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項目為126米剪力墻結構的超限高層住宅,采用SATWE及ETABS進行彈性時程分析,EPDA&PUSH進行彈塑性分析,同時用ETABS進行樓板應力分析。通過分析得出結構能滿足抗震性能設計的要求,可供同類工程參考。
【關鍵詞】超限結構;彈塑性分析;性能設計
1、工程概況
本工程位于佛山市夏西良沙路,由5棟41層的超高層住宅樓及周圍裙樓組成,其中5#樓建筑高度最高126米,抗震設防烈度7度,設防地震分組第一組,場地類別Ⅱ類,特征周期0.36s(安評報告數據),中震和大震的特征周期按規范取用,抗震設防分類為丙類。因5#高度超過A級高度,同時具有多項不規則,根據相關規范要求需要做超限結構設計審查。
2、結構體系
5#結構采用剪力墻結構,結構的主要抗側力構件為剪力墻,主要設置在電梯間核心筒、東西兩側以及部分內隔墻位置,以提供結構的抗側及抗扭剛度。首層架空層由于建筑使用需要,層高大于其上標準層。為了減少樓層剛度突變,同時保證豎向抗側力構件抗剪承載力無太大突變,設計中對各棟底部的剪力墻都作了加厚處理,墻厚為300~450mm。 樓蓋體系均采用現澆鋼筋混凝土梁板體系,整體性良好。
3、抗震性能設計
按照國內現行抗震設計規范,要求建筑結構采用三水準進行抗震設防,即“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根據《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結合本工程情況,經與建設單位協商, 5#樓性能目標定為D級,見表3.1:
表3.1結構構件抗震性能目標.
3.1多遇地震性能設計
多遇地震結構計算考慮偶然偏心地震作用,雙向地震作用,扭轉耦聯及施工模擬3,且進行彈性時程分析。選取II類場地上兩組實際強震記錄TH2TG035波和TH3TG035波,以及一組人工模擬的場地波進行彈性時程分析,并對分析結果進行放大調整,以確保平均底部剪力不小于振型分解反應譜法結果的80%,每條地震波底部剪力不小于反應譜法結果的65%。各條時程地震波時程分析結果中的層間位移角曲線形狀均較相似,但架空層部分斜率較大,反映出由于本工程各棟架空層層高較高導致側向剛度突變,為保證滿足“抗規”第3.4.2條側向剛度規則性要求,需特別增大該部分的豎向構件剛度,并在設計中適當加強該部位構件的配筋。
3.2設防地震性能設計
對設防烈度地震(中震)作用下,除普通樓板、次梁以外所有結構構件的承載力,按中震不屈服計算,不考慮規范規定的構件內力增大、調整系數。根據規范提供的地震影響系數和阻尼比。個別墻在中震作用下出現屈服,部分樓層的個別連梁、框架梁的配筋需求比多遇地震作用下的需求要高,僅小部分連梁和框架梁出現屈服情況。對于剪力墻底部加強區出現抗彎屈服時,通過調整其截面尺寸或豎向分布鋼筋配筋率加強至1.2%,調整后重新進行中震不屈服計算,經過結構分析計算,滿足設防地震作用下抗震性能設計目標。
3.3罕遇地震性能設計
按規范要求的“大震不倒”的抗震設防目標,采用PUSHOVER程序對建筑物在罕遇地震作用下進行靜力彈塑性推覆分析。加載順序與水平荷載豎向分布模式
分兩步進行加載。第一步為施加重力荷載代表值,并在后續施加水平荷載過程中保持恒定。第二步為逐步施加豎向分布模式為倒三角形的水平荷載。
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性能點處各層彈性位移角最大值均小于1/120,符合《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規定,建筑物可實現“大震不倒”的抗震設防目標。結構在加載開始時,極少數連梁出現損傷,在性能點處時6層以下剪力墻主要在底部推覆的受拉一側出現小面積的損傷,與其相交的同推覆向的墻也同時出現一些損傷,但未有連續發展的情況出現。為確保結構中震可修,在5層樓面以下根據中震計算結果適當增加墻體配筋率,底部墻體分布筋配筋率增加0.6%,并適當增加1-5層結構梁配筋,增加結構延性,避免屈服破壞。
結語:
本工程雖然超過A級高層建筑適用高度,但結構形式比較簡單、體型規則,我們在設計中充分利用概念設計方法,對關鍵構件采取了加強措施,保證結構能滿足抗震性能設計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10).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3-2010).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作者簡介:
王春志,廣東華方工程設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