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昌文 謝瑞英
【摘要】十八大以來,中國社會進入新型城鎮化發展時期。新型城鎮化戰略以人為核心,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道路,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動力和擴大內需的重要手段。本文探討了新型城鎮化過程中面臨的人、地失衡問題及形成原因,提出了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土地資源的集約利用的措施。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人-地失衡;集約利用
快速的城鎮化進程引發了一系列的經濟問題,表現在土地方面的問題主要有土地利用無序擴張,土地資源配置混亂等問題。黨的十六大提出了依托產業融合推動城鄉一體化的新型工業化,十八大以后的201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首次正式提出了新型城鎮化的概念。如何在快速發展經濟過程中解決人、地發展的失衡問題,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1、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土地利用的現狀
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不少地區片面的認為新型城鎮化就是高速的城鎮化建設,而忽略了城鎮化發展的質量,出現了一系列的城鎮化問題。表現在土地方面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1城鎮規模結構不合理,盲目擴張與粗放利用
很久以來,一些地方政府為了追求GDP增長,城鎮化版圖迅速擴大,以粗放的土地資源投入和嚴重的環境污染為代價,推進一些政績驅動型的造城運動。由此造成土地資源閑置,農民耕地被粗放利用,甚至一些企業為了逐利,大量圈占土地獲利。
1.2資源配置不合理,城鄉空間結構失衡
隨著戶籍制度的放開,為獲得更好的教育醫療資源,農村人口大量向大小城市轉移,西部欠發達地區的人口向東部發達地區轉移,小城市人口向大都市轉移。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土地滿足轉移人口,進一步加劇了城市土地資源緊張。而在廣大農村地區及大部分小城市大量土地資源閑置,農村建設用地缺乏流轉。一方面是經濟發達地區用地緊張甚至欠缺,一方面是經濟落后地區包括小城鎮及農村土地資源的大量閑置。
1.3土地供應制度不合理,土地市場發育不足
我國的土地供應制度是政府部門完全壟斷,政府城鎮發展政策將是土地供應的指導意見。政府“有形之手”的合理應用,有利于政府對于土地資源的有效整合與合理分配。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在城鎮化與工業化不斷加速的條件下,一些政府為了城鎮化版圖迅速擴大,土地的管理與開發也將出現監管不當和無序開發,從而導致一些為了政績而造的“鬼城”、“空城”。另外,一些領導干部觀念落后,對執行中央政策有畏難情緒,造成土地制度發展不平衡。還有的地方出現多頭供地的情況。
2、土地集約利用遵循的原則
協調好城鎮用地與耕地的關系,確保城市建設與農村耕地的協調發展;協調好失地農民利益保障與社會穩定的關系,確保土地資源的均衡配置;協調好生態發展與經濟建設的關系,確保區域生態安全。
3、土地資源的集約利用措施
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為了減少土地資源配置粗放的問題,就要走土地資源集約利用的道路。土地資源集約利用以保護耕地為前提,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在對土地資源適當的開展非土地要素的資金與人員投入,優化土地利用結構,統籌資源、環境、人口與社會整體的協調發展;在土地利用效率得到提升的基礎上,取得相應的綜合效益。
針對新城鎮背景下土地利用的現狀,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促進土地資源的集約利用:
3.1利用經濟手段解決土地問題,保證土地資源的集約利用具有可持續性
運用經濟手段調整產業結構,在土地緊缺地區優先發展土地集約利用高、效益好的產業,加快優勢產業升級,實現經濟又快又好發展。通過土地對工業產業的宏觀調控,嚴格控制工業用地的規模,推廣土地節約型工業生產技術和生產工藝,提高工業用地效率。建立全面的土地市場,發揮市場經濟的扛桿作用和政府“有形和無形的手”的作用。搞活土地轉讓市場,確保土地交易市場健康有序發展。充分發揮市場經濟供求機制,價格機制和競爭機制,促進土地市場健康合理流動,提高土地配置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效率。
3.2加強增量土地利用管理,統籌安排各類新增建設用地
在政府壟斷土地交易條件下,政府要嚴格控制建設用地規模,限定擴展空間,嚴格執行規劃邊界。對于新增加的建設用地,應該嚴格控制用地規模,盡量少占或不占耕地,優先保障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用地。合理規劃城市建設,對新增用地指標合理安排。積極做好年度建設用地計劃申報工作,并對省市下達的新增用地計劃指標控制執行。
3.3盤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轉變城鎮發展模式,將外延式發展轉變為內涵式發展,盤活舊城區閑置土地。鼓勵舊城區改造項目,在保障拆遷戶利益的情況下降低舊城改造項目的改造成本。在廣大農村地區推廣土地置換,促進農民居住向著村、鎮、街道中心位置集中,并將置換出的土地有計劃的用于復墾還耕。對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落后地區的村莊進行重組,對現有的吸收遷移民的村莊進行規劃,用現代城鎮的標準對新村進行規劃建設,適當壓縮農村居民點用地。
3.4建立全面的土地管理體制,保障集約利用土地
建立以促進土地集約利用為核心的土地管理體制,通過提高土地使用的準入門檻,建立完善土地集約利用的評價機制與行政考核機制,從體制上保障土地的可持續集約利用。對現有的土地稅費體制進行改革,促進土地的合理有效利用。在進行土地總體規劃過程中,應根據各城市用地實際,制定合理的用地方案,并明確規劃用地的方向,提高公眾的參與程度,加強輿論監督。
結語:
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通過運用經濟手段,增量土地利用,存量土地盤活,制度保障等四個方面措施來保障土地集約利用,實現農村耕地總量與建設用地總量“兩個不變”的目標。集約土地利用可以優化城鎮建設空間布局,實現優地優用,充分發揮土地的潛力。所以各地政府部門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因地制宜,對土地集約利用進行探索和研究。
參考文獻:
[1]鞠偉,王青.土地資源集約利用思路與措施[J].鄉村科技,2014,(22):1-2.
[2]楊桂蓉.淺論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5,(6):712-713.
[3]單卓然,黃亞平.“新型城鎮化”概念內涵、目標內容、規劃策略及認知誤區解析[J].城市規劃學刊,2013,(2):16-22.
[4]袁方成,康紅軍.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人-地”失衡及其突破[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6,(4):47-52.
[5]張向達,劉輝.促進城鎮化發展的土地供應變革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6,(11):134-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