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的飛速發展帶動了通信業的提速,通信也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不可或缺,很大程度上改變著人們的交流方式。玉樹藏族自治州分公司通信綜合樓在設計上,首先要滿足通信工藝的要求和通信設備的安裝、運行、維護等使用功能的要求;其次,在建筑形象上,在結合地域文化的同時,應表現出通信企業的行業特點—高效率、新技術、高速度的現代化新興企業,從通信綜合樓所處的地理位置來看,它的落成必將對周圍環境、城市景觀產生較大的影響。本文對其建筑的總體布局,平面布置,立面造型風格以及相應的技術要求進行了闡述和分析。
【關鍵詞】通信工藝;通信綜合樓;城市景觀
1、總平面
1.1 總平面設計準則
根據通信建筑的功能特性,結合局址地形條件,總平面布置的原則為:
(1)符合建筑防火規范要求,滿足消防間距要求,設置好消防車道,結合消防通道,在建筑物的四周安排住宅、公寓、寫字樓等的專用出入口。
(2)符合城建規劃紅線要求,使整個建筑群組成一組良好的景觀。
(3)有利于通信組織工藝流程,使建筑具有良好的朝向,提高有效面積利用率
為便于通信設備的排列,機房平面應是完整的矩形,避免三角形或圓形等異型平面。如電梯、樓梯間、衛生間、消防鋼瓶間等應布置在建筑的兩側,使機房成為完整的大空間,有利于通信設備靈活布置。
(4)留有足夠的通信電纜進出口通道,可以從不同方向進出電纜。根據各類線纜、饋線的數量及路由,預留足夠的樓板孔洞、穿墻孔洞和地下引入的管孔等,詳細提出孔洞的尺寸和位置。
(5)設有良好的車流與人流組織路線,要符合城市交通規劃要求,多種車流、人流應避免相互干擾。
(6)輔助用房應同步建設,一次形成通信能力。機房應適合不同專業、不同廠家的設備,滿足設備中遠期擴容的需求,在樓面荷載、機房分隔、建筑層高、內部交通等方面使機房具有互換性、通用性。
(7)院內考慮足夠的綠化,合理布置綠地與地上停車場。
1.2場地概述
本工程用地范圍南北向最長81.37 m,東西向最長40.78 m,呈不規則形。建設用地南臨紅衛路(紅衛路道路紅線寬度為30米),東臨規劃路,西、北面臨住宅區。本工程總用地3100m2。
1.3總平面布置及交通設計
總平面的規劃設計決定了整個建筑的基本的空間格式,所以在設計的時候要在滿足當地通信業務未來發展需要的同時,還要考慮其它的各項功能,對基地內建筑物進行合理的分配布置。充分利用用地建筑的規劃區域,在滿足當地城市規劃的要求的同時,設計合理的建筑形態,再添加些特性元素,使之成為集功能、審美與一體的現代化建筑,優化城市的空間環境。
根據建設單位的要求,建設用地的地形、地理狀況、通信綜合樓功能特性及城市規劃意圖,總體由通信綜合樓(含營業廳)、商業用房二部分組成,通信綜合樓垂直并平行于規劃路布置,場地中間為綠化內院。整個方案布局有序﹑流線清晰﹑景致優雅,建筑和環境同步設計,同步實施,二者有機結合,相互映襯,既創造優美舒適的內外環境,同時又很好地提升企業形象,產生良好的社會效應。
合理安排的人員路線。內部生產人員和辦公人員從內院進出,外部人員從紅衛路進出營業廳及商鋪,使通信綜合樓功能分區明確,保證了通信綜合樓的安全,便于管理,本工程在整個用地范圍內設置了一個出入口,臨規劃路設置,院內設有辦公停車場,方便管理。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結合的方式靈活安排地面停車。
由于在總平面布置時做到統一布局,緊湊合理,從而在內院留出了較大一片空地可做室外景觀設計。精心布置的鋪地,花草樹木,綠化停車場,使人在視覺與感受上有優美舒適的氛圍,較好地緩解工作的緊張與壓力,有效改善工作、生活空間,創造一個極具個性和品味的內部環境。
由于玉樹縣是藏族聚居地,建筑應該同時體現出康巴地域風貌、時代特征與建筑的功能特征,設計將地域性與現代性的結合是設計主要的切入點。將傳統的藏式壁柱、玻璃嘎層及貝讓加以簡化和提煉,并將其融入現代建筑的語言之中,實現了地域文化和現代建筑形式的統一,充分的展現出了時代氣息,明示這是一座現代化的辦公建筑。
1.4根據甲方提供的地形控制點標高,豎向設計中考慮盡量處理好本場地與周圍道路場地的銜接關系,減小填挖方量。此場地采用平坡式布置,通信綜合樓的室內外高差為0.30m,營業廳入口處的室內外高差為0.60 m;鍋爐房室內外高差0.15m,場地內部道路最小縱坡為0.3%,橫坡為0.5%,均采用單面坡,地面雨水由雨水口收集經雨水管系統有組織排入市政雨水管。
2、建筑
2.1建筑特征概述
(1)本工程結構形式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設計使用年限為50 年;本工程為二類建筑,建筑抗震設防類別為乙類。
(2)本工程建筑耐火等級為一級。
(3)防水等級:通信綜合樓屋面防水為 一級,鍋爐房防水等級為二級;地下室防水等級為 二級。
(4)本地區屬嚴寒B區氣候地帶,根據《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范》GB50176-93、《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50189-2005的要求進行節能設計。本工程體形系數0.28 ,墻體采用外墻外保溫做法,選用60厚巖棉板;屋面保溫采用110厚巖棉板,外窗選用鋁合金斷橋中空玻璃窗,玻璃為6+12+6厚中空玻璃
(5)本工程根據使用要求和相關規范作智能化設計。
2.2平面布局及功能分區
玉樹藏族自治州分公司通信綜合樓平面設計基本呈“L”型,在“L”型平面的中部設置公共走道,走道的兩端設置樓梯間,走道的兩側為大開間的辦公室,通信綜合樓地下一層為出線間及消防水泵房。一層布置營業廳、安置商鋪、油機房等設備用房;二、三層布置行政辦公用房,會議室及職工活動室等房間;四層布置通信機房。
通信機房平面的布置應有利于通信工藝流程,有利于建筑造型的創新,有利于抗震,并能取得良好的面積使用率。在可行性研究階段,為了估算建筑面積,有必要設計一個模擬的建筑平面方案,以便進行工藝流程布置并測算建筑規模。通信綜合樓采用框架結構,機房空間完整開闊,有利于通信工藝流程,有利于機架的排列,大機房便于自由隔斷、靈活使用,充分保證通信機房布置的兼容性和靈活性及完整性。(下轉68頁)(上接66頁)四層通信機房面積為1074.32㎡,為一個獨立的防火分區,辦公及輔助用房集中布置,這樣的結構體系,既有利于結構抗震,也為創造現代化的電信機房大空間提供了空間保證。
2.3剖面設計
本工程通信綜合樓局部地下一層,地上四層。地下一層高為4.50m、地上一層高為4.20m、二、三層高為3.50m,四層高為4.20m,室內外高差0.30m,建筑總高16.00m。鍋爐房為地上一層;層高為6.90m,建筑總高7.35m。
2.4豎向交通設計
本工程通信綜合樓豎向交通以2部樓梯為主,分布于建筑的兩端,保證使用和疏散要求,疏散樓梯為封閉樓梯,保證使用和疏散要求。
2.5立面設計
玉樹藏族自治州分公司通信綜合樓在設計上,首先要滿足通信工藝的要求和通信設備的安裝、運行、維護等使用功能的要求;其次,在建筑形象上,在結合地域文化的同,應表現出通信企業的行業特點—高效率、新技術、高速度的現代化新興企業。從通信綜合樓所處的地理位置來看,它的落成,勢必對周圍環境、城市景觀產生較大的影響。
玉樹藏族自治州分公司通信綜合樓由于玉樹縣是藏族聚居地,建筑應該同時體現出康巴地域風貌、時代特征與建筑的功能特征,設計將地域性與現代性的結合是設計主要的切入點。
在設計過程中,我們有節制地使用了一些諸如“藏式壁柱”、“玻璃嘎層”、“貝讓”、“藏族紅”等藏族建筑的典型元素作為造型的基本母題,將其融入現代建筑的語言之中,為了避免形式上的簡單模仿,在材料的使用上,結構和建造技術上,運用現代的手法進行再創作,主體墻面采用米黃色高級外墻涂料,墻頂一律采用藏族紅,下層墻基選用暗紅色石材,隱喻下層石筑結構,并在視覺上獲得穩定、從容的外觀效果,與中國聯通營業大樓的氣質不謀而合,建筑在傳統中透著現代氣息,明示這是一座現代化的辦公建筑,同時也滿載著地域文化的積淀。
結語:
總之,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通信技術的日益發展,如何運用現代先進的設計理念、技術手段和藝術手法滿足通信建筑的自身功能和技術要求,塑造通信建筑獨特的外部形象,將是建筑師不懈的努力方向。
參考文獻:
[1]《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10
[2]《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
[3]《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02
[4]《電信專用房屋設計規范》YD5003-2005
[5]《郵電通信建筑抗震設防分類標準》YD5054-2004
[6]《中國聯通玉樹分公司辦公樓巖土工程勘察報告(詳勘)》
[7]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于玉樹地震災后重建執行建筑抗震設防標準的復函”
作者簡介:
李明哲,陜西通信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附圖
中國聯通玉樹分公司辦公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