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是一種文化,是構成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建筑的發展歷史進程反映了人類文明的進步。人類的建筑正是為自己提供了一個文化靈魂的棲身之地。載托靈魂、增強自信、提供認同、展示文化、記錄歷史,這就是古建筑的價值和真正意義。
本文通過我在生活中對日本建筑和中國古建筑的認識和理解,就建筑的意義提出自己的想法。
【關鍵詞】建筑;古建筑;文化
1、我與建筑
我喜歡建筑,源于我喜歡中國的長城、故宮、天壇、蘇州園林,法國巴黎的埃菲爾鐵塔,西班牙巴塞羅那的聖家族大教堂、古埃爾公園、米拉住宅,我認為所有這些世界聞名的建筑都是一種文化。正如建筑大師貝聿銘曾說:“中國建筑師的當務之急,就是探索一種建筑形式,它既是我們有限的物理之所能及的,同時又是尊重自己文化的。”這不正是建筑的意義嗎?
1.1 我與日本建筑
我喜歡建筑,到動漫強國日本的旅行,既使我看到了當今建筑的現代美,又看到日本舊式民居的古典美,它們相輔相成。日本是個地震頻發的國家,多災多難的民族,但他們的建筑看起來樂觀、簡潔而且非常微妙,他們的建筑抽象、單純甚至就其意義而言很淺,并且去避免陷入復雜的深淵;他們的建筑把人們的行為及其價值當作我們這個時代的建筑關注的中心,強調不同主體間的關系,總體感覺他們的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很人性化,展現了日本民族隱忍自強人性化的精神。他們把建筑看成一種交換空間,把對建筑的興趣集中在人和人的活動上,把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活動、邂逅、摩擦、沖突及其前后關系看成建筑真正關注的,并且充分創造出自由交換區以及創造出新的方式感知時間,讓我感覺不到日本人多擁擠的現象,處處寬敞、輕松、有序,讓我充分體驗了現代化建筑及現代城市規劃對人們生活的重要意義。
1.2 我與中國古建筑
我喜歡建筑,到曾經的帝都西安之旅,使我看到一些古風的建筑,西安的古建筑有漢唐遺風,粗獷大氣古樸,尤其是西安古城墻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西安古城墻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墻、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構成嚴密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游覽西安古城墻,對形象具體地了解古代戰爭、古代城市建設及建筑藝術都很有意義。西安古城墻從隋唐至今已有1400年歷史,久經滄桑,青磚已成黑褐色。俯瞰城墻下的風景,轄街小巷和古色古香的閣樓,蜿蜒的青石板路、碧綠的河水和翠綠的樹,宛如穿越到大唐盛世。據資料記載,西安古城墻墻高12米,底寬15-18米,頂寬12-14米,周長13.74公里,輪廓成封閉的長方形。西安古城墻是在唐皇城的基礎上建成的,完全圍繞“防御”戰略體系,城墻的厚度大于高度,墻頂可以跑車和操練,穩固如山,是中國現存的一座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也是中國歷史上在中世紀后期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參觀了古城墻,使我充分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厚重、深沉,讓我充分體驗了中國古建筑及古代城市規劃對子子孫孫、千秋萬代生活的深遠意義。
2、建筑的意義
通過旅游參觀,我深深地喜歡上了建筑,并慢慢品味出建筑的意義。
2.1 建筑是一種文化
建筑是一種文化,是構成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建筑的發展歷史進程反映了人類文明的進步。遠古之洞、埃及之塔、印度之窟、中東之殿、羅馬之拱、希臘之柱、中國之廟,各俱特色。例如作為古王國時期法老陵墓的金字塔堪稱古埃及文明的標志性建筑,希臘史學家評價:“埃及人把住宅僅僅看作旅舍,而把墳墓視作永久性的住宅。”埃及有句諺語:人類畏懼時間,而時間畏懼金字塔。承載著埃及法老王“復活”厚望的金字塔默默佇立于北非的流沙中將近五千年,絕妙地象征了那個夢想永生的已逝文明。
2.2古建筑的意義
歐洲所有城市最大的價值和特點就在于它們既現代又古老。那里有最為前衛的當代建筑群和中世紀時期保留至今的城堡。這樣,記載文化和歷史就存在兩條并行的主線:一條是從古至今的建筑,一條是文字歷史。直觀的建筑和抽象的文字就構成既可以直接觸摸又可以思維想象的文明史。在歐洲,最讓人強烈感覺到的是那些現代和古代建筑群所折射出來的文化和歷史,清清楚楚體會到西方文化的核心和內涵。
載托靈魂、增強自信、提供認同、展示文化、記錄歷史,這就是古建筑的價值和真正意義。沒有古建筑,你就沒有了自己的文化。不是嗎,你回到現在的北京,還能感覺到深厚的中國文化嗎?
2.3 建筑的意義
建筑的普遍性定義是有屋頂或圍合的所有構筑物,有普通建筑和知名建筑,如教堂、住宅、鄉土建筑、貧民窟(鄉土建筑的一種)、陵墓等,知名建筑有巨石陣、雅典衛城、胡夫金字塔。
建筑產生于人們對神對佛的信仰、對家庭的夢想、以及復雜的城市生活需求。建筑師創造了建筑并承擔了構建健康、穩定社會、造福子孫的古老責任。人們的一生都是生活在建筑的內部及其周圍,選擇建筑,又被建筑所塑造。
建筑還可以反映很多東西:信仰、家庭或社會;設計師的眼界以及對美和創意的理解;特定文化的技術資源;權利、財富分配和正義觀。建筑可以包含所有或其中任意一個。建筑還需要探討相關學科,如宗教、藝術、社會學、科學、歷史和哲學。
綜上所述,通過我在生活中對日本建筑和中國古建筑的認識和理解,以及對建筑與文化的粗淺分析,我慢慢認識到建筑的意義在于要用思想作為工具,從自已接受的建筑價值中找到支持自己想法的觀點并使自己的想法變成真正的建筑,為子孫和千秋萬代造福,讓建筑真正成為人類文化靈魂的棲息之所 。
參考文獻:
[1]墻垣邊的人類.尉陳著.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
[2]建筑的意義.(美)科斯坦佐著;吉志偉,楊镅譯.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
耿宇軒,女,2001年生于遼寧省大連市,現大連市育明高中在讀,現任語文課代表及宣傳部副部長,有繪畫、音樂天賦,擅長漫畫、鋼琴、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