社會福利設施、市政設施等七類,目前坪山新區公共配套設施建設與服務人口規模不匹配,現狀公共配套設施建設存在部分數量不滿足、質量難以保證、后期缺乏維護、及管理模式上的各類問題。導致在城鎮化快速發展,城市流動人口快速發展的情況下,不能滿足城市居民基本的日常需求及對生活質量的較高要求。
2.3各社區發展特征各異,難以統一公共服務設施配置標準
坪山新區現狀共2個街道下轄23個社區,現狀社區由于其人口構成、地理區位、產業結構、自然環境的不同,有不同的特點,在社區公共配套設施的需求上會有差異,根據標準配建社區公共配套設施在使用上不能完全適應現狀居民的需求。各社區范圍及人口分布存在差異,其中坪山社區及坑梓社區分別處于兩個街道的中心區域,呈現人口密度大、社區范圍小的特點,因此在社區公共配套設施配建的過程之中,以人口規模或以服務半徑來配建均會出現配建結果同實際使用之間的差異。深圳市坪山新區不同社區的現狀設施配置特點表現為:
1.社區內部具有工作、娛樂、休閑和購物等功能以及高等級配套設施,是功能較為齊全的多功能社區.
2.以居住為主要功能,社區級配套設施根據各居住組團分布,配套設施結合社區居委會集中布置。
3.有一定數量的工業企業或產業園區在社區范圍內,公共配套設施獨立或混合使用。
4.社區內部全部或部分在生態控制線范圍內,距中心城區較遠,人口規模小,設施不完善。
3、坪山新區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差異化需求研究
3.1利于設施配置的坪山新區社區類型劃分
坪山新區現狀共2個街道下轄23個社區,分為四個類型分別為:綜合型社區、居住型社區、產業型社區、生態型社區。
(1) 綜合型社區
綜合型社區一般位于城市中心區較發達的地段,社區內部高等級公共服務設施較多,配套齊全,用地緊張,人流物流密集,社區內部具有工作、娛樂、休閑和購物等功能以及其他配套設施。
(2)居住型社區
居住型社區是以居住為主要功能的社區,多處于城鄉結合部,環境較差,流動人口較多,人口結構復雜,設施配套嚴重缺乏,因此需要較多為居民提供生活服務的設施。
(3)產業型社區
產業型社區是以工業企業或產業園區為主、居住為輔,根據產業工人、管理人員、企業主要的生活需求進行配套建設的生活服務區。產業型社區內人口多為產業園區的工作人員,年齡結構呈現年輕化特征,結構混雜。
3.2城市公共服務設施配置項目類型調整
社區公共配套設施項目的制定必須以社區居民的根本需求為配建標準,以居民出行需求為導向進行項目的配建。本文按照坪山新區不同年齡結構對于城市服務設施的使用特點和現階段政府公共配套設施的建設理念,對居民日常使用的公共配套設施按照不同社區類型進行空間分配,以期達到對深圳標準的補充與完善。
3.3城市公共配套設施指標差異化取值調整
對于社區級公共配套設施規模的確定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國家規范中的“千人指標”算法,根據不同社區人口規模等級換算出設施的配建規模;二是固定區間取值法,對應處于一定人口規模區間的社區,指定一個數值或數值區間。如果每個社區的設施規模都不相同,必將增加建設管理的難度,因此應考慮盡可能達到每類社區的“標準化”。
4、城市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差異化配置
4.1綜合型社區
(1)配建方式
綜合型社區內具有高等級配套設施,可資源共享,提高利用率,節約用地。綜合型社區人口密集,現狀用地緊張,可考慮與周邊社區組合建設或設施集約化設置。針對人口結構及現狀調研分析男性比例較高,社區文體設施配套需求量較大;現狀用地緊張,建議公園廣場等開敞空間完善配套設施,學校運動場地假期對外開放。 綜合型社區人口結構年輕社區處于文化科技范圍內的,可適當增設網絡圖書館信息交流平臺等現代文化設施。
(2)配建標準
綜合型社區人口規模數量多,流動人口比例較大,警務室配建取標準上限 。人口結構青少年比例較大社區幼兒園配建取上限。老年人口比例較少社區老年人照料中心取標準下限或與臨近社區組合配建。根據現狀調查由于快遞行業的快速發展現狀郵政所使用率有所下降,建議降低標準,社區組合配建。
4.2居住型社區
(1)配建方式
居住型社區居住用地較為集中,社區內可形成多個居住組團,在設施配置上可考慮組團式布局方式,以居委會為中心建設公共空間,傳統城中村原住民較多,建議增設老年人照料中心。
(2)配建標準
居住型社區戶籍人口所占比例較小,流動人口所占比例較大,建議可以滿足居民正常生活的服務設施配建標準均取上限。
4.3產業型社區
(1)配建方式
產業型社區居住用地同產業用地相互分離的,建議獨立布置配套設施;居住用地同產業用地相互交融,產業摻雜在居住區中,建議配套設施共享利用。現狀產業型社區內青年人口比例較大,考慮提高商業服務及文體娛樂設施比例可結合公園廣場等開敞空間布置。
(2)配建標準
產業型社區戶籍人口占比例較小,流動人口所占比例較大,建議警務室配建取標準上限 。人口結構青年及男性所占比例較大,建議社區幼兒園配建取上限,文體設施取上限。老年人口比例較少社區老年人照料中心取標準下限或與臨近社區組合配建。
5、總結與探討
深圳市坪山新區社區的建設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公共配套設施規劃必須轉變傳統的規劃和配置方式來實現規劃目標。因此應根據城市社區不同的特征及發展趨勢充分考慮不同城市群體的生產及生活需要,提出配套設施配置項目、差異化指標的調整規律,并對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社區的規劃成果進行總結,提出具有具體可實施性的配置數量表及規劃布局方法。
深圳市坪山新區作為城市的重要節點,人口結構不斷變化,城市建設不斷進步,本次研究提出適應城市化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城市各項服務設施需求變化,從而補充以往規范制度的不足,從而建立科學合理的方式方法。在此需要對進行深入研究,從而制定出適合城市整體發展的可以持續公共服務設施配置體系,以解決城市發展與人口變化帶來的矛盾問題,從而充實和完善坪山新區社區公共配套設施配置體系,為我國其他城市公共服務體系發展提供依據與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