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濤
【摘要】建筑工程中,框架-剪力墻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框架-剪力墻的施工質量,直接影響著建筑工程整體結構的安全性、穩定性。但就現階段來說,框架-剪力墻施工中存在著諸多問題,必須加強對框架-剪力墻的重視與研究力度。本文通過對某一工程實例進行分析,探討框架-剪力墻寫字樓主體結構的施工技術,以供參考。
【關鍵詞】框架-剪力墻;寫字樓;主體結構;施工技術
某建筑工程寫字樓主體結構設計為框架-剪力墻結構,全現澆混凝土施工技術,施工程序相對比較復雜,且工期較短,必須加強對模板工程以及混凝土工程的質量控制,才能確保建筑工程的整體建設質量。
1、工程概況
某寫字樓工程,共有23層,地上22層,建筑高度為82米,室內外高差為1米,地下1層,建筑總面積為1.9萬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積1.8萬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積為0.1平方米,基地面積為0.1平方米,衛生間面標高比相應樓層標高2厘米,設計使用年限為60年,工期定為600天。10層以上采用C30 混凝土,2至10層采用C35 混凝土,1層及以下采用C40 混凝土。
2、設備管理
由于該寫字樓工程位于市區以內,所以對施工環境的要求相對較高,必須合理選擇施工設備,并要加強對施工設備的管理。在寫字樓主樓一側搭建一個臂長為55米的塔式起重機,整個寫字樓均可以被塔式起重機的回轉半徑覆蓋,負責材料的垂直運輸、水平運輸。在施工現場配置切斷機、調直機,以便于對鋼筋進行加工,針對砌體作業,還應配置攪拌機。寫字樓工程施工至6層以上的時候,在寫字樓主樓另一側設置雙籠式施工電梯,負責人員、貨物的垂直運輸。
3、模板工程
3.1層板與木枋施工
框架-剪力墻寫字樓主體結構模板工程施工過程中,主要采取層板與木枋相結合的方式,為確保框架-剪力墻寫字樓主體結構的整體施工質量,應高度重視多環境材料,保留模板、梁、柱的選型問題,并要有效處理細節上的問題。梁板模板采用厚木膠合板,厚度為15毫米,橫愣使用50毫米×100毫米的木方,縱愣使用直徑為48毫米的鋼管,選擇覆蓋膠合板作為柱模,以確保混凝土外觀。其他部位采用通用模板體系,包括膠合板、直徑為48毫米的鋼管以及扣件。
3.2高支模板支撐架
安裝高支模板支撐架之前,應在樓板樓板上標準鋼管立桿位置,安裝高支模板支撐架的時候,應以墨線為準,將底座、墊板依次安裝上去,同時設置橫向掃地桿、縱向掃地桿,前者固定在和后者相近的下方立桿上,后者利用固定在距離底座200毫米立桿上的直角扣件來實現固定。高支模板支撐架安裝過程中,每搭完一步支撐架,均要檢查、適當調整支撐架的垂直度、水平度。樓板模板應分別在立柱、距離10米支架立桿處設立縱向剪刀撐,縱向剪刀撐的兩端應接近鋼支頂立桿的外端,確保扣件、立桿可以緊密連接在一起。鋼管立桿扣件應與鋼管外徑的規格相配,確保連接扣件處于鎖緊狀態,螺栓扭力矩位于40牛·米至65牛·米之間,不同桿件端頭應伸出扣件邊緣1米以上。
4、混凝土工程
4.1施工技術要求
框架-剪力墻寫字樓主體結構混凝土工程施工過程中,為確保建筑工程的整體施工質量,必須加強對混凝土工程技術要求的研究。通常情況下,混凝土需要一次澆筑完成,且墻、樓板的質量要求具有一致性。應將商品混凝土當做主要材料,由于墻體內存在著密集的鋼筋,為避免混凝土澆筑后出現麻面、蜂窩的問題,應嚴格準許施工要求,用高頻振動器對混凝土進行振搗。
4.2混凝土材料
混凝土的原材料主要包括砂、石、水泥、水,為確保混凝土的質量,應嚴格控制各種材料的配合比。砂選用中砂,砂的含泥量應控制在2%以下,石選擇直徑為1厘米至3厘米的碎石,石的含泥量應控制在1%以下,水采用自來水即可。碎石粗骨料的粒徑不宜超過輸送設備管徑的三分之一,采用中砂當作細骨料。泵送混凝土的砂率為38%至45%,水灰比為0.4至0.6,水泥用量為每立方米300千克。
4.3混凝土澆筑
首先,同時澆筑肋形樓板梁板,采用趕漿法進行混凝土澆筑,由一端開始水平推進,對梁進行分層澆筑,達到樓板位置后,再與板一起澆筑。其次,樓板澆筑的過程中,虛鋪厚度應當要比板厚稍大一點,然后沿著垂直澆筑方向使用平板振動器進行來回振搗,應不斷應用插桿檢查,來實現對混凝土板厚度的嚴格控制,混凝土振搗結束之后,使用刮尺將表面抹平。再次,對與墻、柱連成一個整體的梁和板進行澆筑的時候,應在墻、柱澆筑結束后1個小時之后再繼續澆筑,以確保墻、柱混凝土得到初步沉實。然后,設置施工縫,對樓板進行澆筑的時候,需要沿著次梁方向,施工縫在次梁跨度三分之一范圍內留置,施工縫表面與板面或者是次梁軸線呈垂直狀態。單向板施工縫在板的短邊平行的任意位置留置,還要用鋼絲網、木板將施工縫擋牢。最后,施工縫位置,等到已澆混凝土的抗壓強度超過1.2兆帕的時候,才能繼續進行澆筑。
4.4混凝土振搗
混凝土工程施工過程中,混凝土振搗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混凝土振搗的時候,可以使用插入式振動棒,宜采取前、中、后三排振動法進行振搗。在混凝土振搗過程中,應遵循“快插慢拔”的原則,插入、拔出時應注意保持垂直。與此同時,剪力墻截面混凝土振搗的時候,其深度相對來說較大,內部鋼筋密集,若是插入式振動棒達不到混凝土的底部,選擇附著式振搗器。應用附著式振搗器進行混凝土振搗的時候,需保持3毫米的間距,轉彎部位或者是剪力墻結合部位,還需縮短距離,可以采取雙排振搗器,混凝土振搗結束后,需檢查振搗效果,切忌出現過振、漏振的問題,有必要的時候,可采取二次抹面法、二次振搗法進行處理,確保混凝土內部的氣泡、水分能夠全部排除。
結語:
綜上所述,框架-剪力墻施工技術在我國建筑工程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為確保框架-剪力墻的施工質量,必須根據具體建筑工程的實際情況,加強對施工技術要求的研究。相信在未來,框架-剪力墻施工技術會得到改進與完善,為推動我國建筑行業的進一步發展做出更好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廖書康,李崢.框架-剪力墻寫字樓主體結構施工技術[J].技術與市場,2017,24(07):247
[2]肖卡帕.建筑主體結構施工技術關鍵點分析[J].建筑安全,2017,32(11):43-45.
[3]李樹濤.高層建筑主體結構施工及質量控制[J].民營科技,2017,(08):184.
[4]劉喜慶.框架剪力墻主體結構建筑施工技術分析[J].建筑技術開發,2016,43(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