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業和民用建筑設計是工民建的簡稱,它是一項非??简炘O計能力的工作,同時由于其結構十分復雜,對安全因素的考慮必須慎重。因此在工民建建筑設計過程中,將抗震設計的地位提升到其他設計的基礎之上,這樣才符合工民建設計的基本要求。工民建工程的質量直接由建筑設計和抗震設計所決定,當然還有施工因素,但是設計是施工之前的工作,所以說更加關鍵。
【關鍵詞】工民建;結構設計;抗震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
1、工民建中的抗震設計理念
抗震設計理念,實際上就是通過對工民建建筑在實際地震過程中受到的破壞結構,運用地質、建筑知識等和工程建筑經驗,總結歸納出一種方法、理念和思路,并對建筑設計進行整體或者細節上構造的全過程。但地震實際上是由于地震波引起一系列的隨機性、多變性、不確定性的震動,所以對地震監測目前還是一項很難準確解決的科學難題。但人們在面對這一地質災害上不能就此束手就擒,通過千百年來的經驗積累和逐漸進步的科學技術,工民建建筑在涅槃中不斷創新、重生,抗震性能得到顯著提高。
2、工民建結構中的抗震設計
2.1依據工民建的基本構造
通常來說,工民建結構是鋼筋混凝土結構的話,那么想要提升抗震能力就需要充分的計算最小配筋率等因素。工民建結構是磚混結構的話,為了保證一定的抗震能力就需要對建筑的總高度、單層高度、樓層數進行合理設計,這樣才能負荷一定抗震系數。再有一種就是橫縱墻結構,這種結構雖然應用不多,但是其抗震能力需要設計防震帶或者防震縫。
2.2依據建筑的規劃和場地
工民建結構設計中不僅要考慮建筑物的外部結構需求,還需要考慮建筑物之間的距離,空間分布等,合理的規劃有助于聽聲樓宇樓之間舒適度,保證建筑安全性能。對于抗震設計中,障礙物是不能夠出現在建筑物之間的,因為它能夠阻礙安全出口或者安全通道,以此來保證人員的出入安全。
3、工民建結構設計中抗震設計的常見方案
3.1基于工民建結構構造
根據工民建不同的構造,所選用的材料也是千差萬別。內在上,建筑構造為混磚石結構,設計抗震方案時,要嚴格限制建筑高度、層數、體積;對于那些為鋼筋混凝土構造的建筑,則要遵守其構建橫截面面積和配筋率最小化的標準。外在構造中,則選用防震裂紋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在制度上,制定完善、成熟的抗震建筑標準,增強建筑抗震性能的管控能力。同時完善科學技術的應用。在工民建設計中,針對樓梯、樓層構建等加強聯動合伸展,提高從整體的承載能力,發揮細節作用,補齊短板,充分發揮整體的積極性能。
3.2基于工民建結構性能
抗震設計方案的制定需與工民建結構自身性能相結合,并能夠在地震發生時發揮最大效益。這就需要在抗爭設計方案中,制定針對不同級別的地震等級的應對標準和性能。結合不同的震級強度所帶來的破壞程度,判斷建筑整體和部分是否受其影響。同時也注重對于無抗震能力的部位和發揮重要抗震的結構的監控。在地震發生時,建筑在強震過后,依舊要受到余震以及雨水、風力的沖刷,而出現水平位置上的震動,所以對于震后的氣候災害也要注意防范。由此可見,抗震設計中工民建結構性能關乎抗震效果。
3.3基于工民建結構位置規劃
工民建建筑的位置規劃對于抗震設計能夠發揮作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相對于山區等地質條件惡化的地區,平緩、穩定的區域更能發揮抗震效果,因此建筑選址盡量選擇地質穩固的區域。除此之外,對于建筑的外部環境也需要重點考慮,減少建筑周圍障礙物的出現,位置規劃中要制定合理的樓宇距離,增強舒適、采光的同時提升安全感。
4、增強工民建結構中抗震設計的對策
4.1恰當的建筑場地
我國地震災害的多發地,多位于大陸板塊交界處,地質條件環境復雜的區域。而對于那些地勢平緩,海拔低的平原則很少發生地震災害或震感極小無法產生危害。因此,對于工民建筑的選址提出了要求,盡量避免地質環境惡劣的區域,這不僅能夠更好的發揮建筑抗震效果,也能夠盡量減少地震災害的地理位置。對于土地松軟、易液化的區域更是要遠離,否則將導致地基無法牢固樹立,極易發生建筑傾斜,坍塌的危險。因此,對于存在生產安全的區域,有關政府部門也要嚴格管控,劃分界限。
4.2提高抗震設計質量
一旦地震災害發生其威力是巨大的,產生的危害也是無法估計的。所以,工民建建設中抗震性能的發揮至關重要。雖然,我國建筑工程者意識到抗震設計的重要性,但是整體設計水平還較低,設計方案與結構、環境不匹配程度加劇了建筑成本。建筑承重和自身重力的不協調,更使得在發生地震災害時加重危害力度。對此,要保證前期抗震設計方案合理性和科學性,并嚴格遵照抗震標準實施方案,在提高結構性能、承載能力、鋼構材料質量上下功夫,在確保建筑穩定行的基礎上,提高其承重能力。
4.3建筑結構形式的選擇
面對形式各異的工民建筑結構,如磚石混凝土、鋼筋混凝土、鋼造結構等不同的建筑結構,所發揮的作用各不相同,根據不同的地質環境和抗震設計選擇不同的結構類型,這樣才能更好的發揮抗震效果。因此要結合實際環境特征合理的選擇建筑結構方式。對于地質環境條件惡劣,需要具有高柔軟性、變形能力的結構,則使用鋼筋混凝土結構,這樣才能發揮結構和抗震設計的雙重效益。同時,針對不同成熟的變化也要做出相應的地震承重能力和水平位移可能移動的變化進行調整。
結語:
工民建結構中抗震設計關乎人民的生產生活質量、生命安全,間接關乎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建筑設計者要將抗震設計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逐步完善抗震設計理念和方案,施工中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保障建設質量和效果。同時結合實際施工環境合理調整施工方案,不斷提升其抗震性能。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做支撐,科學發展觀的深入人心,改革發展的完善,建筑中的抗震設計會在逐步發展進步中,走向成熟。讓更多的人遠離地震等災害帶來痛苦和損失,讓更多的人實現安居樂業的美好藍圖。
參考文獻:
[1]范杰.談工民建結構設計中的抗震設計[J].建材與裝飾,2017,(49):86-87.
[2]劉文翔.試析工民建結構設計中的抗震設計[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7,(30):323-323,559.
[3]朱權.關于工民建結構設計的抗震設計探討[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7,(16):1635-1635.
作者簡介:
鄭巍,沈陽風景園林股份有限公司,遼寧沈陽。