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酌希 馬嘉憶
【摘要】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的提高,城市建設設施越來越完善,然而與之相伴隨的是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由于各種因素的共同作用,洪澇災害的發生頻率越來越高。由此引起了各方各界人士的重視和關注。本文則針對城市洪澇災害及治理的相關措施做一個簡要的說明。
【關鍵詞】城市洪澇災害治理措施
1、什么是洪澇災害
洪澇災害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災害,我國是頻發區。由于種種因素的共同作用,城市內澇災害造成了嚴重的消極影響,不僅使我國遭受經濟上的損失,還嚴重影響了城市的正常運行,成為了一個困擾民眾的問題。
然而,雨澇災害和洪水災害難以進行精確細致的區分,原因是二者常常連續或同時地發生在同一區域,以此將其統稱為洪澇災害。其所帶來的主要危害包括影響農作物的生長進而影響產量,最常見的表現是造成農作物絕收或減產,給農民帶來了極大的經濟損失。除了破壞農業的正常生產,洪澇災害也深刻地影響到其他產業的正常運營,阻礙了其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相較于洪澇災害的大觀念,城市洪澇災害一般指本城市的降水量過多的情況,還包括受瀝水或者上游洪水侵襲的影響,導致城市中的積水無法及時向外排放,在城市中滯留,使地表低洼地形成積水,從而引發城市內澇。
快速城市化進程雖然極大程度地擴大城市的建筑面積,使得城市建設朝著現代化穩步發展,促進經濟繁榮。但是近年來,我國城市經常會出現一種現象:城市“看?!薄9矢鞣礁鹘缛耸慷紤攺母旧蠈υ斐晌覈鞘袃葷碁暮Φ脑蜻M行深刻的認知,對癥下藥,具有針對性地提出一些對治理方面具有改進作用且存在實際性的措施。
2、洪澇災害的原因
城市內澇的產生的原因并不單一,往往是各種因素進行加總導致,其中就涉及全球氣候變化、城市暴雨后所形成的匯流、雨洪之間的調蓄、城市防洪排澇工程建設和管理等等方面的因素。
就氣候方面而言,在地面溫度升高的影響下,地表的蒸發就會隨之加強,所以大氣保持水分的能力也會隨之提高,因此降水量便會得到加強。據調查,我國極端強降水平均強度和極端強降水值都在不斷攀升,在某些地區也出現多起極端強降水事件,這也就導致了我國城市內澇程度進一步加強。
在改革開放的號召下,我國的城市建設不斷完善,但是這也使之成為城市內澇的導火線之一。由于城市建設需要大量的土地面積,所以天然林地與農田數量以驚人的速度消失,隨之替代的是各種不透水路面、房屋等等現代化建筑,由于上述設施具有不透水性,便會加劇城市內澇。
在城市管理方面的不到位也可能加劇城市內澇的程度。城市管理到位需要落實方方面面的細節,因為其一項系統工程,涉及了包括規劃、市政、水利、防洪等在內的多個部門,且它們之間需要相互協調與配合,只有各個環節都不出現任何的紕漏,城市內澇才能夠得到有效的控制。
此外,防洪減災的社會化管理不足也是造成城市內澇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缺乏管理經驗,對于洪澇災害的認知尚淺,當發生城市內澇時,相關管理部門在引導、動員全社會參與的號召力便會受到削弱。此外,民眾若想和政府及相關部門一同解決城市內澇的問題依舊存在著許多限制,難以付諸實踐,具體的障礙如信息傳達不對稱、信息渠道的欠缺、話語權不受到重視等。加上相關機制方面仍然存在著不足點,一旦造成公眾對其措施的誤解,就容易出現民眾不配合減災行動的局面,因此常常造成額外經濟損失。除此之外,由于相關部門防范意識不足,使得民眾對于防洪減災常識方面存在盲區,這就易于出現民眾相關意識欠缺的情形,諸如缺乏水患意識和防災常識等,避險自救能力無法提高,削減了民眾防洪減災的熱情和積極性。
3、治理洪澇災害的措施
首先要對法律法規進行完善,合理完整的法律法規可以對城市內澇的現象起到緩解作用。因此政府和相關部門應及時出臺排水規劃建設、風險管理等方面的法規,并進行細化,切實保證法律法規中不會出現概念模糊或者欠缺之處,除此之外,也應切實加強實施治理措施的可行性,并加大宣傳的力度,使民眾能夠從相關法律中認識到洪澇災害的嚴重性,調動民眾參與治理的熱情度和信心。
其次防洪排澇規劃也必須擺在重要位置,要客觀地針對現有的城市內澇問題進行適當的規劃,避免出現更加嚴峻的局勢,因此必須良好地協調防洪排澇規劃與各種城市建設規劃,做到經濟發展與保護自然二者并存。例如老城區往往是受災嚴重區域,故在設置排水系統時應當采用分流制,如果上述制度無法實現,則應進一步考慮采用截流式合流制以輔助之。再如針對城市透水性能的下降,可以設置綠色基礎設施等措施提高城市的透水性,增加滲透能力,并將未來城市發展規劃的目標確定為防治城市內澇為主,從而引向城市建設的新高度。
不僅如此,還應當全面覆蓋監測體系,時刻監測各種可能對城市內澇造成影響的因素,并加大后期管理的力度, 適當地加大科研投入,以提供治理內澇的先進科學技術。也可以參考外國關于成功治理城市內澇的經典案例,取其精華,靈活運用到治理本國內澇問題之中。
最后應當重視暴雨預報和預警系統的建立,這是治理城市內澇的關鍵核心部分。合理劃分各個部門的職責范圍,面對可能出現的暴雨情況,做到及時報告,盡最大程度降低可能帶來的各種損失。因此提高城市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必不可少,并基于此在一定的基礎上進行閾值的均衡分析和標準的規定,合理地實施。
總結:
綜上分析,造成我國城市內澇的原因具有多樣性。因而,要從根本上改善城市內澇的局面,除了需要具備治理的決心以及提高各方人員的意識外,還應當配套實施具有實際性和可行性的相關治理措施。在實施治理措施的過程中,不能只依靠政府和相關部門,還應密切地聯系民眾,共同促進國家的進一步繁榮昌盛,避免因城市內澇問題而阻擋我國實現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
參考文獻:
[1]侯春生.城市洪澇災害的形成及防治措施[J].環境與發展,2017,29(03):101-102.
[2]劉念.武漢城市洪澇問題及防治對策[J].綠色科技,2017(08):168-169+171.
[3]唐鈞.城市洪澇亟待風險防治[N].光明日報,2016-08-01(011).
作者簡介:
劉酌希,女,滿族,河北省承德市,學士,河海大學水文水資源學院水務工程專業。
馬嘉憶,女,漢族,江蘇省揚州市,學士,河海大學水文水資源學院水務工程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